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杰
如今,陪孩子寫作業(yè)已經(jīng)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很多父母都為此感到心力交瘁。那么,要怎么陪讀才能讓孩子少挨罵、父母少生氣呢?答案就在這里啦。
新學期,迪迪對媽媽說:“媽媽,我這個學期要好好學習,期中考試如果考到前5名,您給我買那款新出的機器人好不好?”看著迪迪眼中興奮的光芒,媽媽很矛盾。她擔心如果答應(yīng)了,孩子為了得到機器人而學習,可能效果不好;可如果不答應(yīng),又該怎么說才能讓孩子好好學呢?
德西效應(yīng):外在獎勵可能會削弱內(nèi)在學習動機
心理學家德西發(fā)現(xiàn),適當?shù)耐庠讵剟羁梢约ぐl(fā)行為的內(nèi)在動機,但是,不適當?shù)耐庠讵剟顒t會削弱內(nèi)在動機。迪迪對學習感興趣,想要好好學,媽媽又答應(yīng)學好了給他獎勵,他會下定決心:“我要好好努力去得到這個機器人”,看似外在獎勵有用。但從長遠上看,這種獎勵會為孩子未來的學習埋下3個隱患。
一、基于結(jié)果的目標很難堅持。孩子好好學習的決心不是基于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提升,而是基于學習結(jié)果,那么,當孩子在學習中碰到各種困難和挫折時,他會發(fā)現(xiàn):“也許我很難達到前5名,也許我根本就得不到機器人……唉,算了,我做不到,我還是不要學的好!”這個決心使得孩子緊盯著學習的結(jié)果,而不在過程中找辦法去咬牙堅持,克服困難。
二、反復(fù)激勵容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當父母和孩子在學習上發(fā)生沖突時,父母會不斷地用這個外在獎勵來“鼓勵”孩子:“你要好好學,才能拿到機器人呀,這么不用功怎么能拿到?”這會讓孩子反感,他會把機器人和學習一起放棄:“我不想要機器人了,你別再跟我說學習的事了!”
三、會削弱孩子學習的內(nèi)在動機和主動性。如果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獎勵而學習,就變成:“我給父母學了,就能得到父母的獎勵”。既然是在為父母而不是為自己學,孩子就很難有內(nèi)在的動機和主動性。
用神奇問句“如何能夠做到”將外在動機引向內(nèi)在過程
我們不鼓勵用外在獎勵去激勵孩子的學習,但是,當孩子主動說他要考到前5名去得到機器人時,媽媽還是要答應(yīng)給他。不過,媽媽要用一個問句將孩子想要得到獎勵的外在學習動機向內(nèi)拉,引向?qū)W習的內(nèi)在過程。
媽媽可以說:“好呀,如果你考到前5名,媽媽一定給你買?!钡?,媽媽要明白這句話不是重點,重點是后面的半句話:“嗯,前5名還是很難考的,那我們看看如何能夠做到?”“如何能夠做到”是一個神奇問句,它可以將孩子想要好成績、得到獎勵的外在動機拉回到如何提升成績的內(nèi)在動機。這樣,孩子也會好奇地問自己:“我如何能夠做到?”接下來就會去分析:在哪些方面可以提升?有哪些知識漏洞?要如何補充?每天晚上回來如何管理時間會更有效率?考試前要如何復(fù)習……
通過這個過程,孩子知道如何掌握更好的方法,在哪兒可以更進一步。那么整個學期下來,孩子的成績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同時,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孩子會看到自己內(nèi)在努力的力量。這時,不管對大人還是對孩子來說,能否考到前5名、能否得到玩具都不是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