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陳嘉庚研究新史料的拓展:原則與路徑

        2020-04-06 04:29:27董立功
        關東學刊 2020年6期
        關鍵詞:拓展

        [摘要]陳嘉庚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學界對陳嘉庚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詳盡而可靠的史料是陳嘉庚研究的基礎。近年來,陳嘉庚研究陷入了“沉寂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原始文獻沒有妥善整理和出版。陳嘉庚研究新史料的拓展,具有存文存史的史料價值、推進陳嘉庚研究的學術價值和資政育人的社會價值等多重價值。開展陳嘉庚相關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推動陳嘉庚研究數據庫建設,是拓展陳嘉庚研究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陳嘉庚;史料;拓展;路徑

        [基金項目]集美大學陳嘉庚研究院重大研究項目“《陳嘉庚年譜長編》編撰”(JGYJ201901)。

        [作者簡介]董立功(1980-),男,歷史學博士,集美大學陳嘉庚研究院講師(廈門361021)。

        一、引言

        陳嘉庚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學界對于陳嘉庚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以黃炎培的《陳嘉庚毀家興學記》為代表。不過,早年出版的關于陳嘉庚的著述主要是對陳嘉庚的生平事跡進行回顧和評述,“研究”的色彩不濃。如周召南編的《愛國老人陳嘉庚》,葉貽俊編的《陳嘉庚先生安全慶祝大會特刊》,司徒健編的《民主人士群像》一書中的《愛國僑領陳嘉庚》,都是如此。鄭良1952年出版的《陳嘉庚》一書也屬于一本介紹陳嘉庚事跡的普及性讀物。新加坡吳體仁1966年出版的《殖產橡膠拓荒人》一書雖不是專門研究陳嘉庚的,但開始有了“研究”色彩,且關于陳嘉庚的篇幅占了一半以上。

        進入20世紀80年代,陳嘉庚研究一度非常熱絡。國外學者以澳大利亞籍華裔學者楊進發(fā)(C.F.Yong)和新加坡學者葉鐘鈴為代表,楊進發(fā)出版了《戰(zhàn)前的陳嘉庚言論史料與分析》《陳嘉庚:一個華僑傳奇人物的成長》《陳嘉庚研究文集》等著作;葉鐘鈴出版了《陳嘉庚與南洋華人論文集》。日本學者巖崎育夫所著《新加坡華人企業(yè)集團》一書中涉及到了陳嘉庚及其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另一位日本學者小久保晴行所著《中國人的生意經》中有一篇《陳嘉庚與胡文虎》,但屬介紹性質。國內學者以陳碧笙、楊國楨、陳毅明等為代表。1982年,陳碧笙和楊國楨合著的《陳嘉庚傳》一書,這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本陳嘉庚傳記;1987年,楊國楨獨著的《陳嘉庚》一書出版。該書采用了《南僑日報》、陳嘉庚與他人的往來信函等新史料,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年譜是中國史學獨有的一種體裁,為重要歷史人物編寫年譜是中國史學的傳統(tǒng)。為陳嘉庚編寫年譜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3年,學者陳碧笙編寫了一本《陳嘉庚年譜初稿》,但未正式出版。1986年,陳毅明和陳碧笙在《陳嘉庚年譜初稿》基礎上,廣泛搜集中外報刊和私人信件中的陳嘉庚資料,聯合出版了《陳嘉庚年譜》。1986年版《陳嘉庚年譜》的出版,為學界深入開展陳嘉庚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1986年《陳嘉庚年譜》的出版為標志,學界涌現了大量有關陳嘉庚的傳記、文集和專著。這些著作主要分為五類:第一類為陳嘉庚傳記;第二類為陳嘉庚研究論文集;第三類為陳嘉庚紀念文集;第四類為對陳嘉庚的專題研究;第五類為與陳嘉庚有關的檔案匯編。這些文章、著作、檔案匯編收錄了大量與陳嘉庚相關的史料。

        近年來,陳嘉庚研究陷入了“沉寂期”,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權威期刊難得看到陳嘉庚研究的新成果。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原始文獻沒有妥善整理和出版。學者不重視閱讀原始文獻,輕率地使用二手文獻,就會使自己的研究陷入困境。傅斯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曾指出:“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目前學界的陳嘉庚研究仍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原始文獻的搜集和整理很不充分。文獻是學術研究的基礎。只有掌握了充分的文獻(尤其是原始文獻),才有可能在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的結論,將相關研究推向深入。學者傅斯年曾指出:“凡一種學問能擴張他所研究的材料便進步,不能得便退步?!蹦壳皩W界的陳嘉庚研究存在兩個“薄弱點”:一個是其早年在海外的經商和助學活動,一個是其晚年回國后的參政議政活動。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局面,主要是由于相關年份史料的缺乏。學界要把陳嘉庚研究推向深入,打破目前陳嘉庚研究“不平衡”的局面,首先要解決史料分布的“不均衡”。深入挖掘陳嘉庚早年在境外及晚年回國后的史料,才能系統(tǒng)研究陳嘉庚的生平。新史料并非無跡可尋。以1881年12月創(chuàng)刊的《叻報》為例,該報是二戰(zhàn)前新加坡發(fā)行最久的中文日報,《叻報》中就保存了大量與陳嘉庚早年活動有關的史料,但至今沒有人去系統(tǒng)整理。再比如,陳嘉庚一生交游廣泛,與政界、商界、學界名流均有書信往來,但這些書信至今沒有被系統(tǒng)整理。

        第二,已出版原始文獻的利用很不充分。近年來,部分機構整理、出版了一些與陳嘉庚和華僑華人歷史相關的原始文獻,但未得到充分利用。例如:2006年,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影印出版了《集美周刊》?!都乐芸穭?chuàng)刊于1921年10月1日,由陳嘉庚創(chuàng)辦的集美學校主辦,共出版815期,是福建廈門地區(qū)出版時間最長的期刊之一。但由于本書為影印,辨識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尚未得到充分利用。2009年,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了《南僑機工檔案史料選編(云南省檔案館館藏部分)》,本書中包含了陳嘉庚與國民黨西南運輸處負責人陳質平之間的大量往來函電,是研究陳嘉庚和南僑機工不可或缺的史料。由于本書是影印版,釋讀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這批史料至今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像云南省檔案館出版的《華之魂僑之光——南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檔案史料圖片展》、南僑機工云南聯誼會編的《赤子功勛:南洋華僑機工抗日回國史跡匯編》,福建省檔案館和集美學校委員會編的《集友銀行檔案選編》,廈門華僑博物院編的《華僑博物院三十年》,廈門市政協和廈門檔案館編的《陳嘉庚與福建抗戰(zhàn)》,新加坡福建會館編的《波靖南溟——天福宮與福建會館》,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編的《怡和軒九十周年紀念刊》《怡和軒一百周年紀念刊》等都含有大量和陳嘉庚相關的文獻,但利用均不充分。

        第三,陳嘉庚研究的思路有待拓寬。陳嘉庚是一位跨越三個時代、集實業(yè)家、教育家、慈善家、政治家諸多身份于一身的偉大歷史人物。以往的陳嘉庚研究,側重于對其“搏擊商海”“捐資興學”成就的研究,側重于對“嘉庚精神”和“誠毅品格”的解讀,而對其他方面的研究則比較薄弱。陳嘉庚研究涉及到華僑與近代中國的關系、華僑與殖民地及其宗主國之間的關系、華僑社會的形成以及發(fā)展演變等內容,要提升陳嘉庚研究的水平,必須在這些問題上取得突破。要研究陳嘉庚的思想,還要研究其思想產生的根源。例如,陳嘉庚直到晚年仍對民間偏方非常迷信,這其實與其早年經歷密切相關。以往的陳嘉庚研究,帶有“為尊者諱”的色彩。凡被認為屬于不利于陳嘉庚形象的史料,研究者一般采取回避態(tài)度,茲舉一例:因陳嘉庚捐資助學卓有成效,1935年5月6日,國民政府特授予其二等采玉勛章;1946年1月1日,國民政府又授予陳嘉庚三等景星勛章。不過各類陳嘉庚傳記均對授勛之事避而不談,似乎獲得國民黨的勛章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各類學術研究數據庫相繼被開發(fā)出來,今天學者的研究條件和前互聯網時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近年來,在互聯網和學術數據庫的輔助下,學者陸續(xù)發(fā)現了一些與陳嘉庚有關的新材料。我們如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學術數據庫中的陳嘉庚文獻,對陳嘉庚各個時期的歷史進行準確、客觀、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提升陳嘉庚研究的水平,而且對于促進近代華僑史、教育史、經濟史、文化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二、陳嘉庚研究史料拓展的原則

        陳嘉庚史料既包括陳嘉庚本人撰寫的文章、著作、書信、電報等,也包括他人記錄或研究陳嘉庚的文獻。我們搜集陳嘉庚文獻應盡量做到應搜盡搜、不留余地,做到電子文獻和紙質文獻相結合,公開發(fā)行文獻和內部文獻相結合,國內文獻和國外文獻相結合,中文文獻與外文文獻相結合,全面收集各類期刊、報紙、名人日記、名人書信、名人年譜和地方文史資料中的陳嘉庚史料,相互印證,去粗取精,為學界深入研究陳嘉庚提供史料基礎。

        (一)紙質文獻和電子文獻相結合

        紙質文獻是傳統(tǒng)的文獻形式,包括圖書、報紙、期刊、雜志等,紙質文獻是學者最經常接觸的文獻形態(tài)。但在紙質文獻之外,還有一種電子文獻。電子文獻經常以網絡數據庫的形式出現。例如:上海圖書館開發(fā)的“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收錄了民國時期近兩萬種期刊,里面有大量關于陳嘉庚的史料。又如: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抗日戰(zhàn)爭與近代中日關系文獻數據平臺”收錄了1931-1949年的各類文獻達500萬頁以上。據筆者檢索,里面有53則與陳嘉庚有關的史料,其中不乏珍貴史料,如發(fā)表在上?!段妮汀冯s志上的《陳嘉庚先生的二三事》一文,尚未引起學界重視。

        (二)公開發(fā)行文獻和內部文獻相結合

        按照文獻傳播的范圍,陳嘉庚文獻可以分為公開發(fā)行文獻和內部文獻。公開文獻指公開出版物,包括專著、期刊、論文集、書信集、紀念冊等。內部文獻包括非正式出版物和檔案文獻。如:廈門市集美區(qū)政協編的《陳文確書信選》和《陳嘉庚的親屬、族親及事業(yè)襄助者》,廈門市集美陳嘉庚研究會編的《陳敬賢先生紀念集》,廈門市集美圖書館編印的《陳嘉庚與圖書館》,新加坡福建會館所編的《波靖南溟:天福宮與福建會館》,這類文獻屬于非正式出版物,發(fā)行范圍有限,一般經過努力可以獲得。

        (三)國內文獻和域外文獻相結合

        按照文獻產生的地域,陳嘉庚文獻可以分為國內文獻和域外文獻。國內文獻指分布在大陸、港澳臺的陳嘉庚文獻;域外文獻主要指分布在東南亞、日本、歐美的陳嘉庚文獻。需要說明的是,域外文獻不一定都是外文,也包括中文。陳嘉庚一生有將近五十年生活在東南亞,東南亞的華文報紙和期刊中保存了大量陳嘉庚史料。以1881年12月創(chuàng)刊的新加坡《叻報》為例,該報是二戰(zhàn)前新加坡發(fā)行最久的中文日報,《叻報》中保存了大量與陳嘉庚有關的史料。例如:1907年4月16日的《叻報》上刊登了一則《福建倡設道南學堂廣告》,這則廣告羅列了道南學堂的110位發(fā)起人,陳嘉庚辦的“謙益號”米店赫然在列,這是陳嘉庚第一次資助新式學堂;1907年5月7日的《叻報》刊登了一則《道南學堂公舉辦事專員布告》,在其中的“督辦學堂各事務人員”中,有一個叫“陳甲庚”的,即后來的陳嘉庚。再以緬甸的《仰光日報》為例,該報曾在1940年刊登了一篇署名仲約的《記陳嘉庚先生在祖國》。此外,香港的《群眾》雜志,新加坡的《新嘉坡畫報》,新加坡的《南洋商報》和《南僑日報》中也有大量關于陳嘉庚的史料,需要學者系統(tǒng)整理。

        (四)中文文獻與外文文獻相結合

        關于陳嘉庚的外文文獻主要包括英文文獻和日文文獻。學者楊進發(fā)查閱了英國皇家政府殖民部的有關檔案,采訪了包括佐頓(戰(zhàn)前任新加坡華民政務司)、B.C.Corridon在內的外籍人士,于1987年出版了《陳嘉庚:華僑傳奇人物》一書。與以往帶有文學色彩的陳嘉庚傳記相比,本書采用了大量的英文一手資料,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到目前為止,這本書共有六個版本:四個英文版本,兩個中文版本。除了英文文獻,日文文獻中也有陳嘉庚史料。滿鐵東亞經濟調查局1941年在東京出版的《馬來亞、緬甸的華僑》一書中就有關于陳嘉庚的內容。2017年,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出版了《日本侵華密電·七七事變》叢書。全書收錄了日本策劃“七七事變”及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期間,日本軍部和外務省等內閣主要部門及日本駐外使領館的秘密電報、秘密文件。全書共51冊、1000余萬字,全面揭露了“七七事變”前后日本侵華的罪惡歷史。據筆者查閱,《日本侵華密電·七七事變》第50冊中就有關于陳嘉庚的史料。不過,這批史料為日文,需要懂日語的學者翻譯成漢語后才能使用。相比之下,由崔丕、姚玉民譯的《日本對南洋華僑調查資料選編》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其中也有與陳嘉庚相關的史料。

        三、陳嘉庚研究史料拓展的路徑

        陳嘉庚研究史料可以分為官方文獻和私家記載兩大類。陳嘉庚研究新史料的拓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尋找突破口。

        (一)報紙

        報紙是記錄現實社會的新聞、議論的載體,并演變?yōu)楹髞淼臍v史資料。陳嘉庚是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不論是國內的報紙,還是國外的報紙,都有大量關于陳嘉庚的報道,有的甚至刊有陳嘉庚發(fā)表演講的全文。在這些報道中,以贊揚、肯定陳嘉庚的正面報道為主,當然也有少量詆毀、抹黑陳嘉庚的報道??傊?,刊登陳嘉庚新聞的各類報紙是我們研究陳嘉庚的重要史料來源。

        陳嘉庚未辦報前,陳嘉庚公司的產品廣告主要刊登于《申報》(1872-1949)《叻報》(1881-1931)《總匯新報》(1906-1938)《新國民報》(1919-1939)《晨鐘日報》(1930-1935)等。這些廣告是研究陳嘉庚商業(yè)活動的史料之一。學者羅志超即以《申報》上刊登的陳嘉庚公司廣告為視角,挖掘了陳嘉庚在“實業(yè)救國,實用利民”方面所做的貢獻。

        民國時期華人社會出現過數種《國民日報》,刊有陳嘉庚新聞的主要是福建廈門籍華僑陳新政與海澄籍華僑李振殿于1914年在新加坡共同創(chuàng)辦的《國民日報》。1919年《國民日報》改組為《新國民日報》?!秶袢請蟆罚?914-1919)和《新國民日報》(1919-1928)存續(xù)期間,刊登了數則與陳嘉庚有關的新聞(詳見表1、表2)。

        《新國民日報》在內容上緊跟時代步伐,注重新聞的時效性,對當前發(fā)生的大事進行評論,以引發(fā)社會關注。1921年,新馬經濟不景氣,橡膠業(yè)首當其沖,橡膠界業(yè)內人士甚至從業(yè)工人對此消極悲觀。在此背景下,“橡膠大王”陳嘉庚在《新國民日報》上發(fā)表評論文章《樹膠之運命》,給民眾以極大信心。陳嘉庚在文中分析道:

        無論海洋大陸,無不用樹膠,尤以文明國為甚。即東南亞而言,交通路政,方在萌芽,他日需用之巨,實意中事。樂觀之說,幾為世界所公認矣。

        民國時期還有一種《民國日報》,該報由陳其美于1916年1月22日在上海創(chuàng)刊,是中華革命黨在國內的主要輿論陣地,邵力子、葉楚傖等人任主編。1916年6月16日開辟的《覺悟副刊》宣傳新思想,為“五四”時期四大副刊之一?!睹駠請蟆酚?932年1月26日????!睹駠請蟆芳捌洹队X悟副刊》刊有幾則與陳嘉庚有關的史料(詳見表3)。

        報紙不僅有保存文獻的功能,不同報紙中的文獻還可以互相印證。如《新華日報》和《大眾日報》,有時會同時關注陳嘉庚的某一則新聞?!缎氯A日報》于1940年10月15日刊登了一則《陳嘉庚投資舉辦閩北墾荒》的報道,而《大眾日報》則于1940年10月19日刊登了一則題為《南洋華僑陳嘉庚將投資二十萬元墾荒》的報道。如將這兩篇報道進行對比閱讀,我們會對陳嘉庚在閩北投資墾荒一事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

        (二)期刊

        對于中國人而言,期刊也是一個舶來品。中國最早的中文期刊為德國傳教士郭實臘于1833年7月在廣州創(chuàng)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筆者在晚清期刊中尚未發(fā)現有關陳嘉庚的記載。直到1919年,陳嘉庚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現在由旅京華僑協會創(chuàng)辦的期刊中。

        1918年11月24日獲準成立的旅京華僑學會辦有一種《旅京華僑學會會報》,后在蔡元培的建議下改名為《華僑學會雜志》,簡稱《僑學雜志》。《僑學雜志》1919年第1卷第1期刊登了《新加坡僑商陳嘉庚在籍創(chuàng)設集美學校函托本會主任聘請教員書》,同時附上了薩君陸所寫的《本會主任覆陳嘉庚先生書》和《本會主任以林視學對于集美學校之意見轉達陳嘉庚先生書》,上述書信對于研究陳嘉庚與薩君陸及旅京華僑學會的關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當然,民國時期刊登陳嘉庚活動最“密集”的期刊當屬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自辦刊物。集美學校自1918年創(chuàng)立后,陸續(xù)辦了一些期刊,其中最有影響的當屬1921年10月創(chuàng)刊的《集美周刊》?!都乐芸房橇私賱t與陳嘉庚有關的史料。廈門大學1921年建校后,也辦有期刊數種,如《廈大周刊》《廈大??贰稄B大通訊》。其中,《廈大周刊》創(chuàng)刊于1922年4月,每周一期,主要刊登教育部、省教育廳的訓令,學校章則、布告,師生的學術研究成果,校主及校友的消息,師生創(chuàng)作的小說、詩歌等文藝作品等。

        《集美周刊》《廈大周刊》等刊物刊有大量與陳嘉庚有關的史料,這些史料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為陳嘉庚在特定場合的演講詞,如:《在新加坡華僑籌賑游藝會上致開幕詞》《陳嘉庚先生在新嘉坡福建會館常年大會開會辭》《嘉庚先生在母校演講詞》等;第二類為陳嘉庚本人所撰寫的各類文章,如:《開發(fā)閩南十年計劃書》《對日問題之檢討》《畏懼失敗才是可恥》等;第三類為陳嘉庚與他人的往來函電,如:《嘉庚先生覆林校長電》《致廈大林校長函》《致葉校長函》《致陳村牧函》《致集美學校之諸生書》等;第四類為關于陳嘉庚的各類新聞,如:《華僑教育委員會聘陳嘉庚為委員》《陳嘉庚校主回梓未果》《校主返抵星洲》《華僑教育委員會之組織聘陳嘉庚為委員之一》等;第五類為陳嘉庚對新聞記者的談話,如:《陳嘉庚先生否認政府救濟之談話》《對記者談話》《中國之司丁列思:名聞海外之陳君嘉庚》《陳嘉庚先生印象記》;第六類為他人所撰寫的關于陳嘉庚的文章,如林文慶的《陳嘉庚先生提倡教育之目的》,茅樂楠的《從紀念校慶談到陳嘉庚先生的興學精神》等。

        上述文獻中,第一至三類史料價值最高。以陳嘉庚與他人的往來函電為例,很大一部分內容涉及其創(chuàng)辦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活動。這些函電對于我們研究陳嘉庚的辦學動機、辦學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陳嘉庚最后如何克服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三)日記

        作為一種私人記述,日記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一般而言,日記記錄的是當天發(fā)生的事情,因而比較準確。學者謝泳因此才有“傳記不如年譜,年譜不如日記”的說法。學者齊世榮也認為,日記“歷來被認為具有直接史料的價值”。

        在與陳嘉庚交往的社會名流中,很多人有寫日記的習慣,在他們的日記中或多或少留下了與陳嘉庚有關的記載。其中,《黃炎培日記》中關于陳嘉庚的記載最多,時間跨度最大,內容也最詳細。據筆者梳理,《黃炎培日記》中一共有40處提到了陳嘉庚,始于1919年2月7日,終于1963年3月11日(詳見表4)。

        除《黃炎培日記》之外,《蔡元培日記》《陳光甫日記》《王世杰日記》《徐永昌日記》《葉至善日記》《宋云彬日記》《張元濟日記》《葉企孫日記》《鄭振鐸日記》《竺可楨日記》中皆有關于陳嘉庚的記載,這些記載對于研究陳嘉庚與政界、商界、學界諸多名流之間的關系意義重大,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四、小結

        陳嘉庚研究史料可以分為官方文獻和私家記載兩大類。官方文獻如政府檔案、報紙、期刊、公報、會議記錄等,私家記載如專著、回憶錄、自傳、年譜、日記、書信等。挖掘官方文獻中的陳嘉庚史料,可以從報紙、期刊等方向尋找突破口;挖掘私家記載中的陳嘉庚史料,可以從回憶錄、日記、書信等方向尋找突破口。目前,陳嘉庚史料零星分布于各種歷史文化類數據庫,未進行有效整合。將陳嘉庚史料進行系統(tǒng)整理,在此基礎上組建陳嘉庚研究數據庫,是推動陳嘉庚研究走向深入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陳嘉庚史料的發(fā)掘只是研究工作推動的第一步,浩如煙海的文獻史料有時候自身能夠說話,有時則必須依靠研究者的問題意識才能被“喚醒”。因此,研究者對于陳嘉庚史料要能做到既可以入乎其內,又能夠出乎其外。只有入乎其內,才能進入歷史細節(jié),把歷史紛繁復雜的一面呈現出來。只有出乎其外,才能擺脫歷史細節(jié)的纏繞,不至于迷失在文獻史料的汪洋大海之中。因此,陳嘉庚研究不僅是史料范圍的擴充,同時也是不同問題、不同觀念的碰撞。正是在不同學科史料的交叉與碰撞中引發(fā)了新的問題意識,才能豐富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多元化理解,也孕育著開啟新的研究空間的可能性。

        猜你喜歡
        拓展
        董榕及其劇作研究述論
        戲劇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10:07
        新課標下的實驗教學探討
        東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59:46
        靈活運用數學教材的幾點思考
        用故事拓展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途徑探析
        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生物實驗拓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探究“三走”下的大學生素質拓展
        淺談如何上好中學語文期末復習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7:37:56
        關于新形勢下公證業(yè)務拓展的一點思考
        法制博覽(2016年11期)2016-11-14 10:48:30
        高中語文《先秦諸子選讀?孟子》課堂拓展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18:56
        注重交流提升數學學習廣度和深度探討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9:34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伊人成综合网|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伊人情人色综合网站|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国产熟女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无码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扒开屁股爽桶30分钟| 囯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免费观看在线|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av导航第一福利网|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中文日韩字幕| 免费女人高潮流视频在线观看| 蜜臀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久久| 男女主共患难日久生情的古言 | 日本av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二级一片内射视频插放| 亚洲国产A∨无码影院| 少妇一区二区三区精选| 男女肉粗暴进来动态图|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天堂| 成人综合久久精品色婷婷|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国产后入又长又硬| 无码日韩AⅤ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网站看黄| 国产精品对白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农村熟妇性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院|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