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慕春
(信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內科,河南 信陽 464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內科常見疾病,主要因心室收縮功能下降,使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及運動耐力降低[1-2]。藥物治療雖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難以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相關研究表明,有效的呼吸功能訓練利于增加患者的肺活量,改善肺功能[3]。本研究探討呼吸功能訓練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肺功能和運動耐力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信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6例)和觀察組(46例)。對照組:男30例,女16例;年齡45~78歲,平均(64.21±5.24)歲;NYHA分級Ⅱ級32例,Ⅲ級14例。觀察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44~79歲,平均(64.25±5.27)歲;NYHA分級Ⅱ級33例,Ⅲ級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NYHA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NYHA分級Ⅱ~Ⅲ級;(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臟器功能嚴重障礙;(2)肢體功能障礙;(3)精神異常,無認知能力;(4)依從性較差。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指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遵醫(yī)囑定時服藥,囑少食多餐,多食水果、蔬菜及粗纖維類食物。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接受呼吸功能訓練,具體如下。(1)縮唇呼氣訓練。指導患者用鼻吸氣,將嘴唇縮成吹口哨狀,進行呼氣,保持吸氣時間為2 s左右,呼氣在6 s以上,并逐漸延長至10 s。(2)快吸慢呼訓練。指導患者通過鼻腔快速吸氣,直至不可吸氣并維持3 s,然后放松,緩慢呼氣,吸氣時間保持在0.8~1.0 s,呼氣控制在4 s左右,每次10 min,每日6次。(3)深呼吸訓練。指導患者取最舒適體位,保持全身放松,緩慢吸氣至最大肺容量后,持續(xù)屏氣2~10 s,而后緩慢呼氣,每次20組,每日3次。
1.4 觀察指標(1)肺功能。使用肺功能檢測儀分別檢測干預前和干預1個月后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xiàn)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最大自主通氣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2)干預前和干預1個月患者的運動耐力,采用6 min步行試驗進行評價。選擇長30 m的走廊,于走廊兩頭及中間各放置椅子,在醫(yī)護人員陪同下進行測試,測量6 min內走的最遠距離。
2.1 肺功能干預后,觀察組患者FVC、MVV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FEV1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VC—用力肺活量;MVV—最大自主通氣量。
2.2 運動耐力干預后,兩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均長于干預前,且觀察組6 min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 min步行距離比較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心臟排血量不足,導致機體各器官及組織血液供應不足,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肺循環(huán)淤血、肺水腫及肺靜脈高壓等癥狀,嚴重影響機體內肺泡正常通氣和換氣功能,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出現(xiàn)肺通氣功能障礙,機體為彌補出現(xiàn)的呼吸功能異常,而過度使用呼吸肌群進行輔助呼吸,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正確的呼吸方式,加重機體缺氧和肺功能損傷[5-6]。因此,糾正患者不正確的呼吸方式對改善肺功能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FVC、MVV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呼吸功能訓練利于提高肺功能。呼吸功能訓練的實施使患者的呼吸模式逐漸恢復正常,使呼吸肌力量和耐受力增強??s唇呼吸訓練、快吸慢呼訓練及深呼吸訓練通過人為增加呼氣阻力,有效延遲氣道閉合時間,利于將氣體排出,繼而降低氣道阻力,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運動耐力不僅與患者自身運動能力相關,還與身體狀況和心肺功能狀況密切相關,可作為評價心力衰竭預后的有效指標。本研究結果表明,呼吸訓練在改善肺功能的同時有助于增加心輸出量,使機體內骨骼肌得到充分的血流灌注,繼而促進骨骼肌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
綜上所述,呼吸功能訓練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肺功能,提高運動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