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風嬌
近年來無差別殺人案件屢屢爆發(fā),徹底顛覆了人們所謂的“冤有頭,債有主”的觀念,人人都成為了潛在的被害者。無差別殺人,是指并無犯罪組織依托的行為人,出于較為明顯的社會不滿情緒,針對不特定的被害對象,采取具有較大殺傷力的手段,肆意殺害無辜他人,造成一定社會驚恐的刑事違法行為。[1]張小虎:《無差別殺人的犯因分析》,載《江海學刊》2001年第1期。從已發(fā)生的案件來看,無差別殺人案件的行為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行為對象不特定,均為無辜群眾;行為人無組織依托,均為個體作案;行為動機主要源于對社會不滿;行為實施公然無飾,主要選取人流量大的場合;手段殘忍,主要采取砍殺、縱火和駕車撞人的方式。由此可見無差別殺人案件與普通殺人案件有明顯差別,社會危害性更大,應當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
目前對于該類型案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特征兩個方面,尚無系統(tǒng)的預防措施研究,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本文通過新聞報道、文獻檢索、法院案例公布等途徑將我國可查詢的1980—2019年無差別殺人案例進行匯總,綜合76起案例對無差別殺人與一般殺人的心理過程及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希冀從無差別殺人者的犯罪心理作為切入點,為我國無差別殺人案件的預防提供一種可能性。
76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列表
6 江西李垂才案 25 惠州李國清案 44 貴陽蘇大華案 63 大同侯栓祥案7 廣西謝忠材案 26 紅河楊永壽案 45 西昌鄧勇案 64 廈門鄺志仁案8 北京黃翔案 27 南平鄭民生案 46 福建林建新案 65 漢中雷明躍案9 河北馬闖案 28 山東王永來案 47 四川余躍海案 66 廣西覃鵬安案10 甘肅袁張選 29 泰興徐玉元案 48 福州陳某有案 67 淮安張某某案11 北京徐和平案 30 廣東陳康炳案 49 吉安劉志軍案 68 北京朱某某案12 長沙周仕國案 31 廣西楊家欽案 50 廣州歐某案 69 陜西趙澤偉案13 江蘇楊國柱案 32 陜西吳煥明案 51 長沙陳永森案 70 西安辛海平案14 山東賈慶友案 33 長沙諶海濤案 52 杭州包來旭案 71 上海黃一川案15 湖南劉紅文案 34 天津張義民案 53 吉林崔振宇案 72 湖南陽贊云駕案16 長沙陽進泉案 35 陜西王昌玉案 54 大慶李華強案 73 浙江王某某案17 新疆丁吉福案 36 北京9路公交車縱火案 55 湖北陳嚴富案 74 重慶劉某案18 福州黃茂銀案 37 廣西吳業(yè)昌案 56 廣西宋彥立案 75 遼寧韓某華案19 麗江徐敏超案 38 江西謝岳平案 57 深圳杜武案 76 四川盧仕兵案
在挫折的作用下人類攻擊的本性更容易激發(fā)出來。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森茨韋克所認為的,挫折容易引起攻擊欲望和攻擊行為,從而會導致大量犯罪,特別是引發(fā)暴力犯罪。[1]許章潤:《犯罪學》,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頁。一般殺人案件的犯罪起因多樣,或為求自保殺人,或為排除阻礙殺人,或為挫折而報復等,不一而足。無差別殺人則起因單一,都由挫折所引發(fā),由挫折殺人是無差別殺人的起因。相較于其他由挫折導致的殺人而言,無差別殺人者所遭遇的挫折程度更為嚴重,挫折感更為強烈,攻擊更為猛烈。綜合考察近年來發(fā)生的無差別殺人案件,比較常見的挫折類型有以下幾方面:
1.情感需求方面的挫折。江西李垂才案件中,李垂才婚姻失敗妻子改嫁、女友因經(jīng)濟原因另嫁他人,一連串婚姻戀愛的失敗,讓其情感無處寄托,產(chǎn)生嚴重的受挫感(參見案例 6)。
2.工作以及經(jīng)濟壓力方面的挫折。北京姚錦云案件中,姚錦云與公司領導針對獎金與公里津貼的扣除時間發(fā)生分歧,協(xié)商無果后被暫停出車,停工無期限以及經(jīng)濟壓力導致其嚴重受挫(參見案例4)。
3.政府、司法機關(guān)行為引發(fā)的挫折。河北殷鐵軍案件中,殷鐵軍案對女兒殷曉雪被害一案一審判決結(jié)果不服,性情偏執(zhí),存在厭世情緒,產(chǎn)生尋釁滋事念頭(參見案例37)。
4.個人權(quán)益受侵害引發(fā)的挫折。山東王永來案件中,王永來辛苦建造房屋的房產(chǎn)證是村委會通過虛假證明所騙取的,因此被強制拆除,王永來維權(quán)無果引發(fā)嚴重挫折感(參見案例28)。
嚴重挫折感是由犯罪人自身的認知以及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來決定的。挫折——攻擊理論對挫折與攻擊之間的關(guān)系做了定量描述:欲發(fā)動攻擊的意識和強度與受挫的程度成正比。[2]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頁。一方面,公眾視角的受挫程度與無差別犯罪人自身所感知的受挫程度以及是否可以采取救濟手段、采取救濟手段的有效性是不一樣的。如山東王永來案件中,王永來面對拆房糾紛,采取了他認為可以采取的救濟手段:打了很多電話,如12345市長熱線、12348法律熱線,還找過電視臺,但是都毫無意義(參見案例 28);北京姚錦云案件中姚錦云與車隊針對工資協(xié)商無果后打算去公司告狀,但后來認為車隊領導不會向著自己,認為救濟手段毫無意義,于是走上不可挽回的道路(參見案例4)。另一方面,大部分無差別殺人其實是犯罪人挫折感累積達到質(zhì)變的一種結(jié)果。如山東賈慶友案件中,賈慶友接連遭遇父親母親不堪受辱自殺、女兒在學校不受重視、與工友產(chǎn)生矛盾報復未果等一系列挫折,其挫折感不斷累積,最終發(fā)生質(zhì)變(參見案例 14)。人的大腦就像一臺智能計算機,當我們由于某些不愉快的事件而經(jīng)歷負面的情感時,這種情感會被大腦編碼進記憶庫,與具體的負面思想、情緒和自發(fā)行為在認知上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伯考維茨建立的認知—聯(lián)想網(wǎng)絡。[1][美]斯蒂芬·弗蘭佐:《社會心理學》,葛鑒橋、陳俠、胡軍生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26頁。所以隨著行為人受挫情緒的不斷累積聯(lián)想,往往微小的刺激也容易導致行為人產(chǎn)生較大的反應,實施暴力行為,甚至是無差別殺人。
是否所有人在處于與無差別殺人者相同的情境中都會實施攻擊行為?答案是否定的。無差別殺人總是由挫折引起的,但挫折并不一定引發(fā)攻擊行為,嚴重受挫也不一定引發(fā)無差別殺人。在誘因面前,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是采用合法的方式還是非法的方式,取決于人在面對誘因性因素時是否具有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2]陳和華:《犯罪原因分析的技術(shù)路徑》,載《法學》2013年第8期。無差別殺人者便是典型的調(diào)節(jié)能力不足的群體,其人格特征導致在相同情境下無差別殺人者受挫感更強、更容易實施無差別殺人。
情緒反應消極是無差別殺人者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無差別殺人者的情緒反應速度快、有爆發(fā)性,受刺激極易沖動;強度高,易激惹;情緒反應具有擴散性。[3]陳和華:《犯罪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27頁。首先,從生理學角度來講,消極情緒下的認知加工所用的反應時間會更短,更劇烈,所以在相同情況下消極情緒會被率先激活。[4]董光恒:《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啟動對沖動控制影響的差異研究》,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其次,消極情緒會使個體思維變得狹窄,思維聚焦于引起消極情緒的事件或情境,所以情緒反應消極會導致犯罪人對于負面事件異常關(guān)注,而對于負面事件的異常關(guān)注也會強化犯罪人的消極情緒,如此惡性循環(huán)往復,最終行為人挫折感累積發(fā)生質(zhì)變。如徐玉元的思維聚焦于工作失敗問題而感受不到女兒即將結(jié)婚的溫情,結(jié)果在女兒結(jié)婚前夕實施持刀殺人行為(參見案例29)。
嚴重他責傾向是無差別殺人者的另一共同特征。最早提出挫折——攻擊理論的心理學家羅森茨韋克認為,人在遭受挫折的時候會產(chǎn)生三種不同的反應,即外罰性、內(nèi)罰性和無罰性反應。[5]轉(zhuǎn)引自李欣:《基于挫折——攻擊理論的極端暴力犯罪心理問題研究》,載《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11期。無差別殺人者在遭遇挫折后產(chǎn)生的是外罰性反應和由無罰性反應轉(zhuǎn)換而來的外罰性反應。無差別殺人者將失敗的原因歸咎于自身以外的因素,認為自身失敗全部是他人與社會導致的,所以將其自身的怨氣和憤怒全部發(fā)泄于他人與社會。部分無差別殺人者在遭受挫折以后,沒有產(chǎn)生懲罰性反應,主要是因為其假意忽略、不在乎挫折,在這種情形下犯罪人的無罰性狀態(tài)是暫時的,其假意不在乎、忽略挫折,其實已烙印在心里,隨著挫折數(shù)量的不斷累積,最終會發(fā)生質(zhì)變,發(fā)展為外罰性反應。而由無罰性所轉(zhuǎn)換的外罰性反應導致的攻擊行為更為猛烈,此種情形下犯罪人的憤怒與怨氣更加高漲、戾氣更加嚴重,所以其可能采取的手段更加暴力、殘忍。長此以往為了減輕由不良心理引發(fā)的罪惡感,達到心理平衡,無差別殺人者通過“投射效應”將自己的犯罪惡念強加到他人身上,認為其他人跟自己是一樣的,最終將歸責對象轉(zhuǎn)為整個社會,從而形成報復社會的想法。南平鄭民生案件中,他將自己感情和事業(yè)的失敗歸咎于他人,最終形成報復社會的念想,瘋狂大叫:“他們不讓我活,我也不讓他們活!”(參見案例27)。
一般殺人案件中被害人往往是直接導致犯罪人產(chǎn)生挫折感的人或者與其有親密關(guān)系的人群,但無差別殺人案件中被害人與犯罪人毫無糾紛。此種情形便是挫折——攻擊中的一種特殊類型:轉(zhuǎn)向攻擊。
無差別殺人者轉(zhuǎn)向攻擊的實質(zhì)是泛化報復。與一般殺人案件有針對性的報復不同,泛化報復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報復對象過于強大,犯罪人力量過于薄弱,如果強行報復會使自身處于不利地位。如駱效計因購買假牌假證的二手摩托車被交警依法查扣,便對交警人員產(chǎn)生了怨恨,并揚言要進行報復,但無論從權(quán)力還是體力方面,駱效計遠遠處于下風,所以其將矛頭對準整個社會(參見案例 22)。二是由于報復對象過于模糊、不確定,行為人找不到明確的攻擊目標,所以只能實施泛化報復。如吳煥明身患疾病對治療失去希望,內(nèi)心恐慌但又沒有明確的報復對象,最終將矛頭對準整個社會(參見案例32)。但需要說明的是,無差別殺人案件中的泛化報復與恐怖主義犯罪和變態(tài)殺人并不相同。
首先,無差別殺人不同于恐怖主義犯罪。雖然無差別殺人與恐怖主義犯罪在被害對象和犯罪手段等方面有相同點,但二者具有根本區(qū)別。第一,實施主體不同。無差別殺人者是單獨的個體;而恐怖主義犯罪往往以恐怖主義組織為依托。第二,實施目的不同。無差別殺人的目的主要在于報復社會;而恐怖主義犯罪的目的主要在于政治利益的追求。無差別殺人不等同于恐怖主義犯罪,也不等同于個體恐怖主義犯罪??植阑顒臃缸锘蚩植乐髁x犯罪是一獨特的概念,這里的“恐怖活動”是具有一系列基本特征的特定界說。[1]張小虎:《恐怖活動的刑法立法分析》,載《法學評論》2002年第5期。不能將所有具有恐怖效應的活動都定義為恐怖主義犯罪,恐怖效應僅僅是恐怖主義的特征之一,個體恐怖主義仍舊是恐怖主義,所以不能將無差別殺人與個體恐怖主義犯罪混同。
其次,無差別殺人也不同于變態(tài)殺人。第一,實施主體不同。變態(tài)殺人的犯罪主體是變態(tài)殺手,是在變態(tài)心理或異常心理控制下的殺人者。[2]陳和華:《變態(tài)殺人行為的心理分析》,載《犯罪研究》2008年第1期。通過對于近年來發(fā)生的相關(guān)案例的分析,無差別殺人者并不具有變態(tài)心理,只是大部分人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格障礙,少數(shù)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性精神障礙。如北京徐和平案件、湖南劉紅文案件中,犯罪人患有精神分裂癥(參見案例 11、15)?;加芯裾系K的無差別殺人者確實有其特殊的犯罪背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精神障礙是導致無差別殺人的唯一或主要的原因,大部分無差別殺人案件都是生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產(chǎn)物。第二,被害對象的選擇不同。被害對象不特定是無差別殺人最明顯的特征,變態(tài)殺人雖然沒有明確的對象,但是犯罪人對于被害對象的選擇是類型化的。被害人往往為某一類人而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被害人對變態(tài)殺手來說或許只是一個象征或符號——與他們前幾次作案的被害人在某項條件上十分類似。[1]陳和華:《變態(tài)殺人行為的心理分析》,載《犯罪研究》2008年第1期。第三,實施目的不同。無差別殺人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報復社會,而變態(tài)殺人的目的在于獲得快感。絕大多數(shù)連續(xù)性罪犯是因為他們想做才做的,因為他們因此得到的滿足是他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得不到的,因為這樣做他們才感到快樂,完全置別人于不顧。[2][美]約翰·道格拉斯、馬克·奧爾沙克:《變態(tài)殺手—惡性犯罪深層心理探究》,岳盼盼、白愛蓮譯,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頁。
那是否所有在遭遇嚴重挫折后產(chǎn)生攻擊行為的人均會實施轉(zhuǎn)向攻擊,均會實施泛化報復?答案是否定的。導致無差別殺人者將屠刀揮向不特定人群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道德感低下以及自毀情結(jié)嚴重兩個方面。道德感低下導致無差別殺人者不珍惜他人的生命,對他人的痛苦置若罔聞。自毀情節(jié)嚴重導致其也不珍惜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甘愿為了眼前的利益放棄長遠利益。
施暴行為和其他犯罪行為都存在道德感缺乏的問題,但施暴行為區(qū)別于普通犯罪之處在于施暴者往往直面被害人的痛苦,故而施暴者較之一般犯罪人常常更加缺乏愧疚憐憫等道德感。[3]曾媛:《施暴者道德感不健全發(fā)展問題探析》,載《犯罪研究》2019年第1期。無差別殺人者便是典型的道德感低下的施暴者。首先砍殺是其主要行為方式;其次,婦孺是常見受害群體。無差別犯罪人直面被害人的痛苦,但仍然毫無觸動,因為他們往往將自身視作受害者,為自己的殘忍行徑尋找合理的借口,認為自己的犯罪行為都是被社會所逼迫的。山東賈慶友案中,其實施無差別殺人的原因之一是女兒在學校不受到重視(參見案例 14),疼愛自己女兒的人竟然將屠刀揮向別人的孩子,可見其道德感低下,同理心、同情心嚴重缺乏。
犯罪人均有一定程度的自毀情結(jié),主要表現(xiàn)為不愿考慮行為的長遠后果而追求短期滿足的傾向。[4]陳和華:《犯罪原因分析的技術(shù)路徑》,載《法學》2013年第8期。但是無差別殺人者與普通的犯罪人不同,他們的自毀情結(jié)嚴重甚至可以說是自殺式的犯罪,但是自毀情結(jié)嚴重不等于現(xiàn)在媒體報道所使用的“自殺式犯罪”“擴大自殺”。雖然部分犯罪人犯罪前流露出厭世的情緒與舉動,但泛化殺人并不是自殺行為。成都張云良案中,張云良在犯罪前與女兒通話過程中表達了自殺的想法(參見案例24)。陜西吳煥明案件中,吳煥明曾多次在家人面前流露出輕生想法,并寫有輕生及有關(guān)后事話語的字條(參見案例32)。自殺性暴力犯罪以自殺為前提,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第一種是自殺者與危害對象同歸于盡,第二種是實現(xiàn)犯罪目的后自殺。[5]何貴初:《自殺性暴力犯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頁。但大部分無差別犯罪人并沒有在實現(xiàn)犯罪目的后自殺反而在被抓后針對死刑判決不服甚至妄圖用精神病理由逃脫法律的制裁。如王建強、李國清、鄭民生案件都提出上訴(參見案例23、25、27)。這恰恰說明犯罪人并不均有求死念頭,他們?nèi)匀槐в袃e幸心理,所以用“自殺”解釋無差別殺人是有漏洞的,無差別殺人只是與有差別殺人在自毀情結(jié)的嚴重程度上有所區(qū)別。
無差別殺人案件中犯罪人實行泛化報復將屠刀揮向無辜人群,這里的無辜人群有一個共通性:弱勢。這里的弱勢無辜人群主要指由于未做準備或者由于體力、智力原因?qū)е碌钟缸锬芰^弱的群體。首先,幾乎所有的案件都發(fā)生在小學、幼兒園、公交車、車站、購物街,被害人毫無防范意識、防御準備。其次,犯罪人往往在小學和幼兒園采用的犯罪行為方式是砍殺;公交車上采用的犯罪行為方式是爆炸;車站和購物街采用的犯罪行為方式是駕車沖撞。犯罪人自覺采用阻礙力最小的方式實施犯罪。這一犯罪行為傾向直接反映了犯罪人的懦夫心態(tài),而且在犯罪場所的選擇上也能夠體現(xiàn)出來。76個案例中有26個發(fā)生在校園,三分之一無差別犯罪人選取孩子作為發(fā)泄對象,其除了想要減少阻礙以外還有試圖引發(fā)社會轟動的目的。因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典型的弱勢群體,是整個家庭的希望,殺害孩子更容易引發(fā)社會的義憤感。除此之外,無差別殺人的犯罪手法也側(cè)面體現(xiàn)了其試圖引發(fā)社會轟動的目的,無差別殺人的犯罪手法決定了被害人人數(shù)是不確定的,而且很有可能是大規(guī)模的。案例1中10人死亡,89人受傷。案例18中1人死亡、31人受傷。案例39中23人受傷。引起全社會廣泛而持久的關(guān)注,能極大地滿足無差別殺人者的自我表現(xiàn)的心態(tài)。案例顯示大部分無差別殺人者都屬于失意群體,大部分經(jīng)歷了工作失意、愛情缺失、婚姻失敗的狀態(tài)。這里的失意群體與弱勢群體的差別在于,弱勢群體的界定更注重的是物質(zhì)生活層面,但失意群體更多的是強調(diào)心理層面的失落、被剝奪感、反社會情緒。[1]賈俊強:《當前個人極端暴力事件研究分析——以“失意群體”為視角》,載《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而對生活價值不滿的失意感會提高攻擊傾向和沉默傾向。[2]翁定軍、華紅琴:《失意感對行為傾向的影響作用探討》,載《社會》2016年第6期。在正常社會中顯示不出自身價值的無差別殺人者通過實施不特定的殺人行為獲取自身認為的成就感,滿足自身畸形的權(quán)力感。無差別殺人者選擇在人流量大的場合犯罪便是體現(xiàn)之一,通過犯罪行為體現(xiàn)自身的社會價值,證明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這也是他們解決自身困境的一種手段。部分犯罪人是由于自身權(quán)益受侵害又救濟無果的情況下意圖通過這種手段引發(fā)政府關(guān)注,解決自身問題。天津張義民案例中,張義民女兒被強奸討不到說法(參見案例 34)。山東王永來案例中,王永來被村委會所騙,房屋被強拆投訴無門(參見案例 28)。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犯罪行為可能是他們認為的唯一的救濟手段。
無差別殺人者實施泛化報復的對象都是弱勢群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懦夫心態(tài)。也就是說,具有懦夫心態(tài)的人更容易實施針對眾多弱勢群體的泛化報復。無差別殺人者的整個犯罪心理過程無不體現(xiàn)其懦夫心態(tài),尤為明顯的在于其對于被害人的選擇。首先,面對挫折,無差別犯罪人不能正視自己的問題,將挫折歸因于他人最后甚至投射到整個社會。其次,屈服于對手的強大或者找不到確切的可以報復的目標,竟將屠刀揮向無辜的群眾。最后,為了減少犯罪的阻礙,將屠刀揮向弱勢群體,甚至是小孩。甚至為了引發(fā)社會轟動的目的,采取殺傷力較大的犯罪手段,造成眾多無辜弱勢群體死傷。為了解決自身的困境,為了滿足自身畸形的權(quán)力感對他人的痛苦置若罔聞,這無處不體現(xiàn)著無差別殺人者的懦夫心態(tài)。
綜上所述,無差別殺人案件的行為特征和犯罪心理都與一般殺人案件有所區(qū)別,所以其預防體系的建立與一般殺人案件的預防也具有特殊性。無差別殺人預防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在于犯罪預警系統(tǒng)的建立,通過設立短期預警系統(tǒng)和長期預警系統(tǒng)實現(xiàn)犯罪的預防。
首先,短期預警系統(tǒng)設立應當從“特殊”人員監(jiān)控和重點場所監(jiān)控兩方面開展。一方面,應該加強對“特殊”群體的監(jiān)控。大部分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人在罪前都曾發(fā)出過一定程度的異常信號,及時捕捉這些信號并對其進行疏導應對,對于預防無差別殺人意義重大。對于此類人群的預防主要由“異常”群體的家人、朋友、同事、公安警察發(fā)揮前期作用,由于他們最先跟“異?!比后w進行接觸,所以更能發(fā)現(xiàn)這類群體的異常。無差別殺人案例中,部分犯罪人會提前書寫遺書,對家人、朋友、同事透露“不想活了、報復社會”的念頭,對于此類人群,其家人、朋友、同事應當及時交換信息并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和人身監(jiān)控,避免其傷害自己或者傷害他人。部分無差別犯罪人在罪前曾與他人有過激烈的糾紛,并在糾紛中有伴隨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傾向或者針對自身受侵害的處理結(jié)果表達嚴重不滿。對于此類群體負責解決糾紛的相關(guān)人員應當及時跟進案件,與相關(guān)部門協(xié)作積極解決問題,疏導“異常”個體的不滿情緒。部分無差別犯罪人存在抑郁傾向甚至精神障礙,對于此類群體家人應當全天候監(jiān)控,并且對于精神病性精神障礙者應當由政府牽頭、社區(qū)協(xié)作建立人員檔案,方便有關(guān)部門以及社區(qū)對于此類群體的精神狀況以及相關(guān)動向的掌握。另一方面,應該加強對于重點場所的監(jiān)控。無差別殺人都是發(fā)生在人流量較大的公眾場所,如學校、車站等,我們應當加大對該重點區(qū)域的見警率,增加治安警亭,建立巡防隊伍,加大巡邏次數(shù),縮小巡邏間隔,運用“動靜結(jié)合”的模式,讓群眾隨時能看到警車、警燈和警察,這樣既能有效地震懾犯罪分子,降低發(fā)案率,也能讓群眾切身體會到警察就在身邊,人們的人身財產(chǎn)安全是有保障的。
其次,長期預警系統(tǒng)的核心措施在于完善心理疏導機制,需要家庭環(huán)境、法制完善、媒體規(guī)范等社會綜合力量的參與?!吨袊鴩裥睦斫】蛋l(fā)展報告(2017—2018)》指出,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可能具有輕到中度心理問題;2%-3%的人心理健康狀況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問題。[1]邱晨輝:《我國不同人群心理健康問題均呈增長趨勢》,載《中國青年報》2019年2月25日,第4版。從長遠來看,人格性因素的預防才是預防無差別殺人案件的有效措施。第一,建立由政府主導的公益性心理疏導機構(gòu),配備專職心理咨詢師、開展心理咨詢專線服務、建立心理咨詢平臺,通過公益性措施的運用加強公眾對于心理問題的重視、發(fā)現(xiàn)和解決。第二,針對嚴重心理問題的群體建立人員檔案,配備專業(yè)咨詢師“一對一”幫助,配備相關(guān)志愿者跟蹤調(diào)查,及時關(guān)注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疏導可能的致罪情緒。第三,以社區(qū)為單位建立心理咨詢志愿者團隊,加強社區(qū)群眾之間的聯(lián)系,傳播心理科學知識。
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試圖引發(fā)社會轟動的懦夫心態(tài)的泛化報復是由其嚴重的他責傾向、道德感低下、自毀情節(jié)嚴重等人格特征所導致的,所以防控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人的暴力行為也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從短期和長期預警系統(tǒng)兩方面展開,而長期預警系統(tǒng)的建立具有長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