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悅
摘 ?要:從耗散結構理論中的開放性、遠離平衡態(tài)、非線性和漲落機制下演化形成的瑜伽教學的自組織模式為理論指導,解決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自主性不足以及被動接受的關鍵性問題。以期形成在教學訓練系統(tǒng)的內部各影響因子之間產生新的有序的自組織模式,促進教學過程中被組織向自組織的演化,在漲落機制的影響下,對瑜伽專項技能的形成中,產生新的平衡態(tài)的產生。
關鍵詞:耗散結構 ?瑜伽 ?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6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2(a)-0244-02
瑜伽起源于印度。瑜伽形成有一個比較古老的說法:古印度修行者在五千年前通過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以及動物受傷或者生病后的自我療傷的基本方法模仿而來的。練習這些動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人們身體的健康,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瑜伽的練習方法和動作套路日益完善,已經發(fā)展成了較為完整的科學練習法,成為印度代表文化之一。因此,瑜伽的練習不僅是身體機能的鍛煉,也是心理機能的成長過程,它是一種促進身心健康的運動,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1]。普利高津對耗散結構的定義是結合前人的成果,在一定形式上,在怎么樣構成自組織的問題上,用4個方面進行了闡述:開放性(一個復雜性的系統(tǒng)模式在保持開放性的原則上從系統(tǒng)外部環(huán)境吸取實質的能量,發(fā)展自身的同時影響其他系統(tǒng)內的物質,讓自身在整體當中為整個系統(tǒng)的其他個體提供能量和資源,才能在這樣的循環(huán)之中不斷調整自身結構,增強自身功能);遠離平衡態(tài)(普利高津指出:具有不平衡的特點是形成新的有序的基礎,一個保持著高度開放性的系統(tǒng)在各個實體與內外部環(huán)境不平等的條件下,才能對漲落保持敏感,在相關的點上產生突然的變化,又繼續(xù)反應產生新的有序的結構)[2];非線性相互作用(整體各個實體各要素都是繁瑣的,曲線式的方式,整個系統(tǒng)想要發(fā)展,必須建立在這種非線性的基礎之上);漲落機制(普利高津指出有漲有落才能形成新的系統(tǒng)有序,自組織系統(tǒng)想要形成新的有序要建立在不平衡的基礎上,需要落差性才能保持,漲落是自組織的發(fā)起單位)[3]。
1 ?耗散結構理論對瑜伽教學形成的影響
1.1 保持開放性
在瑜伽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思維與學生進行交流,保持開放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單一授課的模式,更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討論的過程。課堂教學是預設與實際回饋,傳統(tǒng)與開放的矛盾統(tǒng)一體,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是相輔相成的,而前期的預設又必須通過實際的課堂反饋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學生的學習思維是動態(tài)的,課堂教學的思維走向不可能一切盡在教師的掌握之中。教師在課前可能已經做了十分萬全的準備,但是在課堂中還是會能碰撞出很多新穎的、不一樣的東西。在大部分的時間里,學生的反應越是出乎意料,越是能說明這個課堂講述的內容是精彩的。學生作為一個學習者,每個人的學習成果都是個體的獨特經歷,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不是在真空中學習,所以一定會受到周圍老師、同學的影響,當然反之亦然。作為教師,幫助學生形成一種開放式的思維模式。這個開放意味著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的教學過程,還要讓學生學會從各種媒介中自主學習。當前的教學方法逐步證明了開放式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并已經成為熱門研究課題。新課程理念下的開放式教學,是世紀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方向。瑜伽教學如何轉變?yōu)殚_放式的教學模式,將會對當前教育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
1.2 遠離平衡態(tài)
平衡教育是現(xiàn)階段大多數學校的通病,它的癥狀通常表現(xiàn)為學校的教課模式單一、教師自身知識儲備量少且更新不及時、教學過程中很少有引領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過于老套且墨守成規(guī)。這會導致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不高漲、參與學習的意識較差、對于學習的實踐能力較弱。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則需要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陳舊、保守的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有計劃地安排合理的教學內容。以瑜伽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將簡單的體式與有難度的體式進行穿插教學,讓學生學習有差異性的對比。不能讓學生只學習簡單的溫和的體式;也不能讓學生一直學習高難度尖銳的體式。在學生對單一體式的練習累計到一定程度有經驗時,則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原有的體式上打破平衡認知,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理解,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將自己創(chuàng)新的想法融入到瑜伽現(xiàn)有體式中去,并勇于嘗試創(chuàng)造真正意義上帶有自身想法的瑜伽體式?!伴_放性”思維可以幫助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實質性開發(fā),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產生新的興趣,并積極參與到新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遠離平衡態(tài)發(fā)展,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
1.3 非線性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的思維方式,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也都大不相同。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具體情況酌情分析,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線性教育模式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在瑜伽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以一個完整體式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成績,那么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去單一練習體式而忽略體式的呼吸與它形成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體式往往是形似而神不似,達不到教師要求的評分標準。學生也會因為自身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原因逐漸降低對于瑜伽練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時教師需采用非線性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對瑜伽的技能形成不僅僅只是在課堂上口頭教授的單一體式,還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變換場地,從室內走到室外甚至走向舞臺;變換音樂,讓傳統(tǒng)的舒緩音樂變?yōu)楝F(xiàn)代的快節(jié)奏音樂,改變人們對瑜伽技能展示等固有的認知,讓學生對瑜伽的技能產生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獨特的非線性思維模式,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非線性模式,引導學生形成耗散結構,從而推動瑜伽教育的發(fā)展。
1.4 漲落機制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采用非平衡態(tài)開放性的教學手法和非線性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漲落機制,而學生在面對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形成的漲落是多樣的,有些是有形的,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當場反應出與傳統(tǒng)有分歧的思維模式,但過后卻不會再去繼續(xù)聯(lián)想。有些則是無形的,學生在當時學習的過程中被引起的注意力不大,但在特定的某一時期會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產生特定深遠的影響。教師在面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遠離平衡態(tài)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應當積極鼓勵、正確引導,讓學生自己的內部非線性相互機制互相磨合。
2 ?結語
在提高瑜伽教學技能的過程中,教師在指導中融入耗散結構理論的是關鍵因素,它的形成不僅僅是外部的動作技巧更是內部自主聯(lián)系,也是教師理念的碰撞。每一位練習瑜伽的個體技術水平都與指導技術教師的執(zhí)教理念息息相關,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心想素質、精確的判斷能力、扎實的理論基礎、大量的練習經驗作后盾,對于內外善于溝通。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會導致學生對瑜伽練習的積極性不高、自我控制力不強、專業(yè)技能不標準等。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多方面的理論依據。綜上所述,耗散結構理論能夠在很多方面引導學生,在瑜伽技術動作方面由“被組織”向“自組織”進行轉化,更好地形成高質量的瑜伽技能。
參考文獻
[1] 羅永春.關于瑜伽教育健身育人價值的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6(35):139.
[2] 劉承波.從無序到有序:試以耗散結構論分析創(chuàng)新的機制[J].學術研究,2002,15(1):17-19.
[3] 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xiàn)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5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