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治利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種能動的過程?!薄敖虒W必須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研究活動。”科學的本質(zhì)在于探究,而引導探究的要旨又在于培養(yǎng)良好的情緒、情感。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和對象所持有的一種態(tài)度體驗,那么自然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將是我們所有科學教師共同的責任。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原始情感
美國心理學家莫維爾提出,“情緒是智慧的高級組織者,情緒指導認知過程,影響推理。”因此,在小學自然教學中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教學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學生保持一種快樂的心境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時,首先借助課件進行講解:今天動物園里要召開一個動物運動會???,來了哪些小動物?接著,用課件演示采用不同運動方式出現(xiàn)的小動物。有的同學情不自禁的模仿起動物的運動方式,老師索性讓全體都來模仿。待學生表演后,老師又說:“今天由熊大伯當裁判,但讓誰與誰一組進行比賽呢?這可愁壞了熊大伯,同學們能幫他一下嗎?”通過教師抑揚頓挫的話語,使學生的新奇感轉(zhuǎn)變?yōu)閷W習、探究的興趣,從而產(chǎn)生良好的學習與探究的情緒。
二、抓住“自然”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
大自然的風光是美不勝收的,如宇宙空間、四季星空、四季更替、動植物之美、人體美都是很好的美育教材,都能使學生得到享受和愉悅,得到美的熏陶。這種美在生活中最多而又最常見,
這就要求教師能利用彩色照片、投影、錄象等電教手段帶領(lǐng)大家大自然中去尋找,并結(jié)合教師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解,從內(nèi)心深處受到美的啟發(fā)。
如教學《貓和兔》一課中貓的運動方式,教師單憑講解是比較枯燥的,如果利用實物則因為貓的運動比較隨便,學生觀察不容易。而把貓的運動拍成錄象,然后進行裁減組合,制成課件,讓學生進行觀察,可以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有能使學生在自然愉悅中接受教育。
三、利用身邊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感
個人用社會公認的社會準則,感知、比較與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舉止時,所體驗到的一切情感都屬于道德感。因此,在自然教學中注意以具體事物以及當前的行為對今后的影響出發(fā),引導學生理解道德準則,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感。
如在學習了《水的用途》、《水域的污染和保護》以后,帶領(lǐng)學生參觀受污染的河流,向?qū)W生滲透保護水域,節(jié)約用水的義務感和責任感。在學習《礦產(chǎn)》一課時,使學生知道我國是開發(fā)和利用石油最早的國家,讓學生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總之,在日常教學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榮譽感、義務感、成功感、自豪感、自信心、熱愛感以及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道德情感。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獲得命運的收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