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放射科 (廣東 廣州 510630)
內(nèi)容提要: 目的:分析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雙下肢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方法: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選取本院接受320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檢查的100例患者作為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320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檢查。總結100例患者的檢查結果。結果:100例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腹主動脈粥樣硬化表現(xiàn)。100例患者中合并腹主動脈瘤患者6例,髂總動脈狹窄患者26例,髂內(nèi)與外動脈狹窄患者28例,閉塞患者6例,股動脈狹窄患者46例,閉塞患者7例,頸前后動脈狹窄患者23例,多動脈多發(fā)節(jié)段型狹窄患者26例。結論: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顯著,能夠準確判斷患者的下肢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明顯,并且對患者的輻射影響較小。
雙下肢動脈狹窄閉塞屬于臨床中動脈系統(tǒng)疾病的常見性疾病,患者普遍帶有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一般發(fā)生在腹主動脈的下端、髂動脈、股動脈等位置[1]。臨床中對于下肢動脈狹窄閉塞的診斷以往是以X線數(shù)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的方法診斷。隨著近些年多排螺旋CT掃描技術及重建技術的持續(xù)性快速發(fā)展,雙下肢CT血管成像(CTA)因其具有安全、無創(chuàng)等特點已成為雙下肢血管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同時該檢查技術在臨床上對下肢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的診斷也越來越成熟[2,3]。對此,為了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技術水平,本文簡要分析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雙下肢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現(xiàn)報道如下。
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選取本院接受320排螺旋CT雙下肢血管成像檢查的100例患者作為案例進行研究分析。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齡32~87歲,平均(62.4±5.5)歲。100例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涉及到下肢疼痛、間接性跛行、下肢腫脹、下肢皮膚溫度下降、肢體壞疽、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等。所有患者均無碘對比劑過敏史;無明顯心、肝、腎功能不全以及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禁忌癥。所有患者均由本人或家屬簽署CT檢查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均采用Toshiba 320排螺旋CT(Aquilion One)設備完成雙下肢CT血管成像掃描,患者仰臥位,取足先進床位置,雙手伸直上舉置于頭頂,把零點定位線置于臍上3cm水平位置(相當于腹主動脈段L3水平),掃描范圍從腹主動脈段L3水平至雙足足尖。先行平掃再行增強掃描,增強掃描采用非離子型碘對比劑碘普羅胺(優(yōu)維顯370mgI/mL)經(jīng)患者肘靜脈穿刺放置18G靜脈留置針連接Mallinckrodt雙筒高壓注射器(A筒為對比劑,B筒為生理鹽水),增強掃描采用個性化注射方式(B-A-B),即先以4.0mL/s的流率注入18mL生理鹽水,延遲3s后再以4.0mL/s的流率注入80~90mL碘對比劑,最后再以4.0mL/s的流率注入10mL生理鹽水沖管。觸發(fā)方式采用SureStart對比劑追蹤技術,感興趣區(qū)ROI觸發(fā)點置于腹主動脈段L3水平,觸發(fā)閾值為200HU。
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kV,管電流:采用管電流自動調(diào)節(jié)模式,范圍為90~300mA,層厚/層間距:5mm/5mm,球管轉速:0.35s/r,探測器準直:320×0.5mm,掃描時打開冠、矢狀位同步重建。
掃描結束后在副臺工作站采用動脈期容積數(shù)據(jù)(Volume)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積再現(xiàn)技術(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處理重建。其中,VR及MIP血管重建以3D模式呈現(xiàn),可以充分展示雙下肢血管狹窄的程度和動脈走向等解剖情況,對雙下肢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的評估極其重要。
由本院2名資深影像診斷專家對圖像進行診斷,最后總結100例患者的檢查結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檢查,所有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腹主動脈粥樣硬化表現(xiàn)。100例患者中合并腹主動脈瘤患者6例,髂總動脈狹窄患者26例,髂內(nèi)與外動脈狹窄患者28例,閉塞患者6例,股動脈狹窄患者46例,閉塞患者7例,頸前后動脈狹窄患者23例,多動脈多發(fā)節(jié)段型狹窄患者26例。如附圖所示,其中,圖1、圖2分別為雙下肢CT血管成像VR、MIP圖像,顯示右側股動脈、腘動脈閉塞,右側髂外動脈狹窄,周圍側枝循環(huán)形成;左側脛前動脈重度狹窄。圖3為薄層動脈期增強橫軸位腘動脈斷面,顯示右側腘動脈閉塞。
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雙下肢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優(yōu)勢主要在于掃描的速度較快,幾乎可以適用于所有的患者,再加上管電流的設置是自動化調(diào)節(jié)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輻射劑量,造影劑可以直接有效地充盈到雙下肢深靜脈,可以在血管當中維持一個相對較好的造影劑濃度,可以更好地提升立體圖像質量[4]。因為造影劑在注入的速度方面比較緩慢,所以雙下肢深靜脈內(nèi)部的有效造影濃度也可以維持比較長的時間,可以更好地保障圖像的清晰度,提高診斷技術水平[5]。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與DSA可以達到接近的效果,基本上可以替代臨床中應用的創(chuàng)傷性血管檢查方式。相對于DSA而言,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應用可以保障圖像更加直觀與立體,對于診斷的敏感度、準確性以及特異性相對較高。
圖1. 雙下肢CT血管成像VR圖像
圖2. 雙下肢CT血管成像MIP圖像
圖3.薄層動脈期增強橫軸位腘動脈斷面
MPR、VR及MIP等多種重建技術相結合,對于雙下肢血管病變的診斷更精準。其中,VR和MIP血管重建以3D模式展示,重建時可通過左右、上下兩種方式各旋轉360°,可充分展示雙下肢血管的全貌,可以更直接顯示疾病的病變部位、范圍以及程度,甚至還可以顯示較大的側支循環(huán),為臨床對雙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的狹窄程度和血管走向等解剖情況提供直觀的信息,故多種后處理重建技術對雙下肢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的評估及其重要。文獻[6]報道,雙下肢CTA在檢出雙下肢動脈狹窄以及閉塞性疾病方面的應用價值較高,可以準確發(fā)現(xiàn)患者的血栓表現(xiàn),可以準確顯示動脈瘤的大小、范圍以及周邊的組織關系,更好地保障手術計劃的制定合理性。另外,對于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動脈發(fā)育異常表現(xiàn),對于動脈損傷相關疾病、血管搭橋手術以及血管內(nèi)的支架手術之后血管通暢性的評估價值也比較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100例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腹主動脈粥樣硬化表現(xiàn)。100例患者中合并腹主動脈瘤患者6例,髂總動脈狹窄患者26例,髂內(nèi)與外動脈狹窄患者28例,閉塞患者6例,股動脈狹窄患者46例,閉塞患者7例,頸前后動脈狹窄患者23例,多動脈多發(fā)節(jié)段型狹窄患者26例。這一結果充分證明了320排螺旋CT雙下肢血管成像技術可以準確判斷患者的疾病表現(xiàn),診斷技術價值較高,可以作為雙下肢血管疾病的常規(guī)篩查和診斷方式。
綜上所述,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雙下肢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顯著,能夠準確判斷患者的雙下肢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明顯,并且對患者的輻射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