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臨一,當代著名文藝評論家,歷任《昆侖》副主編、《中國武警》主編、武警電視藝術中心主任等職。多次擔任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和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評委。20世紀90年代在《解放軍文藝》開設“精短小說”欄目,推出了一批軍旅小小說佳作和文學新人,為小小說事業(yè)做出了杰出貢獻。
有緣與濤聲先生相識,近水樓臺,也拜讀過濤聲先生的許多作品。印象中,已是耄耋之年的濤聲先生和許多優(yōu)秀作家一樣,宿命般地自發(fā)且自覺地繼承著魯迅的創(chuàng)作精神,關注著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關注著民生與人性,與假惡丑勢不兩立,與真善美相依為命,以筆為槍,丹心鑄魂,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所以,讀到濤聲先生的小小說新作,我的感覺是既自然又充滿期待。
濤聲先生的小小說三題《古玉》《古硯》《古盤》,屬于那種一目了然的作品,也屬于經(jīng)得住細細咀嚼的作品。我們看出現(xiàn)在三部作品中的主要道具,古玉是真,古硯一真一假,而古盤是假。真假之辨,便是濤聲先生這樣的老作家最重要的價值標準之一。換言之,真就是真,假就是假,眼里揉不得沙子。對于文物收藏者來說,真假是可以而且必然用交易價值即金錢來衡量的,而對于作品主人公舒老來說,真假無法用金錢來衡量,而情感更容不得贗品的玷污。
舒老才是真正經(jīng)得住細細咀嚼的作品魂魄所在。舒老年逾七旬,功成名就,衣食無憂,他手中的古玉、古硯和古盤,都是來自文友的饋贈,都蘊含著一段文友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美好記憶。古語云:“君子如玉”“寶劍贈壯士,紅粉送佳人”。文友的饋贈,自然而然地隱喻著對于受贈人道德文章的贊譽與認可。擁有它們的時候,舒老曾經(jīng)為它們的交易價值驚訝過,但從來只是將它們視為身外之物,從來珍視的只是它們承載的友情分量?,F(xiàn)在將文友的饋贈再回贈給文友,這便已經(jīng)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斷舍離,而是一段舊情的重溫,一種人生的意趣,一腔誠摯的情懷。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叫作“人心不古”,說的是人心不如古時候淳厚了;同時還有一句叫作“世風日下”,說的是讀書人的品德今不如昔。舒老一輩子讀書寫作,他便是要以自己的讀書人行為方式,對于現(xiàn)實進行抗爭,哪怕是孤軍奮戰(zhàn)式的抗爭。
更加意味深長的是,舒老還禮,他還有所期待嗎?有的。將價值不菲的古玉還給朋友,沒有得到期待中的回應,舒老心里曾隱隱不適。將一真一假的古硯還給朋友,與朋友敞開胸襟一番議論,舒老感覺輕松了、灑脫了。而將假的古盤還給朋友,看到久病不起的朋友那般坦誠自責,舒老深受震動,將朋友寫下的那兩個歪歪斜斜的字視為珍寶。舒老期待的,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的溝通,以及對于自我心境的認知。正所謂求仁得仁,反觀自己的“隱隱不適”,他“覺得自己的靈魂還有隱垢,心生慚愧”;反觀自己的輕松了、灑脫了,他覺出自己“求真,還缺了點兒破繭而出的勇氣”;而珍藏起朋友那兩個歪歪斜斜的字,是他無比珍視那蓮花般潔白晶瑩的靈魂。這真是一個可愛至極的老人,靈魂中的一點兒“隱垢”也讓他心生慚愧。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笔胬线€禮的收獲又何其多也!
濤聲先生才華橫溢,他的創(chuàng)作中不僅有大量的長、中、短篇小說及散文作品問世,還有筆力不俗的書法、繪畫作品廣為人知。他的《古玉》《古硯》《古盤》小小說三題,取材獨到,人物獨特,文字洗練,意蘊高古,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盡顯小小說文體的魅力。以一種返璞歸真的思維和筆力,刻畫一個老一代讀書人的形象,傳遞一種向真向善的美好情懷,作家傾心關注的還是世道人心。濤聲先生的“濤聲依舊”,真正令人贊嘆不已。
[責任編輯 晨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