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芳 尤競飛 童華君 程 思
閩南季風氣候對宋代祈風活動的影響分析*
趙惠芳 尤競飛 童華君 程 思
(泉州市氣象局,福建 泉州 362000)
以九日山10方祈風石刻為線索,從歷史背景、政治經濟和民間信仰等方面闡述了泉州宋代九日山祈風儀式的緣起,從政治優(yōu)勢和地理優(yōu)勢角度分析了祈風地點豐州九日山的重要地位,從氣候和人文兩方面闡釋了“冬譴舶,夏回舶”是古人對泉州氣候特點積累總結出來的經驗認知。閩南季風氣候對祈風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秋冬季(11月-翌年1月)東北季風下的好天氣有利于譴舶祈風,春夏季(5-6月)西南氣流下的西南季風有利于回舶祈風,臺灣海峽的狹管效應增強了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提高了帆船揚帆遠航的風動力;福建沿海夏季黑潮和冬季浙閩沿岸流的洋流特點為回舶和譴舶提供了水下動力;臺風、海霧、大風、風暴潮等海洋氣象災害可能對譴舶和回舶船只造成觸礁沉船風險。該研究可為2020年中國世界遺產唯一申報項目“古泉州(刺桐)史跡”16個遺產點之一的“九日山”祈風儀式的合理性提供一定的氣象科學佐證。
九日山 古刺桐 祈風 石刻 閩南 季風氣候 洋流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所謂“水土”,在漢語詞典里有“泛指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的含義,因此這方水土離不開“氣候”。在中國古代,人們很早就關注研究天象(天空中的風云變化),并被歷代帝王重視。早在西周、春秋時期,就設置太史寮機構,負責觀測天文、編制歷法,貫穿至各歷史朝代。在國際氣象界,秦漢時期確定的廿四節(jié)氣一直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二十四節(jié)氣從自然現(xiàn)象中反映出中國古代民間對氣候的認知,客觀反映了我國雨熱同期、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對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國農耕生產生活起到了相當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并流傳至今。由此可見,人們對氣候的認知由來已久,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逐漸掌握了當地的氣候特點,并學會利用氣候特點從事各種生產活動。
地域不同,氣候亦不同。閩南地區(qū)主要包括泉州、廈門和漳州,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泉州作為閩南文化的發(fā)源地,在宋元時期是東方第一大港,成為外貿、經濟和文化中心,其中對外貿易的繁榮昌盛是泉州稱霸東方的直接體現(xiàn),也有力證明了泉州在宋元時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在大航海時代,海上貿易的主要工具是帆船,而帆船的動力則與氣象條件密不可分。在沒有衛(wèi)星云圖、天氣雷達和觀測站的古代,滿載貨物的帆船啟航入港主要取決于氣象條件,取決于人們對閩南海洋性季風氣候的認知。而宋代的祈風儀式正是官方組織的祈求航海安全的國家祭祀典禮,被記錄在泉州豐州九日山上的摩崖石刻上。石刻對祈風儀式中的天象只字未提,也未搜索到相關的歷史記載,本文擬通過對歷史背景、政治人文、自然水系、氣候和海洋等方面的文獻查閱和科學合理推測,對閩南季風氣候對祈風活動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為2020年中國世界遺產唯一申報項目——“古泉州(刺桐)史跡”16個遺產點之一的“九日山”祈風儀式的合理性提供一定的氣象科學佐證。
氣候是指大氣物理特征的長期平均狀態(tài),與天氣不同,它具有穩(wěn)定性。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規(guī)定,一個標準氣候計算時間為30年。氣候以冷、暖、干、濕這些特征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征。
由于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范圍的、風向隨季節(jié)有規(guī)律改變的風,稱為季風(monsoon)。形成季風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質不同,熱力反映的差異。由海陸分布、大氣環(huán)流、大陸地形等因素造成的,即海陸熱力差異是季風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一年為周期的大范圍的冬夏季節(jié)盛行風向相反的現(xiàn)象,分為夏季風和冬季風。福建省位于歐亞大陸東南邊緣,地處亞熱帶南沿,東臨太平洋,氣候上兼受大陸和大洋的劇烈影響。泉州位于福建東南部(閩南)沿海,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域,夏季盛行偏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1]。
在宋代,泉州、廣州等地對南方海外交通的商船,須依賴風力航行,每年夏歷五月及十一月左右,地方長官和市舶司官員等常為回舶及去舶船只祈禱航行中風向順利,稱為祈風。
“古泉州(刺桐)史跡”作為2018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雖然暫未通過,目前泉州各方正在努力補充相關佐證資料,并已經確定為2020年中國世界遺產唯一申報項目。其中“九日山祈風石刻”作為 “古泉州(刺桐)史跡” 16個遺產點之一,是古代泉州海洋商貿和海洋文化的有力見證。泉州各界人士正在為再次申遺進行不懈努力。筆者也有幸接觸到申遺工作有關人員、文史專家和通曉泉州古城的民間人士,并跟隨他們進行現(xiàn)場勘探,有關資料來源于內部刊物、地方志、老舊書刊、古船博物館、海上交通博物館及文獻。
九日山現(xiàn)存北宋至清代摩崖石刻77方,碑刻7方,以宋代石刻居多,其中有明確記錄“祈風”字樣的石刻有10方[2,3]。據考證,這些祈風儀式的紀念石刻銘文是在12~13 世紀(南宋時期)由泉州地方政府組織刻制的。它們是中國古代政府組織的有關海上航行的國家祭祀儀式上現(xiàn)存的唯一石刻,是當時泉州海外貿易繁盛的獨特見證,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祈風石刻是九日山石刻中最為珍貴的,也是中國唯一的關于“祈風”的石刻。石刻清楚記錄祈風時間、地點、參加者姓名,以及“車馬之跡盈其庭,水陸之物充其俎,成物命不知其幾百數焉”的盛況。10方祈風石刻中記錄的祈風時間最早為1174年(淳熙元年),碑文如下:“淳熙元年歲在甲午季冬朔吳人虞仲房帥幕屬洪子用朱彥欽趙德季趙致孚祈風于延福寺通遠王祠下修歲祀也與者許稱叔吳景溫聞人應之趙子張”,最晚為1266年(咸淳丙寅),碑文如下:咸淳丙寅南至后十日禱風此山知宗兼郡事古汴趙希忄宅安宅提舉纟集事眉山王木肅茂悅領郡優(yōu)三嵎虞會和叔三山鄭君為瑞國寮居番禺史霆聲宏甫天臺盧應伯和東嘉趙東崇日易卿三山林起東景仁黃以謙謙之潘昌廷孔時邑令三山陳夢發(fā)以道陳山公仰卿是日也霜日熙明溪山獻狀登懷古景先哲宛然有得彝典云何哉” ,跨度近100年,均為南宋時期。
中國古代采取朝代+年號+天干地支方法來紀年,歷朝至民國碑刻月份均為農歷,在1949年9月21日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上確定我國采用公元紀年。為便于辨識,本文將10方石刻中記錄的祈風時間換算成公元紀年,明確季節(jié)和日期,“同行人物”欄只標注南宋宗室,詳見表1。下述關于祈風時間和參加人物的分析均源于此表。
表1 祈風石刻時間、季節(jié)及同行人物
隋唐以后,福建南部經濟發(fā)展,人口增多,而“安史之亂”之后,北方戰(zhàn)亂頻繁,大批中原士族南遷逃至閩南。陸上絲綢之路中斷,中西交通轉為海道為主,這一轉變,給泉州港的發(fā)展帶來歷史機遇[2]。7世紀初,阿拉伯正式派使臣來中國,隨后來者日多,“至武后時(684~704年)阿拉伯人經商于廣州、泉州、杭州諸良崗恒數萬”。當時泉州港也因“南海蕃船”常到,而“島夷斯雜”,出現(xiàn)了“市井十洲人”的盛況。五代時,泉州為閩國轄地,閩王王審知很重視海外貿易,泉州海外交通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五代后期,泉州刺史留從效擴建新城,令人在城內“開通衢,構云屋”,以“招徠海上蠻夷商賈”;蠲除各種苛捐雜稅,允許自由貿易,泉州海外貿易得到快速發(fā)展。由于海外貿易的興盛,帶動港口的蓬勃發(fā)展,使得古刺桐(泉州)港在宋代成為中國的四大海港之一。北宋時期,為了鼓勵中外商人來泉州進行貿易,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在泉州設立了市舶司(海關),進一步確定了泉州港的重要地位。
北宋后期,中原戰(zhàn)亂,而閩南遠離中原、沒有戰(zhàn)亂、海外貿易發(fā)達,經濟繁榮。1127年靖康之變時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在南京(河南商丘)繼承皇位,史稱南宋。南宋初年,泉州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海上貿易港。泉州的進出口商品名目繁多,枚不勝舉,不乏香料、珠寶、絲綢、瓷器等奢侈品,主要供給皇室成員享用。富庶平安的泉州便成為南宋皇族理想的棲息之地,是南宋王朝的大后方。1129年臘月,趙氏皇族南外宗正司從南京(商丘)最終遷至泉州,直至南宋滅亡。在南宋期間,南外宗室在享受泉州富庶經濟供養(yǎng)的同時,也把中原的技術和文化帶到了泉州,同時,宗室成員還大量參與海外貿易活動,這一點在泉州開元寺古船博物館里存有佐證:宋代沉船中發(fā)現(xiàn)的14方貨簽中有7方為南外宗正(南家)所持有。南外宗室成員任職市舶司官員,市舶司官員的職責之一就是保護外商和自身的合法權益,另一個職責便是參與九日山海神祭祀、祈風活動,保佑商船海上航行順利平安。九日山著名的10方祈風摩崖題刻最早為淳熙元年(1174年)虞仲房所刻,最晚為咸淳二年(1266年)趙希忄宅(chà)所刻,均為南宋時期,表1中記錄的10次祈風活動中有宋宗室成員參與的多達9次,正是南外宗室在泉州生活的時段。這是趙宋王室成員參與祈風活動的有力證據。
在帆船時代,船舶必須依賴風力才能航行,因此天氣是確保船舶順利航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古代,人們對老天爺的祈盼只能通過求助神通廣大的各路神明,通過莊重的儀式來告知神明,讓他們通達天公,給一方百姓帶來風調雨順。在泉州,這種神明信仰極為興盛,不僅在民間而且在官方也很盛行,尤其是重大時刻。祈風就是這樣的重大時刻,在商船入海之前,泉州府郡和市舶司的高級官員聚集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廟)舉行盛大的祈風盛典,敬祭海神,向通遠王祈求賜風,讓商舶在海上往返暢行。這種祈風儀式一年有冬譴舶、夏回舶兩次,儀式結束后,就把祈風事件刻在石頭上作為記錄。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祈風石刻,才能讓幾百年后的人們了解到當時祈風的故事。
宋代祈風儀式選在豐州九日山,豐州鎮(zhèn)現(xiàn)屬南安市,位于泉州城區(qū)西北5公里處,在晉江中游北岸。早在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孫吳建立東安縣時,豐州就作為東安縣縣治,歷史上曾是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九日山就在其境內,海拔不足百米,山前晉江流水蜿蜒蕩漾,山中多巨石,可謂“溪流灣漾,峰巒映發(fā),奧街明秀,隱為一區(qū)”,風景優(yōu)美,頗得歷代文人、雅士和高僧的青睞。而九日山延福寺通遠祠中祭拜的通遠王在當時被人們奉為海神。
宋元時期,泉州海上貿易十分發(fā)達,在泉州城南入海碼頭,曾有“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泉州港是江海交融的港口,其河運主要依靠晉江。在唐至元代,晉江水域寬,航道深,500噸級的大船可以自由進出。南宋時期,船舶可以從后渚港沿晉江入海處上溯至九日山下的金溪[2]。金溪屬于晉江流域,這里地理位置特殊:東溪由永春溯下,西溪由安溪而下,它們在豐州金溪雙溪口匯合,而此處正是各國船舶??克?。從安溪、永春、德化等地,諸如瓷器、茶葉等貨物便順著東溪、西溪一路向東向南匯合到金溪,再一起流經黃龍江、筍江,成為晉江下游匯入大海。由此可見,九日山下的金溪起到了水上交通要道和樞紐的重要作用。
從祈風石刻記錄的時間(表1)來看,冬季譴舶(出港)的有7次,從農歷十月到十二月,其中十一月有4次,夏季回舶(回港)的有4次,為農歷4~5月,但日期并不固定(見表1)。從氣候角度來看,按照福建的自然天氣季節(jié)劃分一年四季:3~6月為春季、7~9月為夏季、10~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1]。可以看到,譴舶時間在秋冬季,閩南盛行東北季風,回舶時間為春季,閩南盛行西南季風。夏季同樣盛行西南季風,為何不選擇夏季回舶?初步原因分析如下:夏季是泉州最炎熱、臺風活動最頻繁的季節(jié),因此也稱為“臺風季”。臺風不僅會帶來狂風暴雨,還會引起風暴潮,使得海面波濤洶涌,滔天巨浪,這樣惡劣的海洋和氣象條件對船舶來講,無疑是可怕的殺手。此外,祈風儀式結束后,還會伴有郊游活動,而夏季的高溫炎熱不適合去郊游,因此,選擇夏季祈風并不適合。雖然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并沒有現(xiàn)在這樣發(fā)達而密集的氣象觀測網絡,但是一個地方常年形成的氣候特點基本上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聰明智慧的中國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發(fā)明了具有氣候意義的24節(jié)氣,并且留下了相當豐厚的氣象和農事諺語來指導農耕活動。同樣,“冬譴舶、夏回舶”也是古人對泉州氣候特點積累總結出來的經驗認知。從現(xiàn)代氣象學的角度來看,對祈風時段的考慮還是頗具科學性的。
在中國民間傳統(tǒng)信仰中,農歷七月(公歷八月)對應的是鬼節(jié),諸事不宜,更不適宜祈風儀式這樣的盛事,泉州自古以來民間鬼神信仰氛圍相當濃厚,對鬼神的敬拜已深入到每個家庭,主要體現(xiàn)在“普渡”民俗的盛行。因此,雖然閩南夏季盛行偏南季風,但因其炎熱、多臺風,且恰逢“鬼節(jié)”,不具備“天時”和“人和”,自然不是古人眼中的“黃道吉日”。雖然古人對祈風時刻的選擇和確定未見詳細記載,但可以合理推測,這種重要時刻必定是經過天象觀測、天干地支等古代歷法計算出來的良辰吉日。
閩南冬季(譴舶出港)的主要氣候特點是:少雨干旱,北風為主,沿海多東北大風。從祈風石刻明確記載的日期來看,7次譴舶時間農歷十月1次,農歷十一月4次,農歷十二月2次,按照農歷和公歷相差1個月左右來換算,大致可以認為是在公歷十一月至次年一月期間,也就是在福建的秋冬季,其中初冬(公歷十二月)最多。從現(xiàn)有的氣象資料來看,入秋以后,冷空氣開始活躍,泉州進入干燥少雨北風季,往往呈現(xiàn)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到了冬季,冷空氣強度開始加強,沿海東北大風頻繁出現(xiàn),受狹管效應作用影響,尤其是在臺灣海峽,這一時期東北大風(8級以上)日數最多、風速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由于祈風石刻中并沒有關于當時天文氣象的描述,而從現(xiàn)有的九日山摩崖石刻內容來看,多數為名人雅士游覽記事,可以推測冬季祈風的日子應該多為北風控制下的好天氣。有利的東北風為帆船出海提供了良好的動力條件,同時大氣通透,能見度高,有利于觀測天體(日月星辰)的高度和方位,從而來確定船只定位。在大陸沿海冷流助力作用下,滿載著絲綢、瓷器和茶葉等中國特產的船舶,從東南沿海出發(fā),途經印度支那半島,然后穿越印度洋和紅海,最后到達東非和歐洲。這就是聞名于世的海上絲綢之路。
閩南夏季(回舶進港)的主要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南風為主,常有4~6級西南風。從祈風石刻明確記載的日期來看,4次回舶時間在農歷4~5月,即公歷5~6月,其中農歷四月(即公歷五月)有3次,這段時間正屬于福建春季中的雨季時段,并非真正氣象意義上的夏天,此時正是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爆發(fā)的階段,多西南暖濕氣流,和北方南下的弱冷空氣在南嶺-武夷山脈一帶交匯,常給福建中北部山區(qū)帶來暴雨和強對流天氣,一般來講,泉州沿海這種強對流天氣要明顯少于山區(qū),但在強盛的西南氣流影響下,常常會出現(xiàn)6~8級的西南大風。可以推斷,夏季回船祈風的日子應為西南風控制下的好天氣,雖然天空云系可能會比較多,但能見度應該不錯,從印度、阿拉伯國家、非洲和歐洲等國家來的蕃船滿載著香藥、犀象和珍寶等奇貨隨著西南或東南信風,順著黑潮暖流,抵達中國東南沿海,順利到達泉州港。
由于泉州地理位置位于臺灣海峽中部,臺灣海峽具有很強的“狹管效應”,其風能資源非常豐富,無論是冬季風還是夏季風,在此處風力都有明顯增大。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泉州海上貿易極為發(fā)達,而以風力為動力的帆船航海時代,泉州灣豐富天然的風力資源無疑是得天獨厚的。同時歷史上的泉州古刺桐港,是泉州地區(qū)港群的總稱,即包括泉州灣(崇武港、秀涂港、后渚港、法石港、蚶江港、石湖港)、深滬灣(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福全港)和圍頭灣(東石港、安海港、石井港)在內共“三灣十三支港”,如果遭遇狂風巨浪,這些港灣又是極好的避風港口。
從海洋角度來看,福建沿海存在冬夏季流向迥然的沿岸流,夏季西南季風盛行期,沿岸流自西南流向東北(又稱黑潮,是北赤道流西行受阻,于菲律賓東部北上的一股洋流,因為水體呈黑藍色而得名黑潮,又稱臺灣暖流),而在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沿岸流從東北流向西南,稱浙閩沿岸流,將浙江沿岸的冷水帶到福建近海。泉州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大氣與洋流狀況,非常適合與東南亞之間開展區(qū)域貿易。因此,民諺中有“過黑水下南洋”的說法。東北季風加上浙閩沿岸流,對于帆船時代的南下航行可謂是天時與地利。
既然祈風的實質是古代的人們借助對氣候和海洋知識的掌握,通過祭拜海神的方式來祈求船舶海上航行順利平安,但海神信仰畢竟是人們精神上的慰藉,缺少科學依據,而海上的風浪是由大氣和海洋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自然科學現(xiàn)象。帆船時代,海上船舶航行的時間一般長達數十天,甚至數月,如何確保航行時間都風平浪靜,這在已布滿天羅地網氣象監(jiān)測設備的現(xiàn)代而言,對于可能發(fā)生的諸如臺風、海霧、海上大風、風暴潮等海洋氣象災害,目前雖然已經能夠做到實時觀測,提前預警,提前防范,但是卻無法做到消除它們。因此,往返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船舶在遭遇海洋氣象災害時,海神們并沒有盡職盡責地保護好它們,而是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沉船事件。發(fā)現(xiàn)于泉州港附近的后渚港沉船和法石港沉船被考古學家認定為宋代古船,從船上的貨物來看,后渚港沉船為“回舶”船只,法石港沉船為“譴舶”船只。關于沉船的可能原因將另文分析,但毫無疑問,海洋氣象災害會影響到帆船行進的方向和速度,海霧等低能見度讓船長辨別不清海況和天空,大風大浪容易讓帆船偏離航線,增大船只因看不清或無法準確控制方向而發(fā)生觸礁沉船事故的風險。
本文以九日山10方祈風石刻作為研究對象,闡述了祈風儀式的緣由、祈風地點和時間選擇的合理性,并從閩南季風氣候角度深入分析了其對祈風儀式的影響,結論如下:
(1)祈風儀式緣起于宋代,隨著泉州港海外貿易的繁榮發(fā)達,中原戰(zhàn)亂,皇族南遷,南外宗正司落戶泉州,為祈禱海船的順利往返,官方借助泉州深厚的民間信仰基礎,舉行盛大而隆重的祈風儀式。
(2)祈風地點的選擇。因豐州為當時的政治中心,海神通遠王位于九日山延福寺通遠祠內,由東溪和西溪匯合而成的晉江流經九日山前,因而九日山成為祈風的最佳地點。
(3)祈風時間的選擇。利用秋冬季東北季風譴舶,春季西南季風回舶,是古人對泉州氣候特點積累總結出來的經驗認知。
(4)閩南季風氣候對祈風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秋冬季(11月~翌年1月)東北季風下的好天氣有利于譴舶祈風;春夏季(5~6月)西南氣流下的西南季風有利于回舶祈風;臺灣海峽的狹管效應增強了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提高了帆船楊帆遠航的風動力;福建沿海夏季黑潮和冬季浙閩沿岸流的洋流特點為回舶和譴舶提供了水下動力;臺風、海霧、大風、風暴潮等海洋氣象災害可能對譴舶和回舶船只造成觸礁沉船風險。
[1] 鹿世瑾,王巖.福建氣候(2012年)[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2.
[2] 《泉州古港史》編寫委員會.泉州古港史(1994年6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泉州市科技計劃項目“泉州地區(qū)霾分布特征及多尺度氣象影響因子研究”(編號:2018Z040)。
P462.4+1
A
1673-8683(2020)01-0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