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夢蝶
摘? 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人希望在全球化日益發(fā)展的今天,能夠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歸屬。近幾十年來,當我們研習西方法律體系與法律文化發(fā)展路徑的時候,這種渴求愈發(fā)明顯。因為我們在學習西方的時候,越發(fā)感到西方的制度不能很好的在中國生根發(fā)芽,法律移植往往產生水土不服的狀況。因此,我們要想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與理念,一定要了解中西方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發(fā)展路徑,分析各自不同的形成原因,才能在整合多元法律文化的時候做到有的放矢。
關鍵詞:法律文化;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較
人們常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庇靡哉f明不同地區(qū)的人的語言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符號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法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隨著地理位置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樣貌。法律文化作為文化的下位概念,當然受到民族性格的影響和制約。因此,要想很好的借鑒西方的法律文明,完善我們的法治建設。首先需要的是了解中國與西方的法律傳統(tǒng)如何,民眾對于法律的觀感如何等等……只有研究了這些根本性的問題,才能解決我國的法律移植和法治進程中產生的種種水土不服的問題。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一)法律文化的釋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有關“法律文化”的討論在我國法學界逐漸興起。張文顯教授在其主編的《法理學》一書中對“法律文化”做了解釋:“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作用的基礎上,國家政權所創(chuàng)的法律規(guī)范、法律制度,以及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態(tài)度、價值、信念、心理、感情、習慣及理論學說的復合有機體”。南京大學張中秋教授認為:“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法律文化,主要指內化在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設施以及人們的行為模式之中,并在精神上和原則上引導或制約他們發(fā)展的一般觀念及價值系統(tǒng)。它內存于思想、制度、設施以及人們的行為模式之中并通過他們表現出來?!眲⒆飨杞淌谥赋觯骸胺晌幕推渚唧w內容分析,是由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法律上層建筑的總稱。在某種意義上,法律文化就是法律上層建筑?!彪m然這些關于法律文化的定義多種多樣,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法律文化及其所屬的法律制度與人的行為有密切的聯系。
(二)法律文化的結構
劉作翔教授將法律文化的結構歸納成兩大類,法律文化的深層結構以及法律文化的表層結構。每一個結構中又有若干層次,它們之間構成一個“系統(tǒng)”,一個“整體”,并且相互之間發(fā)生影響,發(fā)生作用,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法律文化的深層結構,就是指構成法律文化兩大內容的法律意識形態(tài)的總和。它處于法律文化立體結構中較為深層的地位。它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①法律心理;②法律意識;③法律思想體系。并認為這三個層次是逐層遞進的順序過程。
二、中西方傳統(tǒng)法律文化之區(qū)別
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是指農業(yè)文明型法律文化和自然經濟型法律文化。西方則指的是工業(yè)文明型法律文化和商品經濟型法律文化。這是對中西方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一種分類,它是對形態(tài)各異的法律文化類型的顯明特征的描述。
(一)中西法律心理的區(qū)別
法律心理是法律文化深層結構中較深的一個層次。它主要表現為一種心理的感受和心理的反映以及長期形成的習慣和風俗等心理文化。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法律從屬于人治,是壓迫、恐嚇的代名詞,,人民對法律所產生的仇視心理、排斥心理、拒絕心理和不信任心理是長時間的民怨積累。此外,儒家主張用道德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如果人人都是君子,天下自然太平。再加上中國龐大的以血親為紐帶的氏族社會。讓大家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心理粘性。有事找長輩,找長官,找德高望重的人物調解,而不喜歡訴訟。因為訴訟被認為是一種偏離禮教的做法,會別認為是難以相處的個體,既然脫離了群體,自然很難再次融入。這種代價是驚人的。因此導致很少有人愿意“以身試法”,經過時間的洗禮,慢慢產生出了厭訴的心理也就不足為奇了。
蘇力教授在《送法下鄉(xiāng)》中說:“送法下鄉(xiāng)本身就是一種權力孱弱的表現?!蹦呐率枪珯嗔M行執(zhí)法行為,在中國的鄉(xiāng)村,也需要邀請村里德高望重的人進行居中調和,這正可以說明人治的思維依然埋藏在廣大中國鄉(xiāng)村的深處。
而西方法律文明并不是這么發(fā)展起來的,他們什么事情都可以對薄公堂,在美國甚至有人想將自己所在的州脫離聯邦政府的管轄,這種案例在中國簡直是天方夜譚。這種泛訴主義也讓美國的律師成為最值錢的職業(yè)之一。美國人認為這是民主、法制社會所應該有的產物。
(二)中西法律意識的區(qū)別
在法律意識中,占核心地位的是法律價值觀,法律價值觀是人們對法律及法律現象所形成的態(tài)度、認識、信仰、評價。信仰是一個人最根本的精神飯依。也是一個人最深層意識的集中寫照。要想探討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了解兩者的差異和聯系,需要將信仰的問題納入其中,當然,信仰常常和宗教一起出現。因為這是關于人的法律信仰問題,是最根本的問題。
西方的法律信仰起源于宗教,基督教義是引人向善的,其中許多道德誡命都同法律的精神吻合?!杜f約》中的十誡有六誡是這樣規(guī)定的:孝順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偽證害人;不可貪戀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他人的妻子、奴脾、牛驢和他的一切所有。不難看出,這些道德教化已經被轉化成民法和刑法法律規(guī)范,法律的精神已經融入規(guī)范體系。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這是伯爾曼《法律與宗教》中的名言。
而中國的法律發(fā)展與西方大相徑庭。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重“刑”輕“法”。中國古代主流的儒家觀點認為人性本善,人后天需要不斷的修煉將善的一面擴大,以期達到圣賢的高度。因此,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充斥著一種法律工具主義的論調。將“法”等同于“刑”或者直接將等同于“罰”。因為“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出禮而入刑?!?/p>
(三)中西方法律思想體系的區(qū)別
中西方法律思想體系之間的區(qū)別集中體現“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對抗,以及人治和法治的對立。
第一,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對抗。我們都知道,中國人的名字都是“姓+名”把祖先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體現家族的驕傲。英美人的名字都是先名后姓。把自己看的比較重,體現濃重的個人主義色彩。可以從地緣角度探究,中華大地博大卻相對封閉,家庭單位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漫長的歲月中占據中心的地位。人們用汗水換來豐衣足食,不需要依靠交換來滿足生存的需要。因此會滋長出一種集體主義。西方則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又因為歐洲大陸缺少自給自足的地理環(huán)境和農業(yè)產品。商業(yè)往來,互通有無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而商業(yè)往來的前提就是人與人的平等和獨立。簽訂契約之前要先保證主體適格問題。人與人之間地位相等。
第二,人治和法治的博弈,人治的主要體現是內圣外王。這種人治觀念除了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外,還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辜鴻銘認為正是這種“人治”體系,即孔子留給中華民族的國家信仰里對皇帝效忠的神圣責任給人類大眾宗教能給予的同樣的安全感和永恒感。因為中華帝國每一個男人、女人和孩子的這種絕對效忠皇帝的神圣責任,在中國民眾的心靈里,給了皇帝一個絕對的、至高的、超越的、全能的權力;對皇帝權力的絕對的、至高的、超越的、全能的信任,給了中國人民,中國的民眾,類似別的國家里對上帝、對宗教的信任所能給予人類大眾同樣的安全感。這也保證了中國人民心靈中國家的絕對穩(wěn)定和持久。
對比來看,“西方的法治精神最早形成于古希臘城邦政治逐步確立的過程中,正像以雅典為代表的古希臘城邦國家的誕生一樣,法亦是在貴族與平民的不斷斗爭與相互妥協(xié)中生長起來的。這個過程反應到法的意志上,即是平民意志對貴族的不斷否定。在梭羅改制以后,這種否定有了實質性的進展,逐漸向取代的方向發(fā)展。到伯利克里斯時期,雅典民主式的城邦政治達于極盛,以致很多后世的史學家和法學家都將雅典政制稱之為“法治”,視雅典為“法治國”。
三、結語
正因為中西方在法律心理、法律意識,和法律思想體系存在種種差別,因此,在學習西方法治的過程中,決不能直接進行照搬,而是應該分析其適宜的土壤和應當因地制宜的方向,取其精華,真正為中國的法治化進程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作翔.法律文化理論[M].商務印書館,1999.
[2]張文顯.法理學: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
[4]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三聯書店,1985.
[5]張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9.
南京工業(yè)大學? 江蘇? 南京? 21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