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輝
(赤峰市第二蒙醫(yī)中醫(yī)醫(yī)院,內(nèi)蒙古 赤峰)
臨床上將頸源性眩暈也叫做眩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將其定義為頸項軟組織勞損、頸椎病所致的眩暈,是頸椎脊柱退行性改變引起椎基動脈供血不足,表現(xiàn)為眩暈綜合征[1]。眩暈發(fā)作時患者感覺視物旋轉(zhuǎn)、惡心、嘔吐、乏力、不能睜眼、活動。目前尚未完全弄清頸源性眩暈的確切發(fā)生機制,常見的學說包括:交感神經(jīng)刺激學說、椎動脈壓迫學說、體液因子學說[2]。臨床上對于頸源性眩暈尚未有特效治療方案,一般選擇藥物治療配合物理療法、功能鍛煉、機械牽引等[3]?,F(xiàn)就我院近些年來收治的頸源性眩暈患者的臨床治療、護理資料進行整理,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5 年3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800 例頸性眩暈患者作為分析研究對象,對照組選擇的是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400 例患者,觀察組選擇的是接受綜合康復護理的40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男性213 例,女性187 例;年齡30~66歲,平均(45.8±5.2)歲;病程1~25 個月,平均(5.9±2.3)個月。觀察組:男性211 例,女性189 例;年齡32~68 歲,平均(45.2±5.6)歲;病程1~29 個月,平均(6.5±2.9)個月。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①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診斷標準;3 d 內(nèi)發(fā)作2 次及以上;劇烈發(fā)作持續(xù)時間在0.5 h 以內(nèi),慢性發(fā)作在0.5 h 以上;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存在腦出血、腦梗死、顱內(nèi)占位病變;頸椎增生或椎動脈狹窄所致病變;眼源性、耳源性眩暈;頸部結(jié)核、腫瘤、糖尿病等引起的眩暈;認知障礙、肢體障礙、意識障礙明顯;藥物過敏者。
口服鹽酸氟喹利嗪5~10 mg,每天1 次,連續(xù)4 周。補中益氣湯方用:白術(shù)12 g、北芪15 g、當歸10 g、新開河參10 g、升麻3 g、炙草5 g、柴胡3 g、陳皮3 g,隨證加減依據(jù)患者痰淤阻滯、風邪痹阻、肝腎不足等情況增加丹參、萸肉、何首烏、葛根、補骨脂等。每天1 劑,水煎湯汁,午后服用,連續(xù)4 周。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臥床休息、頸部制動、頸部牽引、針灸、推拿、理療、生活指導、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chǔ)上應用綜合性康復護理模式:①發(fā)作期護理:嚴格要求絕對臥床休息,預防眩暈狀態(tài)下跌倒損傷、骨折等;遵醫(yī)囑應用止吐藥物、抗眩暈藥物治療來緩解暈眩癥狀;頸部合理制動,預防頸部轉(zhuǎn)動而加重癥狀;保持病房內(nèi)安靜、舒適,指導患者練習全身心放松和緩慢規(guī)律呼吸,必要時給氧改善動脈供血。②心理干預及認知干預:眩暈患者反復發(fā)作、病程長,患者焦慮、急躁、失望等情緒是很明顯的,這也直接對治療及康復造成一定干擾。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想法,給予解答和疏導,增強患者信心。同時,耐心說明眩暈相關(guān)知識,讓患者了解眩暈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進一步深入了解眩暈及其治療方法,更加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護理。③綜合康復護理:根據(jù)患者個體差異性制定個體化康復護理計劃,詳細向患者說清楚理療、針灸、手法治療的作用及注意事項。先詢問用藥史及過敏史再給患者用藥,監(jiān)測用藥反應情況。在眩暈癥狀有所緩解后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鍛煉頸肩部肌肉功能,提高頸椎穩(wěn)定性。④生活護理:糾正患者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頸部保持一個姿勢,活動頸部緩解肌肉疲勞和損傷。穿衣時注意保暖肩部,避免受涼。保持充足的睡眠,并應用高度、軟硬度適中的枕頭,確保頸后肌肉松弛。預防頸部損傷,避免突然性或快速性轉(zhuǎn)頭。
①測定椎-基底動脈血流指標:治療前后以彩色多普勒測定左右椎動脈(LVA 及RVA)、基底動脈(BA)的Vm(血流平均值)。②療效判斷:治療后臨床癥狀、實驗室指標正常,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指標明顯改善,頸肩疼痛程度減輕,為好轉(zhuǎn);否則為未愈。③護理滿意度:以我院內(nèi)已有的百分制調(diào)查問卷進行評估,得分越高,滿意度越好。
①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5.25%、91.00%,兩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②與本組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LVA、RVA、BA 的Vm 值均明顯提高,且差異明顯(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觀察組治療后LVA 的Vm 值(29.6±3.5)cm/s、RVA 的Vm 值(28.8±2.7)cm/s、BA 的Vm 值(44.5±2.2)cm/s 更高,且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
注:(1)■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χ2=5.6425,P<0.05);(2)●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t=22.2359,P<0.05)。
組別 例數(shù) 顯效 好轉(zhuǎn) 未愈 總有效率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 400 158 223 19 95.25■ 92.2±2.5●對照組 400 135 229 36 91.00 88.9±1.6
表2 兩組椎-基底動脈血流Vm 值cm/s)
表2 兩組椎-基底動脈血流Vm 值cm/s)
LVA RVA BA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5±2.6 29.6±3.5 19.2±3.2 28.8±2.7 31.1±1.8 44.5±2.2對照組 20.8±2.4 25.8±2.1 19.5±1.3 24.6±1.9 31.2±1.3 36.8±2.5 t 1.6957 18.6198 1.7371 25.4429 0.9008 46.2439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頸源性眩暈患者主要存在頭痛、昏厥、頭暈、視物模糊等臨床表現(xiàn),若不能及時控制,任其反復發(fā)作可引起腦梗死等嚴重后果[4]。椎基底動脈血供不足是直接導致頸源性眩暈的主要因素,西醫(yī)認為其病變基礎(chǔ)為頸椎退變,在血液黏度增加、頸部壓迫等誘導頸部肌肉緊張,壓迫椎動脈致其扭曲、痙攣、血供減少[5]。中醫(yī)研究中認為頸源性眩暈患者病位在腦部,與脾胃密切相關(guān),具有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的特征,其病因以陰氣不足、濁陰不降、脾胃不足、清氣不升、臟腑經(jīng)絡(luò)失衡[6]。針對眩暈的單一性臨床治療、護理措施都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在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的基礎(chǔ)上配合綜合康復護理是最佳組合方案[7]。中醫(yī)治療在針灸、推拿、中藥內(nèi)服等都是獨具一格的,且可以根據(jù)患者的個體特征及表現(xiàn)制定個體化治療、護理方案[8]。在綜合康復護理中通過心理、認知、康復、生活、預防等方面的護理指導,提高治療效率,預防眩暈復發(fā)。鞏固療效、預防復發(fā)是頸源性眩暈臨床醫(yī)治的重點工作,要培養(yǎng)患者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及功能鍛煉習慣,提高臨床療效。本組研究結(jié)果證實觀察組最終治療有效率、護理滿意度等均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于頸源性眩暈患者來說,綜合性康復護理模式的應用是可行的、高效的,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