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古人特別重視謙虛美德的培養(yǎng),并認為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君子的本分。《尚書》中講:“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彼^“天道”,指的實際上是天地之間,世間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那么這些規(guī)律是什么呢?
月滿則虧,月虧則滿,這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古人由此悟出:過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補益,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損有余而補不足”的規(guī)律。所以智者都教導人要謙卑退讓、舍財不貪。老子把這一個規(guī)律運用得淋漓盡致。他提出“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并把處柔守慈作為自己的處世原則。這都是從觀察自然規(guī)律提出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地道變盈而流謙”,改變盈滿的是充實謙虛的。例如,同樣在大地上注水,水自然流向潮濕、低洼的地方。再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能容納百川,就在于它謙卑處下。在《老子》中也說,“上善若水”。水善于利益萬物,為萬物帶來好處,但是卻從來沒有從萬物那里要求回報,真正是與人無爭,與世無求。而且水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一般人都是喜歡高高在上,但是水卻不同,它處在眾人所不愿意處的、所厭惡的卑下的地方,“故幾于道”,所以它和道就相近了。因為,道在低處,一個人只有謙卑處下,才能夠與道相應。
“滿招損”,首先是使自己的德行受到損害?!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人一旦傲慢,就不能夠明明德,這是最大的損失;其次,一旦人驕滿,就會輕視他人,從而與人產(chǎn)生對立,讓人心里不舒服,別人因此就會找他的麻煩,也使自己做事受到阻礙;最后,因為自滿而產(chǎn)生漫不經(jīng)心的態(tài)度,還會招致失敗,做事不能順利圓滿。
“驕兵必敗”的典故出自《國語》:在周襄王二十四年,秦國帶領軍隊去攻打鄭國。當秦軍經(jīng)過周天子所管轄的京畿北門時,恰好被王孫滿看到。于是他對周襄王說,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打敗仗,并會受到上天的責罰。周天子一聽,驚訝地問,你怎么看到秦國的軍隊路過,就能夠斷言他們一定會打敗仗?王孫滿說,因為他們經(jīng)過周天子所在的地方,是應該要行禮的,這叫尊重天子??墒撬麄兊能婈牻?jīng)過的時候,只是把頭盔摘下來了,卻沒有脫下身上的甲。走了幾步路之后,就馬上又跳上了車,而且有300輛戰(zhàn)車的士兵都是這樣以應付的態(tài)度來行禮的,可見軍隊中大部分士兵對周天子都很傲慢。
王孫滿接著說,秦國的軍隊輕狂又驕傲。一旦輕狂,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不會深謀遠慮,做好萬全準備。而且一旦輕狂就不會慎重,傲慢則會無禮。無禮,做什么事都會隨隨便便。因為整個軍隊既不慎重,又隨隨便便,可是又要去打仗。打仗的時候要進入很危險的地方,以這樣的態(tài)度去應戰(zhàn),絕對必敗無疑。
王孫滿觀察入微,而且因為熟讀圣賢書,能夠見微知著。果然秦國去攻打鄭國沒有打成,軍隊回來,到了晉國的邊界時,被晉國打得落花流水,三位大將都被捉走。這就是“滿招損”的實例。這個故事提醒人要時時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謙虛還是驕滿,帶給自己的是吉還是兇、是福還是禍。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在瞻仰魯桓公的廟時,看到廟中有一個攲器,即一個很容易傾斜易覆的器皿??鬃泳拖蚴貜R的人問,這是什么器具?守廟的人回答說:這可能就是叫作“宥坐”的器物了??鬃诱f:我聽說過“宥坐”這種器具有一個特點,里面空的時候就傾斜,裝水適中時就端正,裝滿水時就傾覆了。賢明的君主以此來警誡自己,所以放置在座位旁邊,叫“宥坐”。他回頭對學生們說,我們試著往里面裝水看一看。結(jié)果他們把水灌進器皿,達到容器一半的時候,這個容器就直立起來;當器皿裝滿了水,容器就傾倒了??鬃涌戳酥螅袊@說,萬物之中,哪有一個東西是滿而不覆的呢?
中國古人有很多觀人的方法。觀察一個人有沒有德行,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是否謙虛。如果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后,不能自謙尊人,反而傲慢無禮、自視甚高,那么他的事業(yè)就會很快敗落?!缎⒔?jīng)》中講:“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北方摘自《學習時報》2020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