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范偉和高秀敏演過一出小品《賣貓》,一個收藏迷愿意出1000元買一只普通的家貓,為的就是順便拿走那只喂貓的碗——那可是萬歷年間的碗。結(jié)尾處,一句“全指著這個碗往外賣貓呢”讓多少人捧腹大笑,也讓多少人黯然神傷。
一句包袱笑料,道出了如今收藏界的亂象。事實上,在很多懂行人眼里,近年來的古玉收藏,也荒誕得像個笑話。
“古玉是什么樣的玉?”“有故事的玉?!?/p>
“什么樣的玉是假古玉?”“只要能找到下家都算真,爛自己手里才是假?!?/p>
玉者,石之美也。玉者,與君子比德焉。中國玉文化自八千年以降,從未像今天在天地生民中激發(fā)起最普遍的熱情,卻也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讓持玉沾染上最濃烈的銅臭。
當“撿漏”成為收藏者的狂熱愿望,當“博傻”竟成為“傳承”的常規(guī)路徑,古玉收藏便難免天天上演悲喜劇。只是,在假面褪去之后,失落的文化嘆息,誰人聽得見,將來又如何落幕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