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人民醫(yī)院,山東 臨沂 276000)
安氏Ⅲ類錯頜臨床常見,主要表現為前牙反頜,對患者面型、口腔功能以及身心健康都有嚴重影響,并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fā)嚴重,必須早期干預,阻斷錯頜畸形的繼續(xù)發(fā)展[1]。本研究應用FRⅢ型矯治器治療替牙期安氏Ⅲ類患者,通過數字化X線頭顱側位片分析治療前后骨組織變化,觀察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就診的替牙期前牙反頜患者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齡8.2歲。納入標準: ①替牙期;②下頜可以功能性后退至前牙對刃位置;③牙尖交錯位時,第一磨牙或尖牙(或乳尖牙)近中或者中性關系;④上頜骨發(fā)育不足,側面觀凹面型,面下1/3短;⑤患者之前無正畸治療史。排除標準:患者全身情況較差;智力及精神異常,不能配合治療者。
1.2方法
1.2.1活動矯治器制備 模型記存:常規(guī)矯治前拍攝面頜像,頭顱側位片,曲面斷層片,進行頭影測量分析。取工作模型:首先取上下頜正常工作模型,囑患兒練習下頜前伸至下頜前牙與上頜前牙對刃位置,將蠟片按牙弓弧形疊至約6 mm厚,放于患兒口內,輕咬至前牙對刃位,取出蠟堤,檢查符合要求后將工作模型連同蠟堤提交公司進行FRⅢ型活動矯治器制作。
1.2.2矯治過程 試戴矯治器,無不適后,囑患兒每日至少14 h佩戴,并定時清洗干凈,保持口腔衛(wèi)生,囑患兒每4周左右復診1次,待反頜解除后,去除頜支托,繼續(xù)佩戴矯治器4周,直到建立穩(wěn)定的咬合關系,結束矯治并拍攝頭顱側位片。
1.3數字化X線頭顱側位片 對治療前后的頭顱側位片應用軟件進行頭影測量分析,測量內容應包括頜面軟組織,上下頜骨相對顱底的位置,其他各項指標包括SNA角、SNB角、ANB角、面角(NP-FH)、Y軸角、頜凸角(NA-PA)、下頜平面-眼耳平面角(MP-FH)、上中切牙角(UI-SN)、下中切牙角(L1-MP)等。
50例患者經6~12個月矯治后,反頜均解除,頜面軟組織側貌得到改善,第一磨牙為中性或輕度近中關系,前后牙咬合穩(wěn)定,覆頜覆蓋正常。各項指標變化情況見表1。
替牙期反頜是我國兒童常見的一類錯頜畸形,不僅影響患兒的口腔功能,在外貌及心理上也嚴重影響著兒童的成長。因此,在早期應給予針對性干預,利用患者的生長潛能,促進上頜骨的發(fā)育,抑制下頜骨的生長,調整咬合關系,改善患者側位面型,從而減輕錯頜畸形對患者的不良影響。替牙期患者生長發(fā)育旺盛,牙周組織反映活躍,血運豐富,同時上頜骨骨質較疏松,使用矯治器在短時間內即可引起組織學的變化,是治療的最佳時機[2-3]。目前,安氏Ⅲ類錯頜畸形早期治療方法有多種[4-5],主要分為功能矯治器、可摘式活動矯治器、上頜前方牽引以及固定矯治器等。本院臨床上多選擇FRⅢ活動矯治器,該矯治器是一種常見的促使顱面結構發(fā)生改變的矯治工具之一,主要由唇擋、頰屏、唇弓、腭弓、頜支托等部件組成[6-8],主要用來刺激和促進口周肌肉行使正常功能,排除頰肌、口輪匝肌、頦肌的異常作用,使牙弓內外力量達到平衡,從而影響牙弓、頜骨的發(fā)育。相對于固定矯治及前方牽引而言,患者配合度高,舒適性強,較為簡單,患者依從性和口腔衛(wèi)生保持好。在本研究中,正是應用FRⅢ矯治力作用,改善安氏Ⅲ類錯頜畸形、面貌,促進上頜骨發(fā)育,抑制下頜骨生長。
總之,FRⅢ矯治器治療替牙期安氏Ⅲ類錯頜畸形具有較好的效果,且使用簡單,固位好,較為隱蔽,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小,而且不影響替牙期牙齒萌出,值得推廣應用。
表1 治療前后相關指標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