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惠民
【摘 要】目的:探討凝血四項檢測中抗凝劑校正公式的應用價值。方法:研究納入在我院治療的血細胞比容(haematocrit,HCT)≤0.20的30例患者(低HCT組)和HCT≥0.20的30例患者(高HCT組),采集所有受試者的兩管血液,分別將常規(guī)抗凝劑量(A管)和Mac-Gann推薦的抗凝劑矯正公式計算的抗凝劑劑量(B管)加入其中,檢測血液標本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血漿纖維蛋白原(FIB)及血漿凝血酶時間(TT)等凝血四項指標,并統(tǒng)計檢測結果。結果:高HCT組患者的四項凝血指標檢測結果與低HCT組對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HCT超出正常范圍的患者在進行凝血四項檢測時需要使用Mac-Gann推薦的抗凝劑矯正公式計算對抗凝劑量進行矯正,以確保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凝血四項;檢測;抗凝劑;校正公式;血細胞比容
【中圖分類號】R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2
凝血四項是臨床常規(guī)檢測項目,主要包含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血漿纖維蛋白原(FIB)及血漿凝血酶時間(TT)。臨床檢測時常由于采血量不準確或(haematocrit,HCT)有差異而影響測定結果。有研究指出,對于HCT超出正常范圍的患者其抗凝及使用劑量需要使用Mac-Gann推薦的抗凝劑矯正公式計算,公式為:抗凝劑使用劑量(ml)=0.00185×全血量×(100-HCT%)或者0.185×全血量×(1-HCT)[1]。本研究就凝血四項檢測中抗凝劑校正公式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具體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納入在我院治療的血細胞比容(haematocrit,HCT)≤0.20的30例患者(低HCT組)和HCT≥0.20的30例患者(高HCT組)。低HCT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2~51歲,平均年齡(26.34±2.10)歲;其中血液科7例,腎內科15例,腫瘤科8例;高HCT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2~51歲,平均年齡(26.51±2.34)歲;其中血液科20例,新生兒科10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上述基本資料中的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均保持均衡性(P>0.05)。
1.2 方法
儀器和試劑:儀器采用日本西門子公司的SYSMEX Cs5100全自動血凝儀及其配套試劑,嚴格遵照儀器和試劑盒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試劑為新鮮自配抗凝劑109mmol/L枸橡酸鈉。
采集受試者的產(chǎn)氣空腹靜脈血各兩份標本,分裝在A、B兩支試管中,其中A管中的抗凝劑劑量不進行矯正,B中的抗凝劑劑量采用Mac-Gann推薦的抗凝劑矯正公式計算后進行矯正。標本與抗凝劑的比例嚴格按1:9混勻;標本同時上機檢測凝血四項指標,即APTT、PT、FIB及TT。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受試者的研究數(shù)據(jù)用SPSS23.0處理,用t檢驗定量資料(),用X2檢驗定性資料(n,%);將統(tǒng)計學檢驗水準設定為:α=0.05,P小于0.05象征數(shù)據(jù)有差異。
2 結果
高HCT組患者的四項凝血指標檢測結果與低HCT組對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影響實驗室檢測凝血功能的因素較多,其中抗凝劑與全血之間的比例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2]。分析其原因在于當HCT的高低超出正常范圍時,將會引起血漿和抗凝劑比例之間的失常,從而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3]。因此在實驗室凝血功能檢測中需要對高紅細胞血癥患者和低紅細胞血癥患者的血液標本抗凝劑使用劑量進行矯正,這也是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范的重要規(guī)定。以往在實際的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凝血項目檢測常用的是國際血液學標準委員會推薦的(109mmol/L)枸櫞酸鈉抗凝劑,其與學血液的比例為1:9。有研究指出,HCT增高的患者會由于抗凝劑含量相對過高而導致APTT、PT結果延長;而HCT減低患者則會由于抗凝劑含量的相對過低導致APTT、PT結果縮短[4]。因此當HCT大于55%或小于25%時就需要使用Mac-Gann推薦的抗凝劑矯正公式計算抗凝劑使用量。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高HCT組患者的四項凝血指標檢測結果與低HCT組對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提示凝血指標檢測送抗凝劑的使用劑量需要進行矯正。若患者采用常規(guī)方法直接進行凝血四項檢測,且結果的準確性是不可靠的,必須要采用矯正公式矯正后才能得到更加準確地結果。此外本方法所采用Mac-Gann推薦的抗凝劑矯正公式是一種較為快速便捷的矯正方法,不僅可以減少患者多次采血的同時,還可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時間。因此在是臨床實驗中需要提醒廣大實驗人員,進行凝血四項檢查時需要對抗凝劑使用劑量予以高度的重視,并嚴格按照實驗室操作規(guī)程進行檢測,以提高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綜上所述,高HCT和低HCT患者進行凝血四項檢測時需要使用Mac-Gann推薦的抗凝劑矯正公式計算對抗凝劑量進行矯正,以提高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值得在臨床進行深入的推廣。
參考文獻
湯曉催.不同抗凝比例對凝血四項檢驗結果的影響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17, 28(6):668-669.
趙羚, 馬聰, 韓丁丁,等.凝血四項檢測結果的影響因素分析[J].醫(yī)學綜述, 2018, 24(16):150-154.
張紅勝, 張敏.六西格瑪方法在凝血四項檢驗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 2018, 39(10):53-55.
吳際, 鄭衛(wèi)東, 李廣華,等.不同檢測系統(tǒng)凝血四項結果的可比性驗證[J].臨床輸血與檢驗, 2015, 17(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