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技術發(fā)展帶來的短視頻等新生媒介在豐富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在重新建構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觀看和滑動之間,用戶們在短視頻形成的景觀世界中駐足穿梭,通過點贊、評論、轉發(fā)建立了新連接、構建了新世界和新身份。但是與此同時,過度的使用和沉溺會使媒介真實和生活真實的邊界變得模糊,隨之而來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入侵。
關鍵詞:視頻化時代;觀看心理;主動性思考
斯蒂格勒在《技術與時間》一書中提到愛比米修斯的遺忘,說明了技術的義肢性,而短視頻正是外部義肢的其中一種表現(xiàn)形式。短視頻不僅作為一種媒介手段搭載了新的媒介場景,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也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既有正向的療愈也有負面的效果。短視頻是如何滿足用戶使用需求的,而用戶又是如何掉入資本主義陷阱的,正是本文想要討論的問題。
一、理論與背景:媒介生態(tài)和用戶世界之間的雙向建構
媒介和用戶在彼此相互的影響之中正重塑著媒介生態(tài)和用戶世界。一方面,從媒介的傳播史來看,技術的變革導致了人們觀看方式的變革。從印刷時代人們以文字閱讀為主,到如今的電子時代的視頻化觀看方式,圖片和視頻等媒介以其直觀性、豐富性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如今的生活是一種“視頻化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用戶碎片化的閱讀傾向,短視頻這種新的媒介方式也應運而生,在適應人們加速生活下對于信息需求的同時也填補著人們的碎片時間。
在這樣的雙向互構當中,人類已經很難脫離媒介獨自生活,新型媒介如短視頻甚至成為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給用戶們帶來全新體驗的同時也讓用戶在日漸原子化的社會中獲得了新的連接和即時性滿足。
二、關照與聚焦:短視頻對于用戶的正面療愈
1.原子化個體的新連接
不同于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所描述的“差序格局”,在當下的后工業(yè)社會當中,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日益獨立化。不再是從前村鎮(zhèn)中以共同體為生存單位,而是變成了大城市一個個彼此獨立的原子化個體,比起周圍的鄰居,人們似乎更樂意轉向線上的網絡世界進行互動,那里看起來似乎更自由,也更安全——隨時參與,隨時退出,這正是短視頻的一個突出特點所在。
在短視頻的網絡社區(qū)當中,用戶們通過一次次的點贊、評論和轉發(fā)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社群。而這種互動也構成了一種“儀式”。詹姆斯·凱瑞在傳播儀式觀中指出:傳播中的儀式觀可以強化人與人之間共同的感覺和相互交往的作用。短視頻中的用戶們通過虛擬的空間達成共同在場,并對視頻進行觀看,在這種“共同在場”的感覺當中形成了新的用戶體驗,增強了用戶對于平臺的黏性。
2.焦慮性壓迫下的新滿足
現(xiàn)代社會的加速運轉使得大多數(shù)人都處于住房、學業(yè)的多重壓迫之下,生活上的緊張和焦慮感促使人們需要借助即使?jié)M足的方式來放松緊繃的神經。此時,“不需要思考、娛樂性強”的短視頻剛好滿足了用戶們的一系列需求,只要輕輕一點,即可到達云端、短暫地離開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嘈雜,沒有邊界的上滑限度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觀看欲望和好奇心,發(fā)達的科技使信息的分享和傳遞僅靠一屏之隔就可以實現(xiàn)。
另外,用戶還可以參與到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當中,完成自我形象的全新構建。在手機屏幕世界當中,短視頻化身為用戶們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用戶們實現(xiàn)了表演欲的滿足和另一個自我的轉化。過程當中虛擬社群中的連接感和自我表現(xiàn)欲望的滿足讓用戶在短視頻世界中得到了治愈和即時的快樂。
三、審視與反思:短視頻對于用戶的“副作用”
1.虛擬現(xiàn)實的邊界逐漸模糊
短視頻作為一種媒介手段即使再怎么再現(xiàn)生活,終歸是一種“虛擬的建構”。由于屏幕的窄域與現(xiàn)實的寬域之間的差距,短視頻的可編輯性和視頻的特效濾鏡等技術手段,媒介再現(xiàn)和現(xiàn)實生活之間始終隔有差距。
然而在觀看的同時,人們是否默認了屏幕真實等于現(xiàn)實成為了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前不久剛發(fā)生的“假靳東”事件或許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無法區(qū)分這一點。在長期的視頻觀看和環(huán)境浸潤當中,缺乏媒介知識的老年人容易將屏幕內發(fā)生的場景在無意識中默認成現(xiàn)實。特別是對于身居農村,外界信息相對閉塞的“邊緣人群”而言,這種距離感和社會認知的混淆會被加大,也就更容易陷在短視頻光鮮亮麗的“萬花筒”其中無法自拔。
2.消費主義視覺符號崇拜
與此同時,在智能計算的背后,人們的喜好被記錄下來,觀看和點贊以“注意力經濟”的形式由平臺販賣給了廣告商。廣告會根據算法出現(xiàn)在合適的場景以及合適的位置,看似是一種“人性化的推薦”,實際上每一步都在資本主義的算計之中。當大量資本入侵短視頻,由商品構成的符號侵占人們的眼球,激發(fā)著人們的占有欲和對于物的需求。
但這種需求并不是為了滿足生存上的需要,而是一種“虛假需求”,正如馬爾庫塞所提到過的那樣,人變成了資本主義賺取利益的工具。真正獲利的,背后的資本和廣告商。
四、小結
短視頻的興起一邊塑造著用戶視頻化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用戶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又在重構著短視頻的生態(tài),給予了用戶全新的互動體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短視頻中的視頻終究是擬態(tài)化的媒介真實,因此,人們在使用新媒介技術的同時,亦要防止商業(yè)資本的消費主義意識滲透。而如何讓“短視頻”等新媒介真正成為激發(fā)文化市場活力、傳播正能量價值觀的主要平臺和手段,這是今后更值得思考的新媒介藝術和文化問題。
參考文獻
[1]彭蘭.視頻化生存:移動時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
[2]蔡騏.風格化表演與儀式化互動:重新審視網絡直播.
[3]彭蘭.網絡社會的層級化:現(xiàn)實階層與虛擬層級的交織.
作者簡介
李雅卓(1996—),女,漢族,杭州人,本科浙江傳媒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
浙江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