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明
我們當前的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孩子們負擔太重、死記硬背、睡眠不足、運動缺乏、不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高度應激導致相當多的孩子產(chǎn)生了精神方面的問題。
現(xiàn)在,大家很重視教育神經(jīng)科學或教育腦科學,期待運用腦科知識或原理來解釋或指導中小學的課堂教育。教育腦科學首先是面對教育問題的腦科學研究,其次是基于腦科學原理的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教育腦科學從這兩個方面來開展,才比較符合我們現(xiàn)在的國情,前者可能更加迫切。
教育腦科學重要的是要面向教育問題。過去幾十年,腦科學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腦科學的基本原理對教育實踐會有一定的啟示,但簡單地把腦科學的東西直接應用到課堂教育需要慎重。正如楊雄里院士所說,我們的腦科學現(xiàn)在還不能對課堂教育有直接應用。但是,腦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一些基本工作原理,對我們的家長、教師、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思考我們的基礎教育的問題,一定會有觸動和啟發(fā)。
那么“智力”和“智慧”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呢?“智力”和“智慧”這兩個詞對應的英文單詞是不一樣的?!爸腔邸钡母拍罘秶鼜V?,F(xiàn)在的家庭教育和中小學教育,強調孩子的智力教育,甚至連智力教育都談不上,只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教育,對“智慧”教育關注的不是很多?!爸腔邸备拍羁梢杂泻芏喾矫娴亩x,有哲學的、宗教的、文化的和民族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對“智慧”的理解和定義也不大一樣。傳統(tǒng)心理學關于“智慧”的三個定義,它們都強調智慧的終身學習和培養(yǎng)。
智慧的定義之一:“智慧”指包容和團結的精神,自我超越的精神;解決社會心理危機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智慧也是成熟的標志,成為一種晚年的美德。
智慧的定義之二:“智慧”指辯證思維的能力;有基于經(jīng)驗和案例進行歸納推理的能力;同時,智慧代表著成年或老年期心理成熟的高級水平。
智慧的定義之三:“智慧”指對開放性問題的思考和推理能力。開放性問題就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是關于怎么思考,怎么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傳統(tǒng)心理學關于智慧測量的方法和量表有很多,不同的測量方法強調的重點和核心內容不同,但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第一類量表強調“你是誰”,是關于“人和人格”方面的問題。第二類量表強調“你身處何處”,是關于你與社會的互動能力、態(tài)度和方式的問題。第三類量表強調“你如何思考和行動”,是關于“元認知”能力方面的問題。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國際社會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例如,反人類文明的行為時有發(fā)生;互聯(lián)網(wǎng)上錯誤信息的廣泛擴散;科技研究的道德與倫理的缺失?,F(xiàn)在世界在變得越來越好,可是世界也在變得越來越糟。因此,國際社會、知識界、科學界呼吁知識謙遜、思想開放,呼吁更大的智慧。
近年來,國際學者對“智慧”概念進行了新的思考和定義,提出了關于“智慧”的新模型。首先,智慧研究學者們對“什么是智慧?”(智慧的工作定義)進行了問卷回答。按照得分高低,智慧至少包括以下18個要素:親社會性、平衡/辯證邏輯、透視/遠見、語境能力、自我超越、道德素養(yǎng)、判斷力、知識謙遜、反思、同情心、經(jīng)驗知識、深度洞察、普通知識、對不確定性的應對、審慎、智商、鎮(zhèn)定/自我控制、一般人格特質??梢钥闯觯巧淘谥腔垡刂信旁诤竺?。換句話說,智力不等于智慧。
其次,學者們對應對生活挑戰(zhàn)必需的“智慧”要素進行了問卷回答。按照得分高低排序如下:透視/遠見、知識謙遜、鎮(zhèn)定/自我控制、語境能力、自我超越、親社會性、反思、同情心、道德素養(yǎng)、深度洞察、平衡/辯證邏輯、經(jīng)驗知識、判斷力、對不確定性的應對、普通知識、審慎、一般人格特質、智商。特別要強調的是,當你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戰(zhàn)時,智商顯得最不重要。
智慧是有道德基礎的。智慧的道德特質包括:博愛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群體內的合作精神、共同從善的精神、自我和他人之間的平衡精神?,F(xiàn)今,我們的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傾向于孩子的智力培養(yǎng),忽視構成智慧的更加重要的要素和能力的培養(yǎng)。我認為,德育教育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智慧教育。
情商、換位思考與智慧是什么關系?情商與智慧是相關的,一般說來,情商越高智慧越強。但是,情商不是智慧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換位思考與智慧的相關性非常高,近50%的學者認為換位思考是智慧的必要條件。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角度思考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換位思考(平衡的立場)應該是智慧的最重要特質之一。
“智慧”是需要終身學習的。那么,“智慧”發(fā)展的途徑有哪些?學者們認為,直接學習、間接學習、外部非社會資源、外部社會資源、個體的內在資源是智慧發(fā)展的五個主要途徑。其中,外部非社會資源包括生活經(jīng)歷、教育程度、精神氣質;外部社會資源包括社會學習、行為觀察、尋求咨詢與幫助;個體的內在資源包括個人資質,例如經(jīng)驗、耐心和先天特質等等。因此,智慧成長是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
基于全球范圍內的問卷調研,以及2019年在多倫多召開的專題會議,智慧研究學術界提出了關于智慧的新模型,即“透視的元認知”模型(Perspectival Meta-cognition Model, 簡稱PMC模型)。元認知是美國心理學家J.H.弗拉維爾提出的概念,即對認知的認知。例如,我們在學習時,既要進行各種認知活動(感知、記憶、思維等等),又要對各種認知活動進行積極的監(jiān)控,這種對自我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的再感知、再記憶、再思維,被稱為元認知。
前文提到的智慧要素中,透視/遠見、知識謙遜、語境能力、深度洞察、平衡/辯證邏輯、對不確定性的應對屬于智慧的元認知范疇;親社會性、同情心、道德素養(yǎng)屬于智慧的道德范疇;反思、經(jīng)驗知識、判斷力、普通知識、審慎、智商則屬于智慧的認知范疇。“透視的元認知”包括四個方面的核心內容:觀點的平衡、知識的謙遜、語境的適應、多重的視角。通俗點說,智慧體現(xiàn)在你要有平衡的觀點、換位思考的精神;要知道自己不知道,要謙遜和傾聽,不要認為自己什么都懂;要有語境的適應能力,有多重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
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對智慧的定義和理解也不盡相同。如果把“透視的元認知”比作貓頭鷹的頭部,語境文化和道德特質就是支撐它的兩個翅膀。智慧的PMC模型為什么重要?首先,它是理解和實施抽象道德概念的基礎;其次,它使人們看得透錯覺和假象,辨別出虛假;再次,它是生存攸關的合作與未來規(guī)劃的需要。所以,PMC模型對個人、集體、社會和國家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遠見,看不到未來,就不會有前途。
我們都非常熟悉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有些人自信滿滿,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身處愚昧之巔。隨著知識、技能和經(jīng)驗的積累,他們慢慢地發(fā)覺自己其實很多是不懂的,宛如跌至絕望之谷。從此,他們開始爬向智慧的開悟山坡,從“知道自己知道”向“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邁進,達到“大師”水平。智慧是終生修煉的東西,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到達到“大師”境界。所以,智慧被稱作晚年美德,道理就在此。
很多老師問,德育課該怎么來教?德育教育如何能貫穿到每一門課程的教學中去?我覺得,家庭、學??梢宰龊芏嗟氖虑?。幼兒園、小學的孩子們年齡小,大腦可塑性大,你怎么教,孩子的大腦就會怎么長。要讓他們不僅聰明,而且有智慧,包括平衡的觀點、多重的視角、換位思考、不能要太自私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可以教的。我認為,智慧教育應該作為是德育教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