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風書 朱濤 鄭玥 朱昊 張智鍇
摘? 要:攻擊行為指個體有意識對他人身心造成直接或間接損害的行為,已成為學校、教育管理部門關(guān)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闡述了攻擊行為定義、類型及測量方法的基礎(chǔ)上,重點梳理了國內(nèi)外體育運動預防攻擊行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依據(jù)現(xiàn)有研究成果并提出本領(lǐng)域未來研究的主要趨勢:大學生攻擊行為的靶向運動干預模式亟待構(gòu)建;多學科多手段的深度融合是該領(lǐng)域未來研究的必由之路。
關(guān)鍵詞:體育運動? 攻擊行為?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2(b)-0237-02
攻擊行為指個體有意識對他人身心造成直接或間接損害的行為。對于攻擊者而言,長期欺負、攻擊他人,易發(fā)生犯罪、反社會等行為。被攻擊者會出現(xiàn)自卑、抑郁、失眠、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導致極端自殺行為。旁觀者內(nèi)心會產(chǎn)生害怕、緊張、焦慮等情緒,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因此,尋求有效措施預防與控制攻擊行為已成為教育界、心理學界等關(guān)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體育運動作為預防與控制大學生攻擊行為已得到許多研究所證實:首先,理論研究從體育特點與作用角度,論證了體育運動促進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提升其自我控制及抗挫折能力從而啟動預防攻擊行為的功效;其次,調(diào)查研究也從體育運動特征與攻擊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闡述了兩者之間“劑量效應”關(guān)系。其中,大學生體育運動量越高,其發(fā)生攻擊行為幾率越低。這些研究結(jié)果為我們理解和進一步地研究體育運動作為預防攻擊行為的一種有效手段提供了研究基礎(chǔ)。為了將理論與相關(guān)研究成果向?qū)嵺`應用的轉(zhuǎn)化,以及為同行加強進一步研究,本文在梳理體育運動與大學生攻擊系的基礎(chǔ)上,指出未來研究的重點內(nèi)容及發(fā)展趨勢。
1? 攻擊行為概述
攻擊行為是指個體有意識地對他人身體、心理、情感造成直接或間接傷害的行為。依據(jù)研究目的及分類標準不同,目前攻擊行為主要包含反應性和主動性攻擊行為、工具性和敵意性攻擊行為以及身體、言語和間接攻擊行為等三大類型。反應性攻擊行為指受到攻擊者的激怒、挑釁、攻擊等外界刺激,反應性表現(xiàn)出的失去控制、憤怒、發(fā)脾氣等行為;主動性攻擊行為指在無外界刺激的情況下,有目的搶奪他人物品、欺負他人等行為;工具性攻擊行為指攻擊者將攻擊行為作為一種工具、方法來獲得某種利益;敵意性攻擊行為就是為了傷害、攻擊他人而采取的各種傷害行為;身體攻擊行為是指通過各種行為動作對被攻擊性者進行肢體攻擊行為;言語攻擊行為指攻擊者采用言語對被攻擊者進行辱罵、嘲諷等形式的傷害行為;間接攻擊行為是指攻擊者通過造謠生事、虛假傳播消息來使第三方對被攻擊者實施攻擊的行為。
觀察法、實驗法以及調(diào)查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攻擊行為測量方法。觀察法指在自然環(huán)境下,觀察并評定被試的攻擊行為。實驗法指通過競爭反應時游戲、玩偶模仿范式、辣椒醬范式和涂鴉撕扯程序等采集的數(shù)據(jù)來評定被試攻擊行為水平。調(diào)查法主要通過自我報告、重要他人報告和量表調(diào)查等方法收集數(shù)據(jù),依據(jù)評分標準來衡量個體的攻擊行為。
2? 體育運動預防大學生攻擊行為研究現(xiàn)狀
2.1 國外體育運動預防大學生攻擊行為的研究現(xiàn)狀
國外關(guān)于青少年攻擊行為的運動干預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2點:(1)青少年攻擊行為的運動干預理論研究。研究者基于經(jīng)典攻擊理論,結(jié)合體育運動的功效,提出了社會紐帶理論、厭倦理論、日?;顒永碚撘约绑w育塑造人格等攻擊行為的運動干預理論。與此同時,也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為這些理論提供證據(jù),如Agnew研究證實,運動能增強青少年與社會的聯(lián)系,預防其出現(xiàn)越軌行為;Schafer研究發(fā)現(xiàn),參與體育運動能消除青少年厭倦感,從而降低其從事犯罪行為的可能性。(2)青少年攻擊行為的運動干預實踐研究。國外研究者基于運動干預攻擊行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設(shè)計了一些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預防和控制青少年攻擊行為的運動干預計劃,通過改變其社會技能、提供釋放過剩精力場所、提高個體自尊以及調(diào)節(jié)情緒等手段[1,2],以達到預防和控制攻擊行為的發(fā)生。美國持續(xù)到凌晨2點的夜間籃球計劃,使當?shù)氐那嗌倌攴缸锫氏陆盗?0%;英國實施了以運動為基礎(chǔ)的干預項目,作為緩沖器預防邊緣青少年的反社會行為;澳大利亞應用體育活動幫助年輕人遠離生活中的麻煩問題。最近,有學者基于學校情景設(shè)計了預防青少年攻擊行為體育課干預計劃,證實了體育劇場表演能有效降低參與者攻擊性和社會性非安全行為[3,4]。國外這些研究成果為運動干預青少年攻擊行為的觀點提供了證據(jù),也為進一步開展預防和控制攻擊行為的運動干預方案及對策研究提供借鑒經(jīng)驗,但是,這些運動干預計劃只是針對所有類型的攻擊行為,并未涉及特定類型攻擊行為的運動干預效果問題。
2.2 國內(nèi)體育運動預防大學生攻擊行為的研究現(xiàn)狀
本世紀初,國內(nèi)學者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運動干預研究進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主要涉及2個方面的問題。(1)青少年攻擊行為的運動干預作用研究。國內(nèi)學者從體育特點、功能以及攻擊行為形成理論(如挫折—攻擊理論、精力過剩理論)等視角,通過邏輯分析論證運動為青少年提供釋放多余能量場所、提高抗挫折能力、發(fā)展社會心理技能等途徑,從而起到預防或控制其攻擊行為的作用。代表性研究成果有[5-6]:競技體育安全閥作用的社會學分析、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新思維——以體育運動為視角、邊緣青少年反社會行為體育干預模式探究以及體育運動與青少年危險行為干預的國外研究述評。(2)青少年攻擊行為的運動干預效果研究。相對于理論研究而言,運動干預效果的取證研究更顯不足。在相關(guān)研究方面,李宏利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武術(shù)練習可以降低青少年的暴力行為及改變與行為不良相關(guān)的心理模式(如強迫癥);李淼分別從體育運動特征(運動強度、運動頻率等)以及體育運動量上論證了體育運動可以預防和控制學生欺負行為的觀點。在實證研究方面,國內(nèi)研究者從分子水平上為體育運動預防和控制攻擊行為的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7]。由此可見,我國目前對運動干預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研究側(cè)重于理論層面,缺乏應用層面的研究,導致通過運動干預青少年攻擊行為的過程中,往往要面對運動干預方式缺少針對性,預防或控制攻擊行為的效果不佳等狀況。在我國校園攻擊行為頻發(fā)的嚴峻背景下,更需要尋求各類攻擊行為與其對應的最佳運動干預方式,結(jié)合我國實際情況,構(gòu)建一種針對性強、效果佳的青少年攻擊行為的運動干預模式,即靶向運動干預模式。
3? 體育運動預防大學生攻擊行為的研究動態(tài)
綜上所述,攻擊行為的運動干預研究主要呈現(xiàn)兩大趨向。(1)大學生攻擊行為的靶向運動干預模式亟待構(gòu)建。已有研究在機制層面和理論層面完成了充分的知識儲備,為推進理論成果向?qū)嵺`應用的轉(zhuǎn)化提供研究基礎(chǔ)。因此,符合我國特色、基于科學研究的靶向運動干預模式構(gòu)建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2)重視多學科交叉整合。運動預防或控制攻擊行為的研究涉及體育學、社會學、認知心理學、神經(jīng)科學等眾多內(nèi)容,學科知識交叉互通,僅靠一個學科的知識難以全方位解決各層面問題,所以多學科、多手段的深度融合是該領(lǐng)域研究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Franco C, Amutio A, López-González L, et al. Effect of a Mindfulness Training Program on the Impulsivity and Aggression Levels of Adolescents with Behavioral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J].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6,7(1):1385.
[2] Park S, Chiu W, Won D. Effec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n adolescent aggressive behavior: A latent growth modeling approach[J].Plos One,2017,12(4):e0174874.
[3] Mouratidou K.Physical education in early education: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reducing aggressive and social insecure behavior[J].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6,3(3):248-258.
[4] Khoury-KassabriM,Schneider 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raeli Youth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and Antisocial Behavior[J].Child &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2018,35(4):1-9.
[5] 劉咸.競技體育安全閥作用的社會學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20(6):32-33.
[6] 任嬌嬌,呂偉,張如甲.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新思維——以體育運動為視角[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11):45-49.
[7] 胡柏平,蘇鐵柱.游泳運動對攻擊行為大鼠海馬5-HT1A-R、5-HT1B-R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1):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