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晨豪
摘要:隨著大數據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互聯網技術的充分使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當然互聯網金融也不例外,其極大的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為人們的交易活動提供了便利,但是互聯網金融風險也在其發(fā)展的過程當中不斷地暴露出來,風險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損失,阻礙了金融行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雖然我國對于互聯網金融有了一定的措施,但是問題依舊很嚴重。所以本文分析了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的主要風險,看清風險的本質,并探究解決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風險? 風險防范
一、前言
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模式為人們提供了在線理財、互聯網借貸、信用中介等業(yè)務,這些對整個金融行業(yè)的發(fā)展及改革都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在互聯網金融大肆的同時潛在的一些風險也在逐漸地暴露出來,如在進行相關業(yè)務的時候客戶信息的泄露、網絡上虛假理財的廣告、第三方機構的套利等,這些過程當中對于客戶帶來的隱私泄露及資金安全的危害都是巨大的。這些足夠引起我們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警覺,所以對于建立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體系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只有這樣才有利于營造一個安全、綠色的互聯網金融環(huán)境。
二、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
(一)網絡安全風險
當今社會的電子信息技術十分發(fā)達,互聯網為大家提供了一個信息共享、平等、協作的一個平臺,每個人打開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每個角落的信息、進行購物及交易等活動,互聯網的信息化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在我們享受它為我們帶來的好處的同時它在技術方面的風險也是不容忽視的,其風險主要存在于第三方軟件及協議以及網絡漏洞。在我們使用支付寶、微信等軟件進行支付的同時也意味著將我們的個人信息無條件地提供給第三方機構,但是如果對方是使用釣魚網站或者虛假信息與你進行交易,那么個人的隱私就會讓不法分子獲取從而為自己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產生金融風險;此外,在公共網絡的情況下使用銀行的APP等進行轉賬時候會增加風險暴露的概率,如果連上的是不法分子設的公共網絡,那么就為他們提供了可乘之機,木馬或者病毒隨時會攻擊自己的設備從而產生金融風險。
(二)信息不對稱
在交易信息不對稱方面就以在線理財為例來說明,支付寶、微信或者是第三方的金融理財APP中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理財或者基金等產品,有的七日年化高達7%-8%甚至更高,低的只有2%左右,但是大家都知道高收益就面臨著高風險,在這些收益率極高的產品當中是否存在不良資產的再配置,這些包裝后的產品雖然可以為我們帶來超高的收益但是背后卻有可能是無窮的風險,沒有人知道這些產品配置的大致組成。就像次貸危機當中各種次級房貸或者是垃圾債再組成變成了一個A級等級別的信用評級較好的債券再次出售,從而為投資者帶來了不可估計的后果。所以信息的不對稱和不透明便會帶來金融風險。
(三)違約風險
互聯網金融也為客戶提供了一個一個虛擬的信用借貸的平臺,這個平臺有利于客戶在短時間內可以得到一小筆貸款解決燃眉之急。這種方式可以有銀行機構作為媒介來完成相關的融資也有第三方機構擔保進行的信用貸款活動。在談到信用借貸最敏感的話題就是違約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本身就是存在不穩(wěn)定性和虛擬性,如果出現集資機構破產清算或者是攜資潛逃等情況,這樣會對投資者帶來極大的利益損害,并且也會對金融行業(yè)產生一定的波動性,對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fā)展極為不利。
(四)監(jiān)管體系不完善
每一個行業(yè)、我們每個人都是處在法律的制約下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的,當然對于金融行業(yè)也不例外,特別是對于像互聯網金融等發(fā)展中的金融行業(yè)來說尚且沒有完善的法律監(jiān)管體系來對其進行約束,所以更需要完善的法律體制來為他們保駕護航,確保金融市場的良性發(fā)展。但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不一樣,傳統金融有著較為完善的監(jiān)管體系來保護交易雙方的權利,而互聯網金融作為近年來發(fā)展極為迅速、發(fā)展時間較短的行業(yè),在法律的運用方面尚有不足之處,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享受著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好處同時也有不少不法分子在背后伺機而動,如果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來作為保護傘那么會使得互聯網金融在發(fā)展的同時冒著極大的風險,最終可能就此衰落對金融行業(yè)大發(fā)展產生極大的波動。
三、互聯網金融的防范策略
(一)加強互聯網技術的研發(fā)力度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發(fā)展時間較短,對于互聯網安全方面的技術可能尚不成熟,但是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是進行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前提,所以要加強對于互聯網技術的研發(fā)力度,升級相關技術設備同時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的操作流程,實現動態(tài)的密碼保護系統防止密碼被盜等情況,盡可能減少風險的發(fā)生。同時也可以提高各行各業(yè)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安全防范的意識、打造風險文化,加強互聯網金融的宣傳,實現技術上和群眾意識上共同防范風險。
(二)加強行業(yè)征信體系發(fā)展建立在線信用評估機制
用戶進行融資、理財等交易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如果這種信用不存在,那么自然也就沒有了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存在。所以對于處在大數據時代,完全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當前的資源建立一個用戶的在線信用評估的機制對參與互聯網金融交易的用戶進行評估并且備案,同時可以與線下的銀行等機構實現信息共享不斷完善用戶的征信體系,對于擁有不良信用記錄的用戶予以通報并限制交易;其次也可以專門成立一個專業(yè)的信用管理機構來管理征信平臺,這樣可以分工明確、實現效益最大化,為互聯網金融機構節(jié)約大量的實踐和資源,使其能夠使用戶得到真正的公平、安全的交易。
(三)完善法律監(jiān)管體系
沒有相關的法律約束也是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主要原因,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時間都很多也都很迅速,但是正是因為這樣還無法了解互聯網金融的操作流程,不能完全探知相關的法律需求以及法律約束的方向,只有通過不斷摸索當前對于互聯網金融體系上存在的漏洞再做出補充和完善。首先我國應該加快對于互聯網金融法律盲區(qū)的探知并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guī),用法律手段來約束和指引互聯網金融的金融活動;其次,提高金融行業(yè)的準入門檻,確保金融交易活動的安全和可靠性;最后,還要強調自律機構對互聯網金融的監(jiān)管,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的自律性,及時提醒及糾正違法行為并作出相關處罰,規(guī)范化金融市場的秩序。
四、結語
互聯網金融對于我國的社會發(fā)展與金融行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探究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健康、綠色的互聯網金融環(huán)境,對于其風險防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從互聯網信息安全、用戶的信用與信息透明度以及法律體系來探究,強調在大數據背景之下,充分利用數據貢獻化,創(chuàng)建共享平臺,實現監(jiān)控一體化;所以,建立專業(yè)的互聯網金融的安全保障機構并充分運用信用監(jiān)管平臺,在此基礎上考慮到第三方機構的安全和穩(wěn)定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更有利于互聯網金融的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彥菁.互聯網金融風險以及風險防控探討[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1):222.
[2]王俊杰.淺談移動互聯網金融風險及防范對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1):190-192.
[3]景文濤,韓彥林.互聯網金融風險及防范對策的探討[J].時代金融,2018(08):59+63.
[4]呂君顏.金融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分析[J].中國商論,2019(18):23-24.
作者單位:上海市立信會計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