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科
〔摘要〕 清末民初,中國動亂,在俄國的支持和煽動下,外蒙古宣布“獨立”,中國北疆風雨飄搖。1912年初,受外蒙古“獨立”的影響,在俄國支持下,呼倫貝爾的蒙古封建主亦趁機作亂,宣布“獨立”。對此,中國政府旗幟鮮明地反對:一方面,對呼倫貝爾封建主勢力采取了剿撫并用的策略,另一方面,與俄國嚴正交涉,并充分利用國際因素,最終于1915年11月6日簽署《中俄會訂呼倫貝爾條件》,俄國承認中國對呼倫貝爾地區(qū)的主權。1917年底,俄國發(fā)生十月革命,中國政府抓住時機,于1920年初恢復對呼倫貝爾的行政控制,結束了呼倫貝爾的動亂。
〔關鍵詞〕 外蒙古,呼倫貝爾,《中俄會訂呼倫貝爾條件》
〔中圖分類號〕K2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20)02-0180-07
呼倫貝爾即俄國人所稱之巴爾虎,位于黑龍江西部。其疆域東起縱貫黑龍江省西部的興安嶺,西至俄國邊境,所屬中俄邊界長達700多公里,面積約占黑龍江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其東南端在洮兒河上游,南與日屬勢力范圍內蒙古東部地區(qū)交界。①可見,清末民初,呼倫貝爾的地理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就民族構成而言,包括索倫、額魯特、提普欽、布里亞特、鄂倫春、達斡爾等民族,辛亥革命時期,總人口約32,500人,其中布里亞特蒙古族人口約占一半以上。②此外,還有不少俄、日僑民。據(jù)1907年的統(tǒng)計資料,中東路沿線的俄國僑民達15,700多人。③這種民族構成態(tài)勢決定了未來影響呼倫貝爾政治態(tài)勢的兩種民族因素:蒙古和俄國因素。
1911年12月,在俄國的導演、支持下,外蒙古宣布“獨立”。外蒙古的局勢變化直接影響到呼倫貝爾。1912年1月15日,在哈爾濱俄國駐軍司令馬爾蒂諾夫中將④、俄國駐海拉爾副領事吳薩蒂⑤的支持下,呼倫貝爾額魯特總管勝福、同知成德、佐領榮升⑥等“接庫倫來文勸告隨同獨立”。⑦自此迄1915年11月6日中俄雙方簽署《中俄會訂呼倫貝爾條件》,中俄雙方展開了長達三年多的艱難交涉。
從整個呼倫貝爾“獨立”事件的歷程來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912年1月15日呼倫貝爾宣布“獨立”至1914年2月16日中俄開始交涉,第二階段,自1914年2月16日至1915年11月6日中俄簽署《中俄會訂呼倫貝爾條件》。
一、呼倫貝爾宣布“獨立”與中、俄、日三國政府的因應
呼倫貝爾的“獨立”主要受外蒙“獨立”的影響,也可以說是外蒙“獨立”的余波。實際上,呼倫貝爾的“獨立”首先是以“排漢”為名義進行的。1912年1月14日,呼倫廳“蒙兵已聚千人,購有槍五百桿,派人到防營,聲言二十七日晨八鐘攻城,軍隊商民各掛白旗,否則全行攻殺”。15日,蒙兵果然攻占呼倫城,隨即發(fā)表公告,宣稱:“革命起事,各省附合,仇殺旗人,將覆大清。我呼倫貝爾旗人系滿清之一小部分,世受國恩,自應盡一分臣子之義,故大眾議定,起大清帝國義軍,保守疆土,決不承認共和,亦不受漢官管制。營業(yè)商民絲毫不犯,加以保護。呼倫貝爾旗屬官兵等全體電呈”。⑧可見,勝福等人是打著“排漢”和忠于清廷的旗號宣布“獨立”的。呼倫貝爾既是中國的領土,也屬于俄國在北滿的勢力范圍,同時鄰近日本南滿勢力范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中、俄、日三國從一開始就十分關注呼倫貝爾的“獨立”。
呼倫貝爾事件一發(fā)生,中國政府采用傳統(tǒng)的剿撫兩手策略。首先是“撫”。黑龍江巡撫周樹模先后委派熟悉蒙情的杜蔭田、于家銘、慶善、景明等為勸諭委員,前往呼倫貝爾勸告勝福等人取消“獨立”。1月21日,“撫”的策略一度見效:“本日未刻,各蒙旗總管請委員等入城,宣布公認取消獨立,仍守朝命。請通電以安人心,善后辦法另電”。⑨但“勸撫蒙旗,屢允屢變”,“初一日蒙人取消獨立后,今又反復,撫仍無效”。勸諭無果,中國政府只好考慮“剿”。周樹?!俺墒≌{隊馳往彈壓外”,還建議“駐倫防兵極少,請撥兵救援”。⑩實際上,此時中國政府不但無力進剿,還遭到俄國邊防勢力的阻撓。聽聞中國政府武力進剿的消息,俄國人立即照會黑龍江巡撫進行阻撓:“俄守中立,鐵路界內華兵不得與蒙人沖突,鐵路運兵,非俄政府特別允許不能照辦”,變相阻止中國軍隊平叛。俄國中立是假,助蒙是真。在俄國鐵路沿線,默許蒙古人驅趕漢人,卻不許中國政府官員在鐵路沿線停留、居住等。由于俄國陰助蒙古叛兵,以致呼倫貝爾局勢日漸失控。1月下旬,勝福等組織蒙兵準備進攻滿洲里,滿洲里的駐軍哀嘆“兵單、糧絕、援斷”。面對俄國的干涉,中國政府一方面將情況公諸列強,“此次俄人暗助肇亂,大違公理。風聞駐哈美領派員調查后,擬出干涉。英德亦有訪事人在倫。應請速向俄使詰問,飭令在倫俄官勿得意存破壞。否即將俄情通告各國,以遏野心,而維邊局”,試圖借助國際輿論制約俄國。但俄國在北滿的勢力范圍已獲得列強的承認,所以,“以夷制夷”未能見效,另一方面,中國黑龍江地方政府直接與俄國中東鐵路當局展開地方層面的交涉,但毫無效果。2月1日,呼倫貝爾蒙古軍隊進攻滿洲里,俄軍化妝直接助陣,滿洲里的防兵英勇戰(zhàn)斗,“計斃助攻俄武官一名,經(jīng)海關史稅務司系德國人同交涉局卞令驗明,將槍留證。計死俄官一名,蒙兵二十余名”,初獲勝利。遭斃俄官為“西比利亞十五號隊武官姥喀普林四基”。俄軍直接助戰(zhàn),事態(tài)有升級趨勢,周樹模建議對俄展開國家層面的交涉。2月4日,南京臨時政府伍廷芳致電孫中山,告知滿洲里失陷,“呼倫道所轄全境,已成土崩之勢,間接而入俄人之手”,提醒臨時政府制定應付方略。2月8日,駐俄公使陸征祥匯報與俄國外交部交涉情形:俄國一味強調“中立”,否認有助蒙之舉。2月11日,黑龍江巡撫宋小濂致電內閣,言及呼倫貝爾當局向華俄道勝銀行借款練兵。3月14日,“復準東督、黑督文稱:呼倫變亂,派員探查?,F(xiàn)蒙人與俄人、德人屢有私立合同,租售漁業(yè)、金廠等事。旋又準其來文報告,蒙、俄人占據(jù)吉拉林金廠,驅逐廠內華人,并俄人教授蒙兵操演,以及察罕敖拉煤廠、呼倫湖漁業(yè)均為俄人占用”。鑒于俄國直接從呼倫貝爾叛亂當局手中不斷獲取大量政治、經(jīng)濟特權,當時有消息稱中國政府準備從齊齊哈爾調兵前往鎮(zhèn)壓,對此,俄國立即聲明“不能漠視”,加以阻止。迫于俄國方面的壓力,中國政府只好放棄武力討伐的打算。
袁世凱上臺后,俄國全力與中國政府就外蒙古問題進行周旋。此時,俄國已經(jīng)基本上確定其解決外蒙古問題的方針:外蒙古“自治”,名義上屬于中國,但實際上成為俄國的附屬,反對外蒙貴族成立真正獨立的“大蒙古國”計劃。外蒙古問題上的舉措直接影響俄國對呼倫貝爾“獨立”的態(tài)度。5月19日,俄國外交大臣致電駐華公使庫朋斯齊,其中吐露了兩方面信息:一是反對呼倫貝爾并入外蒙古,二是基于中東鐵路的特殊情勢,俄國不可能長期拒絕中國軍隊使用鐵路。21日,庫朋斯齊回電,稱已經(jīng)指示俄國駐哈爾濱總領事呂巴及波佩照辦,同時建議利用外蒙古、中國的壓力來促使呼倫貝爾消弭并入外蒙的企圖。但隨后的電示表明,俄國對中國武力平息呼倫貝爾事件的做法仍然持反對態(tài)度:“倘若中國人不顧我國抗議,仍企圖將中國軍隊派往海拉爾,則邊防軍外阿穆爾軍區(qū)應準備以武力予以制止”。這是俄國準備公開武力干涉的信號。
鑒于俄國的態(tài)度,外蒙古和呼倫貝爾聯(lián)合組織使團出使俄國,企圖爭取俄國支持外蒙與呼倫貝爾合并且完全“獨立”。1913年2月初,外蒙政府內務大臣和內閣副大臣帶著同呼倫貝爾政府及內蒙古諸王公會談的要務,起程前往海拉爾和哈爾濱。根據(jù)相關史料,該使團的使命其實主要是企圖與日本發(fā)生聯(lián)系。但是,根據(jù)日俄密約,外蒙為俄國勢力范圍,日本此時不會違反協(xié)議,貿(mào)然支持外蒙,以免挑起日俄矛盾,所以日本領事婉拒了外蒙使團訪問日本的要求。庫倫使團無奈只好于2月16日自海拉爾踏上歸途。2月25日,日本駐長春領事本多將庫倫使團之事通告霍爾瓦特。然而,外蒙派特使再次聯(lián)絡日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希望日本支持外蒙獨立。
1913年11月18日,俄國外交大臣致電俄國駐華公使,其中比較完整地表述了此時俄國解決呼倫貝爾問題的基本意見:一是主張恢復中國在呼倫貝爾地區(qū)的主權,二是主張中國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問題,反對武力征伐,三是俄國要求居間調停?!罢{停”是俄國在近代對華外交政策中進一步獲取侵略利益的慣用手段。此后呼倫貝爾問題的發(fā)展實際上是順著俄國的這些方針展開的。對此,中國政府無奈,當即表示響應:一是聲明愿意以和平方式討論解決呼倫貝爾問題,但表示“中國不能放棄在呼倫貝爾設官及駐兵之權”,二是詢問中俄“將通過何種方式、根據(jù)何種原則開始呼倫貝爾問題談判”?但此時俄國顯然還未形成具體談判方案。
由于呼倫貝爾鄰近日屬滿蒙勢力范圍,所以,盡管有日俄密約約束,俄國在呼倫貝爾的動作仍然引起日本的極大關注。1913年12月5日,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本多致函外交大臣牧野,提交了《關于蒙古問題之現(xiàn)狀及其將來之趨勢報告》,其中涉及呼倫貝爾現(xiàn)狀、俄國的態(tài)度以及與日本帝國的利害關系、俄國政府對內蒙古的態(tài)度等重要問題。認為按照目前蒙古事件的發(fā)展趨勢,極有可能影響到日屬東部內蒙古地區(qū):“庫倫方面的勢力無疑會進一步擴展到內蒙古(呼倫貝爾的目前形勢,即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屬于我國勢力范圍的東南蒙也大有可能遲早卷入這一旋渦。況且?guī)靷愓脑谆罘鹨殉蔀橐话忝擅袼б赖闹行?,他對內蒙古民眾的影響力與外蒙古相比不分軒輊。倘若事情發(fā)展到這一地步,則日本帝國的利益將受到多方面影響(庫倫勢力的滲透畢竟意味著俄國勢力的滋長)。因此,確信:對蒙古目前局勢的變化及其發(fā)展趨勢給予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日本人看來,外蒙勢力涉足內蒙,在一定程度意味著俄國勢力涉足內蒙,這將直接影響日本對內蒙東部地區(qū)勢力范圍的控制。緊接著,12月16日,日本關東都督府參謀長福田向外務次官松井提交《呼倫貝爾問題調查書》,就呼倫貝爾問題對日屬內蒙古東部地區(qū)勢力范圍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提醒日本應該準備“防備和對抗的策略”。1914年1月15日,日本駐俄大使本野直接詢問俄國對呼倫貝爾的態(tài)度,并提交機密的《蒙古情報》第1號,認為外蒙古問題解決后“俄國有進一步吞并呼倫貝爾之意”,驚呼“‘白熊之禍就要殃及黑龍江省西部和內蒙古了”??梢?,日本對俄國在其勢力范圍附近搞小動作是非常警惕的。
與此同時,其他列強也開始關注呼倫貝爾“獨立”問題:“風聞駐哈美領派員調查后,擬出干涉。英、德亦有訪事人在倫”。而中國政府亦準備利用各列強的關注,制衡俄國支持呼倫貝爾的“獨立”:“應請速向俄使詰問,飭令在倫俄官勿得意存破壞。否即將俄情通告各國,以遏野心而維邊局”。
各列強特別是日本對呼倫貝爾問題的關注,主權國中國的抗拒,都促使俄國必須盡快確立解決呼倫貝爾問題的方針。1914年1月20日,庫朋斯齊致電俄駐海拉爾副總領事吳薩蒂,再次談及處理呼倫貝爾問題的方針:一是呼倫貝爾為北滿的組成部分,反對并入外蒙,二是主張和平談判,反對武力征討,三是俄國居間調停。這和前述方針雷同。2月10日,俄國外交大臣在致財政大臣的公函中吐露,外交部正在起草給庫朋斯齊的調停訓令,對俄國的方針有了一些新的表述:“擬決定呼倫貝爾仍歸蒙官管轄,北京政府確認自呼倫貝爾脫離中國而獨立以來俄國屬下之人同呼倫貝爾當局所簽各合同。此外,我建議將恢復中國在呼倫貝爾的主權問題,同限制中國在北滿的軍隊問題,以及北京政府向被剝奪開采滿洲金砂權的俄國金礦主提供補償?shù)膯栴}聯(lián)系起來”。
這種表述,表明俄國人最關注的還是趁呼倫貝爾混亂時盡力爭取到更大的利益。中俄有關呼倫貝爾問題的交涉大戲將要正式上演了。
二、中俄交涉及其結果:簽署《中俄會訂呼倫貝爾條件》
1914年2月16日,俄國駐華公使庫朋斯齊與中國外交總長孫寶琦會談。會談伊始,中國方面主張與呼倫貝爾當局直接會商,遭到俄方反對。俄國堅決要求居間調停,中國無奈,便請俄國方面提出解決呼倫貝爾問題的具體要求。19日,庫朋斯齊代表俄國政府提出和平解決呼倫貝爾問題的四點要求:
1.呼倫貝爾仍歸蒙官管轄,細節(jié)可日后磋商。但任命當?shù)厝藶楹魝愗悹柛倍冀y(tǒng),似應作為首要條件。
2.北京政府應依法確認自呼倫貝爾實際“獨立”以來俄國屬下之人同呼倫貝爾當局所簽各合同。
3.如需在呼倫貝爾修造東省鐵路專用線,應承認俄國屬下之人享有優(yōu)先權。
4.因戰(zhàn)爭前賦予俄國金礦主的開采讓與權被奪,故中國政府應給予補償,其補償數(shù)額由設在我商務部的各部門聯(lián)合委員會磋商,數(shù)額確定后即行通知您。
對此,中國政府逐條進行了討論。孫寶琦認為:第一條意味著恢復舊制。但俄方需要解釋:“當?shù)厝恕本唧w所指是蒙古人,還是滿人?針對第二條,要求俄方提供所簽合同的目錄,如果這些合同沒有侵犯中國主權,可以將之演變?yōu)橹卸碚g的合同。至于第三條,孫寶琦一連提出了三個疑問:俄國是否打算剝奪中國人修造鐵路專用線之權?俄國對中國以俄國資本修造此等專用線的愿望持何態(tài)度?俄國是否認為惟有經(jīng)俄國同意才能修造?對于第四條,孫寶琦要求說明:一是此條是否指呼倫貝爾的讓與權?否則很難看出讓與權與恢復中國在呼倫貝爾的主權有何聯(lián)系,二是請俄國明確“補償”的數(shù)額。
2月28日,庫朋斯齊在給外交大臣的函電中表示贊同將俄國與呼倫貝爾當局簽署合同數(shù)額全部報知中國政府,并按照中國政府不損害主權的要求,將某些合同中的“土地轉歸外國人所有”條目修改為“定期租賃”性質,同時,節(jié)外生枝,建議中、俄雙方聽取呼倫貝爾方面的相關要求。3月2日,俄國政府就部分問題答復:同意考慮巴爾虎人自己的要求,答應將俄國與呼倫貝爾當局之間簽署的合同報知中國政府,呼倫貝爾專用線路的修造辦法,尚需詳細討論。原則上俄國不反對中國人用俄國資本修造呼倫貝爾專用線,但因東省鐵路的緣故,亦確實應當考慮俄國的利益,至于給金礦主補償一事,所提數(shù)目雖尚未最后確定,但現(xiàn)在可以說,將大大低于金礦主所提數(shù)目。
于是,在俄國的支持下,呼倫貝爾當局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但這些要求有3月7日海拉爾副領事吳薩蒂電報版和3月25日日本關東都督府民政長官佐藤函電版,內容似乎有些差異。這些要求的前提是:呼倫貝爾希望并入外蒙,如果不行,那就同意在下列條件基礎上回歸中國。現(xiàn)以表格方式將呼倫貝爾當局所提要求羅列如下:
原則上,兩種版本的呼倫貝爾條件差異不大,但實際表述卻存在許多不同,尤其日本方面所獲得版本的條件更加細致。我們現(xiàn)在沒有史料來明確分辨兩種版本的真?zhèn)危鶕?jù)相關資料,兩種版本中國方面都應該知曉。據(jù)前述佐藤在《蒙古總管勝福所提取消呼倫貝爾獨立的條件》的記述,黑龍江當局于2月份曾密派某候補統(tǒng)領前往海拉爾會見勝福,具體商談回歸中國的條件。同時,民國政府為招降勝福,也派遣一位叫高瞻偕的人前往海拉爾,想說服勝福取消所提條件。另據(jù)4月3日庫朋斯齊致俄國外交大臣的緊急報告,俄國版本的呼倫貝爾回歸條件于3月20日曾遞交中國政府。有證據(jù)表明,中國政府似乎并未重視呼倫貝爾所提出的那些條件。3月28日,中國政府仍然只針對俄國所提出的四項條件逐條做出正式答復:
1.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一職系根據(jù)清朝舊制所設,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由民國大總統(tǒng)委派滿人或蒙人充任,但不以委派當?shù)貫槿藶橄?,與此同時,分設副都統(tǒng)公署及地方民政機關。副都統(tǒng)公署由副都統(tǒng)、五翼總管、高級及下級官員及一定軍事人員所組成。副都統(tǒng)公署專管蒙旗事務,并設道尹、縣知事等管理民政,而此等職務,不分漢、滿、蒙人,均可充任。
2.俄國屬下人等與巴爾虎人所訂各項私人合同須經(jīng)中國政府審查并逐一討論批準。
3.倘若發(fā)生借外債在呼倫貝爾修造東省鐵路專用線問題,中國政府承認俄國屬下人等有優(yōu)先權。
4.日俄戰(zhàn)后俄國屬下人等所失去的采礦權應查實,單獨解決。
對于中國政府的答復,俄國人十分不滿。認為中國政府根本沒有承諾在呼倫貝爾不駐兵、不設官、不在呼倫貝爾墾地,且故意忽視呼倫貝爾當局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其實,呼倫貝爾屬于中國的領土,俄國此舉實為干涉中國內政。而中國政府之所以忽視呼倫貝爾的所謂回歸條件,也是基于當時呼倫貝爾內政的實際情形。據(jù)日本人所獲取的情報,當初呼倫貝爾當局想并入外蒙,主要是期望庫倫政府能承擔呼倫貝爾全部行政費用。然而,庫倫政府也希望通過合并呼倫貝爾,讓其承擔庫倫政府部分行政費用。這終于導致二者意見分歧。呼倫貝爾“獨立”前,其大部分行政費用由中國政府承擔,如今卻陷入只好自行承擔所有行政費用的窘境。因此希望回歸中國,把希望寄托到中國政府身上。既然如此,中國政府自然用不著十分關注呼倫貝爾提出的所謂“條件”了。
此后,中俄兩國集中解決外蒙問題,正值恰克圖中、俄、蒙三方會談緊鑼密鼓之際,加上歐戰(zhàn)爆發(fā),俄國一度準備延遲呼倫貝爾問題的會談。但隨后中國在俄國的遠東政策中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俄國一直動員中立的中國參戰(zhàn),企圖聯(lián)合中、日共同對付德國。反觀中國,也擔心歐戰(zhàn)蔓延到遠東。綜合這一切因素,俄國最終決定滿足中國的愿望,繼續(xù)談判解決呼倫貝爾問題。但歐戰(zhàn)勢必影響中俄談判呼倫貝爾問題的進展速度。
1915年3月23日,日本駐齊齊哈爾代領事吉原在致加藤函中報告:中、俄、蒙恰克圖會議已經(jīng)審議了有關取消呼倫貝爾“獨立”、回歸黑龍江管轄的條款,黑龍江督軍朱慶瀾正考慮向呼倫貝爾派遣官吏。至于中國政府如何對待俄國與呼倫貝爾簽署的相關協(xié)議,尚無確切消息。
延至8月18日,庫朋斯齊始受命將俄國所擬呼倫條約照會陸征祥,希望中俄盡快達成協(xié)議。10月28日,庫朋斯齊向陸征祥聲明:俄國要求一星期內簽署呼倫條約。最后又強行確認11月6日為條約簽字日。盡管俄國咄咄逼人,中國政府仍然努力爭取修改相關條款,希望對核準俄國承租人的合同提出若干條件加以限制。對此,庫朋斯齊以中斷和談相威脅。遷延日久,中國政府被迫就范,全盤同意俄國的要求。
1915年11月6日,簽署《中俄會訂呼倫貝爾條件》,主要內容共八條:
1.呼倫貝爾定為一特別區(qū)域,直接歸中國中央政府節(jié)制,并受黑龍江省長官監(jiān)督。遇有必需之事及便利文牘之來往,則呼倫官府可與該省長官相商。
2.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由中國大總統(tǒng)以策令任命之,并享有省長之職權,呼倫貝爾總管五員及本地三等以上職官,始有任命為副都統(tǒng)之資格。
3.副都統(tǒng)公署設左右兩廳,廳長一由副都統(tǒng)揀員,一由內務部揀員,均須經(jīng)中國中央政府任命。此項廳長之任用,應以呼倫貝爾四等以上職官為限。各廳之執(zhí)掌,由副都統(tǒng)規(guī)定之。該廳長應受其節(jié)制,經(jīng)副都統(tǒng)許可后,始有與中央政府及其他各省直接往來文牘之權。
4.平時所有該地軍事,專就本地旗兵執(zhí)行。但副都統(tǒng)應將軍事籌備情形及其緣由呈報中央政府。呼倫貝爾官吏若認地方不靖、無力彈壓之時,中央即可派兵前往,惟先應通知俄國政府,迨地方靖后,即行撤出呼倫貝爾境外。
5.除海關及鹽政進款專歸中央收存外,呼倫貝爾他項各稅捐盡數(shù)留作該地方之用。副都統(tǒng)應將收支情形年終呈報中央政府。
6.呼倫貝爾及中國內地農(nóng)工商人等自由往來僑居,均一律看待,不稍歧視。惟呼倫貝爾土地既認為旗民所共有,則華人僅得以定期租借名義在各處取得田地,并須稟由地方官查明此項農(nóng)業(yè)無妨礙旗民牧放牲畜之處,始可辦理。
7.將來如擬在呼倫貝爾修筑鐵路須借外款時,中國政府應先與俄國商辦。東省鐵路公司及林礦及他項實業(yè)之俄國承辦人,如欲在呼倫貝爾境內修筑專用鐵路,以為運輸材料及出產(chǎn)之用,非經(jīng)中國中央政府批準不能修筑,除有特別窒礙情形外,應即批準。按照下列第八款所載俄國人民應修之專用鐵路,已包括于中國中央政府業(yè)經(jīng)允準之合同內者,當然不適用上項所規(guī)定之辦法。
8.俄商與呼倫前訂各契約已由中俄雙方派員審查并經(jīng)允準。
最終,叛亂頭子勝福被委任為第一任副都統(tǒng)。尤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條約簽署后,陸征祥另外附有補充條約第八條的照會:類似合同今后將由俄國承辦人與地方當局訂立,并取得黑龍江省當局的認可,如該當局發(fā)現(xiàn)難以給予批準,則該問題將交由外交部與俄國駐華公使討論。中國政府的照會似乎是想限制未來此類條約的發(fā)展,但以當時中國的國力,實際上沒有能力限制此類條約的發(fā)展,地方層面的“批準”和國家層面的“討論”,對俄國在當?shù)氐幕顒悠鸩涣苏嬲饬x上的限制作用。結果只能是弄巧成拙,中方主動將條約的適用范圍由往昔擴展到未來。因此,中國政府的照會實非明智之舉。當然,在中俄會談中,中國政府整體上還是做了許多努力,“迭據(jù)與俄使爭議”,并非一味妥協(xié)。比如,剛開始,該“條件”尚有法文本,漢、法文本在文字上有許多不同:“漢文呼倫貝爾定為特別區(qū)域,法文改為一省,漢文受有特別區(qū)域長官之權分,法文改為受有省長之職權,漢文副都統(tǒng)由大總統(tǒng)簡任,法文改為被選,漢文輕便鐵路,法文改為鐵路支路。其他竄易移置而意義無甚出入者,尚不在內”。后經(jīng)中方據(jù)理力爭,俄國始答應準確修改。
觀此條約,無論如何,已經(jīng)規(guī)定呼倫貝爾名義上歸屬中國,屬于中國的主權領土。這種結果,有北洋政府的交涉之功,但最關鍵的還在于俄國對華政策與國際形勢的變化,其中也有日本因素的影響。俄國既要應付歐戰(zhàn),又不能改變列強在遠東的實力均衡局面,就勢必無力亦不能支持外蒙及呼倫貝爾真正“獨立”。在不影響列強遠東實力均衡的前提下,俄國努力經(jīng)營自己的勢力范圍,盡量多地從中國政府的手里攫取各種利益,就成為其對華政策的最優(yōu)選擇。然而,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呼倫貝爾名義上歸屬中國黑龍江省管轄,正是這點使呼倫貝爾的命運在未來的發(fā)展態(tài)勢方面完全有異于外蒙古。
然而,盡管“條件”規(guī)定呼倫貝爾名義上歸屬中國,但實際上中國無法在呼倫貝爾行使主權。中國政府不能在呼倫貝爾區(qū)域內任意設官、殖民、駐軍。中國軍隊進入呼倫貝爾需要得到俄國和呼倫貝爾當局的同意。所以,該“條件”實質上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充分體現(xiàn)了俄國侵略中國的意圖,嚴重損害了中國的領土主權。
與此同時,俄國在呼倫貝爾的動作引起日本的關注。因為呼倫貝爾作為北滿俄屬勢力范圍,鄰近內蒙古東部日本勢力范圍,呼倫貝爾的政治變動勢必影響日屬勢力范圍的安全。自中俄開始呼倫貝爾問題的交涉,日本方面就密切注意,積極收集相關情報,并分析確定對策。11月6日,《中俄會訂呼倫貝爾條件》簽署,9日,日本駐華臨時代理公使小幡就將中俄呼倫貝爾問題“條件”的內容探聽清楚,并密報石井,同時提供自己的情報分析。小幡認為,在中俄有關呼倫貝爾問題的交涉中,中國政府是失敗的一方,并由中俄有關呼倫貝爾問題的交涉總結出對日本有益的經(jīng)驗:俄國擅自與呼倫貝爾簽署系列利益合同,然后逼迫中國政府承認其法律效力,這種外交模式當為日本在內蒙東部勢力范圍內仿效??梢姡韲圃旌魝愗悹柣靵y的國際影響十分惡劣。
1917年,俄國發(fā)生十月革命,其遠東政治形勢十分混亂,俄國勢力在遠東失去了國力支撐,導致呼倫貝爾問題出現(xiàn)新的轉機?;趨f(xié)約國列強的支持,中國政府對呼倫貝爾問題的態(tài)度轉而開始強硬,終于在1920年1月29日直接宣布撤銷呼倫貝爾特別區(qū),全面在呼倫貝爾恢復行政主權,結束了呼倫貝爾的動亂。
簡短的結論
民初中國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qū)的控制力趨弱。趁此機會,中國邊疆地區(qū)尤其是北疆,內外因素結合,致使局勢風起云涌。外蒙古“獨立”首先是蒙古部族自主意識蘇醒的后果,同時也是俄國勢力支持干涉的結果。獲取外援的外蒙古上層封建主試圖借滿清垮臺的機會爭取獨立,最終導致中國北疆局勢風雨飄搖。呼倫貝爾的動亂無疑是當時中國北疆邊境危難局勢的反映。
1.呼倫貝爾“獨立”是外蒙古“獨立”的余緒。任何事物的演變都是內因為主,呼倫貝爾的“獨立”其實也是呼倫貝爾的蒙古族封建主趁中國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趨弱時心生叛逆的表現(xiàn)。但呼倫貝爾的動亂離不開外蒙古封建主的煽動和俄國勢力的支持,尤其是俄國勢力的支持。俄國邊防軍甚至化妝成呼倫貝爾蒙軍參與攻擊維穩(wěn)的中國軍隊,就是明顯的一例。
2.呼倫貝爾的地理位置相對外蒙古地區(qū)而言,更靠近日本滿蒙勢力范圍,極為敏感。所以,呼倫貝爾的動亂尤其是俄國勢力的滲透受到日本的關注。日本領事的諸多報告表明:如果俄國勢力繼續(xù)支持呼倫貝爾“獨立”,必將威脅到日本在華滿蒙勢力范圍,日本必不肯罷休。同時,在中國東三省存在利益關系的其他列強也開始關注呼倫貝爾動亂。國際因素的干擾無疑是嗣后俄國在呼倫貝爾問題上與中國妥協(xié)的重要原因。
3.由呼倫貝爾事件的歷程看,呼倫貝爾動亂最終平息的最為關鍵的原因當然是中國政府的態(tài)度。民初中國政府雖然勢力孱弱,在列強侵略和邊疆動亂面前力不從心,態(tài)度軟弱,但仍然不輕易放棄抵抗,其維護領土主權反對邊疆部族分裂活動的態(tài)度一直是較為堅決的。正是基于上述因素,呼倫貝爾“獨立”最終以失敗告終。
① 《日本外交文書》大正二年,第1冊,第446號文件。本文所引《日本外交文書》,均由蔡鳳林翻譯,載李靜杰等主編《中俄關系史檔案集(1645-1965)》第16卷,未刊稿。以下不另注明。
② ④ 《日本外交文書》大正二年,第1冊,第451、446、328、327、327、330、331、446、451、490號文件。
③ 《呼倫貝爾盟志》,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452頁。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13,307,305,306,307,305-306,308、310-315、311頁。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12年),臺北:“國史館”編,1976年,第187頁。
“軍機處電報檔”,1912年7月,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七),第31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政務司文書科編:《外交部交涉節(jié)要》,第27-28頁。轉引自呂一燃編:《北洋政府時期的蒙古地區(qū)歷史資料》,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0-11頁。
陳春華編譯:《俄國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蒙古問題》,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550、552、588、591、591、594、595、598、603、608-609、611、616-617頁。
Царская Россия и Монголия в 1913-1914 гг. Красный архив. 1929, № 6 (37).с.23.
Там же .с.23-24.
《日本外交文書》大正三年,第1冊,第502、504號文件。
《日本外交文書》大正四年,第260、278、275號文件。
黑龍江省檔案館,全宗:124,目錄:3,卷號:343。轉引自李靜杰等主編:《中俄關系史檔案集(1645-1965)》第16卷,未刊稿。
(責任編輯:許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