王旭影
內容摘要:《先鋒派理論》的重要之處在于對藝術史做了重新的分段,揭示了先鋒派與現代主義的本質不同,使先鋒派獨立出來。比格爾總結出先鋒派的特征,目的不在于評判先鋒派的“對錯”,而在于分析其原因。
關鍵詞:比格爾 先鋒派 藝術自律
比格爾《先鋒派理論》的重要之處在于對藝術史做了重新的分段,揭示了先鋒派與現代主義的本質不同,使先鋒派獨立出來。比格爾總結出先鋒派的特征,目的不在于評判先鋒派的“對錯”,而在于分析其原因。
一.藝術手段范疇的抽象化
“先鋒”一詞本為軍事用語,指沖鋒在前,起先導作用的部隊。先鋒派這一流派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具有帶領藝術,沖撞傳統(tǒng)的作用。事實上,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同時存在“傳統(tǒng)”與“先鋒”的。一種藝術流派與傳統(tǒng)的、主流的藝術流派風格不同,尤其是針對傳統(tǒng)審美習慣進行沖擊的都可以說是具有先鋒性的。但是,具有先鋒性并不就是先鋒派。從前的這些流派沖擊的僅僅是一種具體藝術手段,即藝術風格,而先鋒派針對的則是普遍范疇意義上的藝術手段。
在這里,比格爾引用了馬克思對勞動范疇的論述,揭示了先鋒派是如何使藝術手段的范疇成為一般性的。重農學派認為財富來源于勞動,而勞動就是農業(yè),資本主義社會的亞當·斯密則認識到勞動種類的多樣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經濟起支撐作用的具體勞動種類多樣化,人們才可以在一般意義上把握勞動這個普遍范疇。藝術手段范疇的歷史變化與之類似,以往藝術史上的每一個流派具有一種明顯的風格特征,通過對藝術手段的運用形成了這些風格特征,因此人們很容易將手段與風格等同起來。先鋒派并沒有固定的風格特征,它運用多種手段,從而“消除了一個時期風格的可能性①”,這也就意味著藝術手段作為一個范疇的普遍有效性可以被認識了。而在此基礎上,藝術史上各個時期的風格流派可以被更深刻地理解。
二.對藝術自律的批判
以往的具有先鋒性的藝術流派對傳統(tǒng)藝術審美的沖撞還只停留在藝術風格這一表層,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當先鋒派把各種藝術手段運用起來,它所針砭的就不僅僅是一個藝術技巧的問題,而是整個藝術體制。藝術體制一方面涉及生產與分配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藝術界對作品的接受問題。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藝術生產與分配具有一種平等交換的表象,藝術品的生產不再是受個人的委托,而是成為商品在市場上流通。藝術生產脫離了封建性質的社會權力掌控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藝術的自律地位具有不穩(wěn)定性。當對藝術的控制成為必要時,社會統(tǒng)治者隨時可以動搖這一地位。除了采取強硬手段,社會權力對藝術的掌控還有另一種化物無聲的方式,即藝術界對作品的接受。一個作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并不是因為本身固有的什么屬性,而是由于藝術界接受了它。一個普通小便池根本不具有成為藝術品的的資格,可杜尚的小便池就能被藝術界接受,成為展出的藝術品,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審美屬性,而是權威建構。由此可見,在資本主義藝術體制下談藝術自律根本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幻想。
比格爾認為,先鋒派所否定的不是一種藝術風格,而是“藝術作為一種與人的生活實踐無關的體制②”,它們針對的不是單個的藝術作品,而是“藝術在社會中起作用的方式③”。唯美主義“為藝術而藝術”的做法,將藝術變成了一個封閉的社會子系統(tǒng),藝術本來是資產階級理解自身的工具,現在對該功能的關注完全被對藝術本身的關注所掩蓋。藝術自律使得藝術像宗教一樣成了“精神鴉片”,表達了人們對現實的不滿,但也緩解了人們對現實的痛感,使社會改革失去了動力。先鋒派運動的目的就是使唯美主義建立起來的審美經驗與生活實踐重新結合起來。
三.消滅藝術體制的努力
比格爾對藝術史進行了重新分期,根據功能的目的、生產、接受三個方面,它將藝術史分為宗教藝術、宮廷藝術和資產階級藝術。宗教藝術的生產動機是崇拜,生產和接受也都是集體性的。宮廷藝術的功能目的,比格爾總結為:再現性對象。由于宗教仍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再現性對象與崇拜對象的目的交織。宮廷藝術的生產非常明顯的轉變成了個人性的,藝術家由皇室供養(yǎng),專門為皇室生產藝術作品。對照宮廷藝術的功能目的,我們可以知道,宮廷藝術的接受并不完全是個人的,很大一部分還屬于宗教藝術式的集體接受。隨著封建勢力和宗教因素的消亡,資產階級藝術毫無疑問地成了以“資產階級自我認識的展現④”為目的的藝術,接受方式完全變成了個人的。
先鋒運動企圖從上述三個方面否定藝術體制。首先是從功能目的方面,先鋒派藝術家通過“在生活實踐中揚棄藝術的原則⑤”,反擊無功能性的資產階級藝術。構成功能目的必須有藝術和生活實踐兩個領域,因為這是一種投射關系,一旦二者相互交融,合二為一,功能目的也就不復存在。其次,先鋒派否定了個人性的藝術生產。杜尚用小便池對藝術生產的個人性進行了無情嘲弄,引發(fā)人們對藝術作品的成立條件的深入思考。最后,先鋒派還否定了個人性的接受,接受者在藝術生產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產與接受的對立就此被消除[1]。以達達主義為例,其作品起到了動員公眾的作用,在此藝術的接受是集體性的。
四.先鋒派的缺陷
比格爾在書中使用了“歷史上的先鋒派”一詞,主要包括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及俄國和德國左翼先鋒派。歷史上的先鋒派力求打破自律藝術,將藝術與生活實踐重新結合起來。仍舊以達達主義為例,它反對一切的現行藝術標準,但是很快便走向了沉寂,因為達達主義雖然讓人們意識到自律藝術的問題,卻沒能為藝術指出一條長久發(fā)展的道路,它太過偏激,只有摧毀,沒有重建。先鋒派藝術的確高屋建瓴地從抽象層面批判了自律藝術,但也正因如此,它缺乏一種指導藝術在生活實踐中起作用的具體方式。
先鋒派從功能目的、生產和接受三個角度對藝術體制進行了否定,但也正是這三個角度暗含著歷史上的先鋒派無法長久的必然性。
首先,先鋒派否定了藝術的功能目的,將藝術與生活實踐重合起來,藝術不再以自身為目的,失去目的也就意味著失去自身發(fā)展的方向,藝術在靠近生活實踐的道路上迷失了自身。如果藝術與生活實踐的界限被抹消,一切大眾文化都可被稱之為藝術,那么藝術的嚴肅性也就不復存在。先鋒派的癥結就在于它否定了自律藝術的封閉性,卻沒有為開放設置一個合適的度。看似藝術與生活時間重新結合,實則藝術被生活實踐吞噬。
其次,先鋒派對藝術生產的個人性的否定也是有問題的。里程碑只能有一個,第二個第三個都是多余的。杜尚的小便池使得人們意識到個人不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天然合法主體,一旦這個效果達成,其余的模仿作品都讓人感到食之無味。更重要的是,先鋒派作品一開始被主流審美排斥,后來卻被納入到藝術的范疇里,就像一顆進入蚌殼的沙礫,被接納、覆蓋直至最后成為一顆圓滑的珍珠,泛著“藝術”的光輝,最初的痛感不復存在。沒有了對立面,這種先鋒性也就無法成立。
最后,以先鋒派戲劇為例,科克托在《埃菲爾鐵塔上的婚禮》中用留聲機和照相機解說劇情,演員全程進行無聲表演,觀眾無需費盡心思理解劇情,直接進入到批判層面[2]。雖然在打破自律藝術上,這種方式具有石破天驚的效果,但理解創(chuàng)作者意圖也是藝術接受的樂趣之一,如果藝術作品全都如此不顧接受者心理,著實有些缺乏人文關懷。
總的來說,先鋒派的缺陷在于只“破”不“立”,它打破自律藝術的藝術體制,試圖將藝術重新結合到生活實踐中,“為藝術而藝術”導致藝術極端的封閉,喪失批判功能,而極端的開放也會導致“為先鋒而先鋒”的惡果,藝術與生活實踐的界限被抹平,藝術何以成為藝術,先鋒派無法回答,因此被大眾文化侵蝕也是必然的。
參考文獻
[1]劉思聰.回到生活的藝術——簡述比格爾的先鋒派理論[J].文藝評論,2006(05):28-33.
[2]劉佳.試論當代“先鋒派”藝術對先鋒派的背離[D].西北大學,2015.
注 釋
①(德)彼得·比格爾《先鋒派理論》, 商務印書館,2017,第83頁
②(德)彼得·比格爾《先鋒派理論》, 商務印書館,2017,第120頁
③同上
④彼得·比格爾《先鋒派理論》,商務印書館,2017,第119頁
⑤彼得·比格爾《先鋒派理論》,商務印書館,2017,第122頁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