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芳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和關注,受教育低齡化愈加普遍,《零歲方案》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幼兒教育逐漸成為承前啟后的教育,這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一個反思型教師已經(jīng)是教師發(fā)展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可是反思什么?怎樣反思?這些問題仍然困惑著許多人。
幼兒教育是人生的啟蒙教育,它有學校教育的一般特點也有其特殊性,孩子生活在幼兒園里,他們生活的一切都是反思的內容,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此反思的領域是很寬泛的。
一、教學反思,要“思”之有物
教學反思里的“物”特指教學實踐的過程。教師經(jīng)歷教學實踐后,總會產(chǎn)生一些難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因此在教學的反思中要學會審視和斟酌。如教學的特色是是什么?活動中幼兒主體地位的突出,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的怎樣?在教學方法上,教學層次的呈現(xiàn)是否得當?重難點分析是否突出? 幼兒參與的程度怎樣?在教學效果上,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如何,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是否滲透等等。其間別具匠心的構思、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意、別樹一幟的誘導、別開生面的合作匯成一種與眾不同的教學特色;活動過程的精彩在哪里?如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別有風味的氛圍營造,得心應手的教具運用,新穎別致的難點突破 ,別具一格的智能開發(fā),出神入化的學法指導,畫龍點睛的誘導評價,留有懸念的課堂延伸等等;教學過程有哪些意外收獲?這種意外的收獲,往往源自對幼兒思維火花的捕捉,如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的獨特渠道,提出問題的獨特途徑,分析問題的獨特思路,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等等;教學不足之處在哪里?如哪一內容處理不恰當,哪一環(huán)節(jié)安排不合理,哪一活動組織不得力,哪一實驗演示不清晰,哪一問題設計不科學,哪一語言評價不得體等等。
二、生活反思,要思之有“據(jù)”
這里的“據(jù)”就是把幼兒一日生活的過程作為依據(jù)。我國幼兒園教育的任務是“實行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fā)展”。所以幼兒教育必須堅持保教并重的原則,而保育的內容都來自于幼兒一日的生活。也由于這種特殊性,教師照顧教育孩子的時間比較多,接觸孩子是全方位的,所以幼兒的一日生活都可以成為反思的內容。如幼兒的飲食起居、行為習慣、文明禮貌、學習交往、入園離園、家庭教育等一切與幼兒生活有關的內容都可以成為反思的對象。在《讓研究引領每一位教師的提升與發(fā)展》一書中周永革老師的《肴肴的外套》描寫了肴肴熱得滿頭大汗卻不肯脫外套,了解原因(因為那是火車俠圖案的衣服)之后她反思出在選擇教育指導孩子的同時尊重孩子的意愿才是對孩子真正的關心和愛護;賀納新老師的《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入廁習慣》就以養(yǎng)成幼兒在園大便的習慣為依托抓住幼兒的興趣進行培養(yǎng),由此反思出發(fā)現(xiàn)興趣、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會更快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趙雪梅老師《商店里的食品袋》(區(qū)域活動)、趙妍老師《小動物睡了》(午睡)、吳鳳老師《撫慰孩子心靈的小日記》(環(huán)境教育)等這些都是看似平日里不起眼的生活小事卻都能反映出教師敏銳的觀察力、銳利的理解力、透徹的分析力、深刻的反思能力及小中見大的教育智慧。所以真正的幼兒教育就是在日常的點滴教育中滲透的,教師只要有一顆熱愛幼兒的真心、一雙包含孩子的眼睛就能處處尋覓到教育契機,不斷反思,從而更好地實施教育同時也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三、德育反思,要思之有“理”
品德教育反思中的“理”是指教師的理解和疏導。品德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綱要》中對幼兒的品德教育提出“萌發(fā)幼兒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yǎng)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與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性格”。幼兒時期孩子的身心都處在初步發(fā)展階段,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生活經(jīng)驗的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掌握道德概念具有下列三個特點:1、具有形象性。2、表面性。3、片面性、籠統(tǒng)性、簡單化。他們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易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注意自身的言談舉止,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在本次工作坊的學習中,在師德故事這一板塊,學習了許多老師的先進感人故事,例如為教育事業(yè)奉獻所有的“布衣院士”盧永根;一生鐘情于教育事業(yè)的淺易教授;立志要做孩子喜歡的老師的于永正導師;用生命深耕教育這方田地的黃大年教授,這些老師的所作所為無不讓人切身感受到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幾個字的魅力。同時教師要通過幼兒的言行,了解幼兒的道德發(fā)展,通過各種手段使幼兒理解良好品質的益處,從而對幼兒不當?shù)男袨橐娼逃e極疏導。周永革老師的《老師,為什么撿的東西都裝在你兜里》通過教師兜里的東西反思出教師一言一行對幼兒的影響,宗朝紅老師的《如果我是一棵小草》通過引導幼兒換位思考使幼兒理解花草樹木也是有生命的達到教育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目的;張桂英老師《愛的啟示》是發(fā)生在午飯后皮皮小朋友打碎碗盤的事情,教師沒有任何責怪只是默默地幫助他撿起了碎片,卻看到皮皮同樣用毛巾幫助小朋友擦拭衣服,由此反思出一件微不足道的,不帶任何語言教育的舉動,卻讓孩子體驗到被關愛的同時,學會了去關愛他人,由此可見教師師德對幼兒品德形成的意義。
其實孩子的成長和變化是教師的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教師可以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問題,及時地進行調整,因此教師應該多“照鏡子”。
反思是強調教師從自己的經(jīng)歷中學習,鼓勵教師敢于挑戰(zhàn)自我,是主動澄清和質疑自己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教育觀念和教育信念;反思更是一種探究過程,而這種探究是沒有終結的,反思者堅信:教育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經(jīng)常進行反思,可以承前啟后,揚長避短,挖掘教師個性智慧。葉圣陶曾說過生活即教育,這句話對幼兒教育一語中的,因為幼兒教育就是滲透在幼兒一日的生活中,幼兒生活的點滴都是教育的內容,因此反思必然會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幼兒教師只有更縝密的觀察,積極的反思意識,充裕的反思理念,堅定的反思信念,才會在反思中克己所短、申己所長,才能成長為一個善于研究的新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