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婕
【摘 要】洞喻理論根植于柏拉圖對人本質的理解,柏拉圖試圖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改鑄人的靈魂,從而獲得有效的“靈魂轉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需運用教學技巧,使具有普遍性的理性知識在學生的心里獲得具有統(tǒng)治性的地位,通過非灌輸性的教學手段進行應知應會的知識的教授。
【關鍵詞】洞喻;教化;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177-01
柏拉圖在洞喻理論中提到:“教化是人的心靈、精神從自然狀態(tài)向普遍性狀態(tài)的可體驗的提升,在這個意義上說,教化是一種合乎理性的素質的獲得。”[1]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本身要運用教學技巧,使具有普遍性的理性在學生的心里獲得具有統(tǒng)治性的地位,進而在教授應知應會知識的同時,使得教育者能夠正確把握學生靈魂轉向的方向。
“洞喻”意為“洞穴之比喻”。設想在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有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界,可讓和洞穴等寬的一束亮光照進來。人從小就住在這洞穴里,頭頸和腿腳都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面向前方看著洞穴的后壁,在他們背后遠處高些的地方有東西燃燒并發(fā)出火光。在火光和這些被囚禁者之間,洞外有一條路,沿著路邊筑有一帶矮墻,矮墻的作用類似于傀儡戲演員,在自己和觀眾之間設的一道屏障,他們把木偶舉到屏障上頭去表演。這些囚徒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到他們對面洞壁上的陰影,并誤以為那些陰影就是真實的事物,這在寓意上有些類似于中國的“坐井觀天”。
柏拉圖“洞喻”旨在于通過這個比喻,讓洞中的囚徒,即一葉障目的人類本體,去體會這兩個世界,通過設想進而體會柏拉圖創(chuàng)設的洞喻世界,親自得出兩個世界中真實性比較的結論,從而達到對人生和世界的澄明。洞喻理論,出自于《理想國》第七卷中所講的關于“靈魂轉向”的這個問題,為人們揭示了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謂德育的巨大意義——“道德問題需要這樣一種思考,即試圖在一個人的具體決定同一個人的價值、原則之間建立聯(lián)系?!盵2]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洞喻”理論,是使用比喻的手法來說明受過教育的人與沒有受到過教育的人,在人觀察事物的方向上產生了不同,繼而在時間的催化作用下,人的本質也會產生不同的觀點。這個理論根植于柏拉圖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也是柏拉圖試圖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改鑄人的靈魂的設想?!岸从鳌敝校敉秸J為投射在洞壁上的影子就是這個世界最真實也是唯一真實的事物。這類似困于某個情境中不能理清思路并進行正確判斷的我們,較為便捷但非唯一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便是經由“教化”——當代高校的教育教學的幫助,使受教育者比非受教育者更容易進入一種“獲釋”的狀態(tài),能夠幫助他們脫離被蒙蔽的蒙昧狀態(tài)。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確指出洞中囚徒與人類本體的相似性,即說他們代表人類的狀態(tài),囚徒被拉出洞穴的過程類似于通過教育而獲得啟蒙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轉向”是個至關重要的舉動。很明顯,柏拉圖借按照他的想法,即哲學家獨有的興趣與利益在可知的理念里,試圖形成或達到最高目標的至善,“教化”自然而然成為了其中的必由之路。在當代中國社會,“教化”在中小學實現(xiàn)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高校教育中的“教化”作用便突顯出來了。高校教育者勢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到幫助受教育者進行轉向的作用,參照柏拉圖的理論,現(xiàn)實意義中教育者與哲學家在受教育者的層面較為類似,即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進行“至善”教化的潛在影響。似柏拉圖所言,哲學家的命運只能是放棄個人思辨的幸福而為公眾謀幸福,哲學家為公眾謀幸福的途徑是啟蒙教育。
柏拉圖的知識是關乎人的存在性的,知識不是讓人獲得一種技藝,而是讓人的整個靈魂處于一種和諧自恰的狀態(tài),進而達到本真性的存在。這種知識相當于康德的“實踐性的教化”所謂的人性或人的本質,康德視教化為人類修養(yǎng),是行為主體的一種自由活動,不是人只沉溺于人的自然感受性,服從直接性的本能的驅使,而是依照自己的理性,把人性之全部自然稟賦從自身中發(fā)揮出來。柏拉圖“洞喻”中揭示的教化是內在的,它是人的心靈的徹底改變,而這種改變就是依靠靈魂轉向而獲得的。身體的優(yōu)點和心靈的優(yōu)點是不同的,“身體的優(yōu)點確實不是身體里本來就有的,是后天的教育和實踐培養(yǎng)起來的。但是心靈的優(yōu)點確實有比較神圣的性質,是一種永遠不會喪失的東西”。在柏拉圖看來,“身體上的被迫勞累對身體無害,但被迫進行的學習卻是不能在心靈上生根的”。
柏拉圖“洞喻”對于我國現(xiàn)代高校教育教學活動具有深遠意義。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方式大多仍舊停留在灌輸知識的層面,因為我們所秉持的就是洛克的“白板”理念,認為我們的頭腦是一塊白板,往里面添的東西越多內容就越豐富,殊不知這種所謂的“豐富”不能在我們心靈上生根,并且于我們的心靈或靈魂并無助益,“由于擴大了能夠做的范圍,所以對應該做些什么就越來越不清楚了”。 教化是“洞喻”所要表達的主題,“靈魂轉向”本身就是教化。柏拉圖所重視的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識教育,在理智上的知識性水平過高,并且缺乏對人的情感教化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道德教育要深入人心,必須在人的內心喚起自由。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 著.王揚 譯注.理想國[M].華夏出版社,2017年8月.
[2]霍爾?戴維斯 著.陸有銓,魏賢超 譯.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