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燕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發(fā)展,也做出了很多改革。但是目前的教學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還是以課本為主,課外知識很少會涉及到,學生對知識的了解也是潛層次的。教師完全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也很少督促學生去思考和探索知識。針對這種情況,有學者提出了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探索、體驗來獲取知識,探究式學習是對原有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探究式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給他們必要的支持和鼓勵,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究,自己收集、整理、分析資料來學習知識,這樣對于學生而言,學習不再是被動的,而是他們主動地去搭建知識結(jié)構(gòu),而且學習到的知識是他們有需要的、有意圖的學習,這樣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程度和理解程度都會更加深入,這種教學方式比以往“灌輸式教學”要有效很多。
探究式教學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學生的參與度,每個學生都是參與者,他們在問題的思考和探究過程中都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只需要去記憶知識,不需要知道知識是怎么來的,他們對知識只停留在認知層面。但探究式教學中,學生通過切身體驗和感知知識,他們有真實的經(jīng)歷,對知識的理解也不一樣。探究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教師只是他們的配合者。
學生由于自身閱歷不夠,他們對于教材的理解可能不能達到教師理想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表演藝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體會文章想要表達的意思。當學生作為表演者的時候,他們是很有代入感的,之前學生對于語文學習可能是處于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但是表演藝術會讓學生變成體驗者、參與者。這時候?qū)W生會對文章內(nèi)容有不一樣的理解,而且記憶也會更加深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布置一些表演任務,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表演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這樣對于整個教學進度都有很好的推進作用。
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可以先組織學生排練一個小節(jié)目,這個節(jié)目是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的,讓一個學生表演母親,一個學生朗誦《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地震發(fā)生已經(jīng)70多個小時了,當救援隊員扒開廢墟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母親弓著身子,她的懷里抱著一個孩子,孩子嘴里含著母親的乳頭,沒有受到一點傷害,安詳?shù)乃耍@位母親,身上多處受傷,已經(jīng)永久地離開了我們。之后,救援隊員發(fā)現(xiàn)這位母親的身下有一個手機,她在最后的時間里,在手機上存了一條這樣的信息,也是她留給孩子的最后一句話,信息是這樣寫的:“孩子,假如你還活著,請你記住,媽媽愛你?!蓖ㄟ^這個節(jié)目的表演,無論是參演者還是觀看者,都會對母愛有更深的理解,帶著這種情感去進行文章的學習,對學生來說很有幫助。
表演藝術需要學生作為一個演員去體會這個人物的情感,也同樣需要學生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學生也可以通過表演來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zhì)。比如,在進行《地震中的父與子》課本講解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換個身份,變成其他14個孩子的家長,讓學生進入到這個事件當中,他們看到這對父子的故事之后會想要說些什么。學生這時候的感受一定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因為他們真切地在感受人物在情景中的真實感受。這個表演也會讓整個課堂都沉浸在對孩子被救的喜悅和對這位父親的敬佩之中。
語文教學不只是為了讓學生去看故事、聽故事,更主要的是通過這些文章讓學生體會到其背后的人文精神,現(xiàn)在很多教師都是通過對詞語、句子、段落的講解來幫助學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文章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還是一知半解的,學生對于教師空洞的說教其實也并不感興趣。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所傳承的人文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去安排一些表演形式的體驗式教學,給學生創(chuàng)造好的教學情境,這樣的教學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是值得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而表演藝術是體驗式教學的一種形式,它讓學生以“主角代替”的方法進入到文章描繪的事件情境中,從而有自己真切的理解和感受,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能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得以全面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