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劉丹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yī)院,廣東 深圳)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兒科疾病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屬于一種急癥,此病常發(fā)病突然,癥狀明顯,給小兒造成較大的痛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還有較強的季節(jié)性,疾病高發(fā)的季節(jié)為冬春兩季,傳播途徑為空氣傳播與飛沫傳播。且有90%的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造成的[1]。因此要及時為患兒進行有效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還要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本研究將舒適護理措施應用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xiàn)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將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yī)院急診兒科收治的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組后每組納入患者100例,分別為觀察組與對照組。下面分別介紹一下兩組患兒的基礎資料情況:
在觀察組100例患兒中,男性患兒有60例,其余為女性患兒,患兒的年齡為1-10歲,平均年齡為(4.53±1.11)歲,其平均呼吸頻率為(27.11±3.33)次/min,平均心率為(102.00±9.58)次/min。
在對照組100例患兒中,男性患兒有50例,其余為女性患兒,患兒的年齡為1-11歲,平均年齡為(4.58±1.21)歲,其平均呼吸頻率為(27.00±3.89)次/min,平均心率為(102.12±9.87)次/min。
對比兩組的一般情況,可比較性良好。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干預。
觀察組:采用舒適護理干預,內(nèi)容包括以下幾點:
1.2.1 高熱護理
對于患兒的體溫需密切關注,若患兒的體溫大于38℃需給予其降溫處理,可采取酒精擦拭身體、于腋下及頭放置冰袋等,或根據(jù)患兒體溫情況給予藥物進行退熱[2]。
1.2.2 環(huán)境護理
要嚴格控制病房環(huán)境,確保病室通風、空氣清新,溫度控制在24℃-26℃間,濕度控制在60%左右[3]。白天保持室內(nèi)光線充足,夜間光線要暗淡,不影響患兒的休息,并保持患兒皮膚干燥。另一方面,需定期對患兒鼻腔分泌物進行清理,從而促患兒呼吸順暢、排痰,預防感染[4,5]。
1.2.3 飲食控制
囑患兒家長要為患兒提供清淡的飲食,遵循少食多餐原則,針對疾病癥狀較為嚴重的患兒,由于其胃口差而無法進食,可以給患兒輸注營養(yǎng)液。
1.2.4 疾病宣教
如果發(fā)現(xiàn)患兒存在煩躁、焦慮情緒,則需通過語言或肢體動作給予患兒安撫以平緩患兒的情緒。護士要耐心與患兒家長進行交流,向他們說明疾病的相關情況,以取得他們的配合與支持。
1.2.5 出院指導
鼓勵患兒家長出院后根據(jù)患兒情況進行適當戶外活動,選擇適合患兒的運動方式,增強小兒對運動鍛煉的興趣,運動過程中要注意安全,不可過度運動,如果患兒不能適應要馬上停止,在陽光好的天氣多帶患兒到戶外曬太陽。鼓勵其養(yǎng)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及時糾正不良習慣,保持干凈衛(wèi)生。囑咐患兒家長需在出院后注意患兒的日常飲食,增強營養(yǎng),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日常要密切觀察患兒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要及時來院就醫(yī)[6],不可拖延。
全部數(shù)據(jù)均實施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行卡方檢驗;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咳嗽消失時間等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若P<0.05則表示結(jié)果具有顯著的差異性。
見表1。
表1 總有效率情況對比[n(%)]
見表2。
表2 患者住院時間、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等情況對比(d)
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的滿意度情況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其自身免疫力較差,在采取臨床治療措施后需采取積極護理干預以不斷提升治療效果[7]。與常規(guī)護理措施進行比較,采取舒適護理干預在強化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營養(yǎng)的同時,不斷提升患兒的舒適感,有效促進疾病恢復,提升臨床護理效果。
總之,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實施舒適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顯著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大大提升護理效果,并取得了患兒與患兒家長的一致好評,臨床采用舒適護理干預的價值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