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張蕾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七醫(yī)學中心,北京)
卒中后短期內出現(xiàn)抑郁狀態(tài)是常見的心理障礙。腦卒中后抑郁使患者表現(xiàn)出對治療的主動性缺乏、依從性下降,擔心預后并出現(xiàn)悲觀絕望心理,對恢復軀體功能非常不利,并且對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1]。更由于存在語言障礙或智力障礙,不易交流,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因而及早準確的心理護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至關重要[2]。筆者針對卒中后抑郁做了心理護理的干預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
全部研究對象均為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北京軍區(qū)總院神經(jīng)內科收治的腦梗死及腦出血住院患者,共98例,臨床診斷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排除伴有嚴重意識障礙疾病患者,無抑郁癥病史,同時符合國際ICD-10抑郁診斷標準。將全部患者分成干預組49例、對照組49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種分布、抑郁程度均經(jīng)t檢驗,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腦卒中常規(guī)治療,如在降顱內壓、改善腦代謝、清除自由基、營養(yǎng)神經(jīng)細胞及原發(fā)病治療的基礎上,予氟西汀(每片20mg)口服抗抑郁治療,劑量為20mg/d。并行常規(guī)護理。
干預組在上述治療和護理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內容如下:
1.2.1 針對患者的年齡、病情程度、受教育程度及抑郁表現(xiàn)不同制定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
伴有焦慮的患者我們首先做情緒的安撫,讓其配合治療是主要工作,而對情緒低落缺乏康復信心的我們則進行信心鼓勵,希望支持,講述很多身邊成功康復的實例,祝其信心恢復,積極進行康復訓練[3]。針對沉默不語、淡漠的患者我們會予以音樂療法,讓患者更多的處于愉快、輕松的樂曲聲中。
1.2.2 尋求家庭成員的支持和幫助,共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成員的支持和幫助是我們進行心理護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家庭成員一定要給予病人更多的關心,給予生活上的照顧,鼓勵病人力所能及地參加社會活動。要關注病人病后的精神狀態(tài),對病人的訴說要做到耐心傾聽,從中找出病人的情緒問題,對病人進行悉心疏導,幫助其正確看待問題,重新認識生存的意義,激發(fā)患者自我康復的信心與動力,最終配合治療,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4]。
1.2.3 加強健康宣教以及認知訓練,幫助患者改善認知功能
對患者的疾病掌握情況進行評估,看其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語言對患者實施知識宣教、康復指導[5],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對原因進行客觀分析,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從而能夠提高配合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更好地進行治療。
1.2.4 增加護士自身的親和力
護士通過親切的語言與微笑讓患者放松心情,緩解焦慮情緒,改善抑郁狀態(tài),尊重患者,維護患者形象。
1.2.5 音樂療法
良好的音樂刺激能夠經(jīng)過聽覺直接作用于大腦邊緣系統(tǒng)、網(wǎng)狀結構、下丘腦和大腦皮質,通過改善和加強人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邊緣系統(tǒng)的功能,幫助人忘記煩惱,使食欲增加、疲勞感減輕,消除不安的心理狀態(tài),美好的樂章還能使體液中的腦啡肽水平增加,改變人的異常情緒和行為。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禁止使用其他抗抑郁藥及抗精神病藥等。療程均為1個月。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量表、生活質量量表評分。
①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對抑郁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定。
②采用改良的愛丁堡-斯堪的那維亞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量表(modified Edinburgh-Scandinavia stroke scale, MESSS)評估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
③生活質量量表:用改良Bathel指數(shù)(modified bathel index, MBI)評定日常生活能力。
兩組總分在干預前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分數(shù)均有所下降,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干預組較對照組HAMD總分下降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MESSS評分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MESSS總分均有所下降,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而干預組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MESSS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MBI評分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MBI總分均有所升高,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干預組較對照組升高更明顯(P<0.01)。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MBI評分比較
卒中后一種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就是抑郁,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缺乏興趣、食欲下降、對外界人和事物抵觸等,嚴重的還會出現(xiàn)自殺傾向,逐漸失去對疾病康復和今后生活的信心,缺乏對康復和治療的積極性、主動性。多數(shù)患者會存在自卑、焦慮、依賴等心理,對治療的配合度大大下降,嚴重影響治療效果[6,7]。所以有必要針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展開心理護理干預,通過和患者多種形式的溝通、交流,對其進行情緒疏導,幫助其釋放悲觀、抑郁情緒。使其對自身情況形成客觀理性的認識,引導其看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主動性,更好地進行康復鍛煉[8]。
我們研究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HAMD、MESSS總分數(shù)均明顯下降,而干預組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MBI在干預后較對照組升高明顯(P<0.01)。表明常規(guī)護理加之心理護理的應用,能夠使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癥狀得以減輕,改善精神狀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于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加強心理護理能夠使患者相應的臨床癥狀有效減輕,增強社會適應性,使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