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友
【摘 要】自2014年啟動高考改革制度后,上海市、浙江省成為先行試點,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4個省市啟動高考綜合改革。針對在高考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本文利用層次分析等方法,先是對學生選科組合人數進行了預測和排序,并將目前學校資源配置與改革后所需要的資源條件進行對比,找出解決師資等每一項缺口的關鍵點。并對選課排課教學系統的跟進、師資力量的配置、教學資源的利用提出優(yōu)化意見,對學校在教學管理運行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高考改革,層次分析法,“菜單式”選科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156-01
一、高考改革背景概述
高考改革于2014年啟動,上海、浙江作為試點,率先進行高考綜合改革,來自上海浦東新區(qū)的研究顯示,要落實新高考改革方案,教師人數要增加30%,使師生比達到1:8左右。近幾年學校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學校收入雖有所增長,但同時面臨著基礎設施不足、硬件設備需要更新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投入遠不足以滿足學校改擴建教學樓、校舍、更新教學設備的需求。這就導致了學校只能外借資金以滿足各項需求導致的資金缺口。因此,新一輪高考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如何實現選擇性,而高校招生的選擇性與科目設置、錄取機制兩個問題緊密相關。
二、模型的構建及結果分析
為了便于前期考察、搜集資料,我們選擇了上海市作為目標。將學校地理位置、學校辦別、學校類別等作為考慮因素,將選中的三所高中分成A、B、C三個等級。選定教學經費、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學生發(fā)展、管理制度、教學特色等作為影響選科組合人數的關鍵因素,并使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上述六個主要影響因素對選科組合選擇人數的影響權重。在各種影響因素下分多種類型,多種類型對因素的權重也各不相同。我們使用層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分析,得到對各影響因素所占權重,并進行檢驗,驗證其一致性,最后得到各影響因素程度的權重。之后通過構建學生選擇學科人數預測模型,模擬算法,通過計算可估算得出每個選科人數的“值”,從而進行排序。
教師的缺口量受教師需求量與實有數的影響。而教師的需求量又與在校生人數、學生周課時量、教師周課時量以及班級規(guī)模等因素相關,通過分析以上各因素的關系,我們可建立如下的教師缺口量計算數學模型:
式中:S為教師缺口量,z為當年在校生人數,x為當年學生周課時數,B為當年班級規(guī)模,K為當年教師周課時數,C為當年教師實有數。可見,要計算出教師缺口量S,則需要給z、x、B、K、C分別取值即可。
在本研究建立的教師缺口量數學模型中的各因素取值的基礎上,可以預測出教師缺口趨勢,城鎮(zhèn)及鄉(xiāng)村學校均有缺口,從缺口量占總需求的比重來看,差異不明顯。按照最低層次要求,師資需求約為原來的1.2倍,按照較高辦學層次實施,師資需求約為原來的1.5倍,如果實行更高水平的課程選擇和分層分類教學,師資需求甚至要達到原來的1.8倍以上。其中物理、化學此類學科職業(yè)需求量大,未來隨著學生專業(yè)選擇日趨理性,這類課程及教師需求可能會有較大增長??傊瑥亩唐趯W業(yè)發(fā)展來看,生物、地理等學科教師缺口較大,而從長期職業(yè)發(fā)展來看,物理、化學等學科教師存在較大增長需求。
三、對高考改革的建議及解決方案
學校向學生提供有限的選課組合,但最開始并不限制,仍為20種不同選科組合,學生根據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將選課結果統計后,學校結合自身教學資源,選取選擇人數排到前六位的選科組合,作為最終科目的選取,而選擇其他組合的學生,要根據固定下來的科目組合重新選課。
高考改革前只分為文理科,隨著社會的進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制度共性有余、個性不足,且“3(語文、數學、外語)+文綜(政治、地理、歷史)/理綜(物理、化學、生物)”的高考科目設置,導致文科生不學理科知識,理科生不學文科知識,學生知識嚴重失衡。所以在理科中增加文科科目,在文科中加入理科科目,作為劃分依據。
由于選考物理可以選擇專業(yè)的范圍非常大,名校對物理愈加重視,而從原則上來講,機械、電子、土木這類專業(yè),物理無疑是最對口的科目,其次,物理難度大,對學生的邏輯、抽象思維都有較高要求,因此是否選擇物理將會成為選擇科目組合的較大影響因素。
四、結語
由于新一輪高考制度改革的推進,學校需要做好選考背景下的教學安排,指導學生合理地選學選考,學生要樹立選擇意識,選擇適合自身發(fā)展的科目而非僅僅基于短期利益的考量,二者相互配合推進學生科學選擇。
參考文獻:
[1]劉朋.發(fā)展性教育督導評估助推高考改革新政落地的實踐探索——以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9(01):29-34.
[2]周偉.學校走班制排選課系統設計與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8(12):75-78.
[3]馬健生,鄒維.高考改革40年的經驗和教訓:歷史與比較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4(05):57-66+190.
[4]廖元錫. 新課程高考方案及考試大綱對高中科學領域模塊課程實施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10.
[5]張雨強,顧慧,張中寧.普通高中生高考選考科目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浙江省5所高中首批選考學生為例[J].教育學報,2018,14(4):29-38.
[6]鞠勤,張斕.高考模式下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困境與思考——基于江蘇高考改革實踐的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6(3):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