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櫻
【摘 要】 本文敘述了中日兩國“鬼”的起源及發(fā)展,概述了中日兩國“鬼”的形象及特點。分別從中日兩國“鬼”形象特點和詞匯表達上分析比較兩國“鬼”文化的不同。共同點:在現(xiàn)代中日詞匯中,多使用其引申義;中日“鬼”相關的詞匯均帶有褒貶語意色彩。差異點:中日詞匯中有關“鬼”的詞匯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詞性不同;中日詞匯中“鬼”的形象不同。
【關鍵詞】 中日;鬼文化;差異研究
中日同屬東方文化圈,但因兩國自然環(huán)境、地理位置和本土文化差異等,中日兩國“鬼”文化在形象特點和詞匯上均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一、中日兩國“鬼”的起源及發(fā)展
1、中國“鬼”的起源及發(fā)展
據(jù)考古研究,中國的“鬼”最早出現(xiàn)在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生產(chǎn)力低下,對自然現(xiàn)象難以理解,他們認為自然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于是出現(xiàn)了崇拜自然的神靈信仰。除此之外,人們對于夢這種生理現(xiàn)象也不理解,為何死了的人在夢里會活過來,為何夢里動植物都能對白,等等,于是,人們認為萬物都是有靈魂的,只是活人和死人的靈魂不同而已,為了區(qū)別這兩個靈魂,便把活人的靈魂稱為“靈魂”,而把死人的靈魂稱為“鬼”。[1]最初的“鬼”由此產(chǎn)生。
中國鬼文化產(chǎn)生于先秦時期,這在先秦的文學作品《春秋》《楚辭》《左傳》《山海經(jīng)》中均有體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鬼”開始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最早的鬼報恩的故事出現(xiàn)在《左傳·宣公十五年》中的結草報恩的故事;而最早的鬼復仇的故事出現(xiàn)在《墨子·明鬼》中;另外,在《呂氏春秋·慎行記》中有黎丘鬼害人的故事。[2]魏晉南北朝時期,受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影響,鬼的種類增多,出現(xiàn)了牛頭馬面、黑白無常等。唐宋時期,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這個時期出現(xiàn)的鬼形象也發(fā)生了一定變化,出現(xiàn)了人鬼戀等故事。到了明清時期,鬼形象和現(xiàn)在的鬼基本相同。
2、日本“鬼”的起源及發(fā)展
日本的“鬼”最早出現(xiàn)在上古時代,在《古事記》中有關于鬼故事的描寫。古代日本同中國一樣,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依賴于自然,人們認為自然是神圣的,具有超能力的,是不可戰(zhàn)勝的,于是最初日本的“鬼”指的是自然鬼,高平鳴海在《鬼》一書中就指出:自然鬼是日本鬼的源流。
中古時代,佛教和道教從中國傳入日本,對日本的鬼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日本鬼也出現(xiàn)了牛頭馬面、餓死鬼等。日本鬼的種類增多,形象多變,幾乎多為吃人的鬼,給人以害怕之感。且鬼形象不同于中國多以妖怪的形象出現(xiàn),比如一只眼睛,紅頭發(fā),口噴火焰等。中世,日本戰(zhàn)亂不斷,社會不穩(wěn)定,這個時期出現(xiàn)的鬼也不相同,典型的有紅葉鬼。紅葉是日本典型的女鬼,它頭上長角,眼睛像日月一樣放光,嘴咧到耳根。[3]到了近世,鬼的種類逐漸縮小,基本和現(xiàn)代的鬼相同。
二、中日兩國“鬼”的形象及特點
1、中國的“鬼”
《中國風俗辭典》認為:鬼是指萬物的精靈?!掇o?!分袑Α肮怼弊钟幸粋€釋義為:迷信者認為人死之后精靈不滅,稱之為鬼;《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鬼”的其中之一釋義也為:迷信的人指人死后的靈魂??梢姡谥袊鴤鹘y(tǒng)觀念里,鬼是指人死后的陰魂。在中國人心中鬼的形象一般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1)鬼是飄忽不定,陰森恐怖的,給人以害怕之感。尤其是做了壞事的人特別怕鬼,所以中文里有“沒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俗語;(2)中國的鬼種類多,有好壞之分,有報恩的善鬼,也有報仇的惡鬼,有害人的鬼還有捉弄人的鬼;(3)中國的鬼魂以同生前人性顯現(xiàn)或者不顯現(xiàn)出來;(4)中國的“鬼”多出現(xiàn)在晚上和深夜,白天不出現(xiàn);(5)鬼或鬼魂都具有超能力,比如說可以隔著門進出,可以懸浮于上空,可以隱身等;(6)鬼的性格既獨立,又有人情。如《聊齋志異》中的聶小倩,就是一個心地善良,愛上寧采臣的女鬼。
2、日本的“鬼”
日本不同于中國,日本的鬼多是以妖怪的形象出現(xiàn)。長相奇特怪異、丑陋猙獰,性格殘暴。日本的鬼也呈現(xiàn)出了以下特點:(1)鬼多以妖怪的形式出現(xiàn),且吃人,給人恐怖、害怕之感;(2)日本幾乎都是惡鬼,沒有善鬼;(3)日本的鬼不僅夜晚出現(xiàn),白天也出現(xiàn);(4)現(xiàn)代日本人已經(jīng)不再怕鬼,甚至喜歡鬼,很多動漫和影視作品中的鬼都以可愛的形象出現(xiàn),不再給人恐怖的感覺?,F(xiàn)代日本的鬼已然成為了日本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5)具有超能力,可以幻化,具有預言能力等。
二、中日兩國詞匯中“鬼”文化比較研究
中日兩國鬼的形象和特征對各國人民現(xiàn)代生活也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在兩國詞匯上均有體現(xiàn)。中日兩國雖同屬東方文化圈,但鬼文化在兩國的文化體系中的發(fā)展卻不盡相同。兩國語言中都有漢字“鬼”,可是對“鬼”字卻有不同釋義。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鬼”字既可做名詞還可以做形容詞使用,具體釋義如下:
①<名>迷信的人指人死后的靈魂;~魂/?!呱?/p>
②<名>罵人的話;大煙~/吸血~
③<形>躲躲閃閃;不光明;~頭~腦/~~祟祟
④<名>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當;搗~有術/心里有~
⑤<形>惡劣的;令人討厭的;~天氣/~地方
⑥<形>機靈(多指小孩兒或動物)
⑦<名>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4]
在漢語中,有關鬼的詞語很多,包括成語、俗語、慣用語等,既有褒義也有貶義。如:“鬼斧神工”就是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藝的精巧,好像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鬼哭狼嚎”就是形容哭的聲音很大,很凄厲;“鬼使神差”是指迷信的人認為某些湊巧的事情是有鬼神暗中指使的;漢語中還經(jīng)常用“鬼門關”來比喻兇險的地方,“心懷鬼胎”來指不可告人的念頭等。
在日語中“鬼”字不同于漢語,既可以做名詞使用,還可以做接頭詞使用。在《新日漢詞典》中對“鬼”字做了如下釋義:
<名>①鬼。魔鬼。鬼怪。妖魔。
②兇猛(殘酷)的人。
③專心致志。
④鬼魂。亡靈。鬼。
⑤(捉迷藏游戲中)蒙眼捉人者。老瞎。
⑥(轉)債主
<接頭>①勇猛的。
②可怕的。兇猛的。殘暴的。厲害的。
③大的
④鬼形的[5]
像漢語一樣,日語中也有很多與鬼相關的成語、俗語、諺語、慣用語等。如:「鬼の空念仏」表示的是貓哭耗子假慈悲之意;「鬼の居ぬ間に洗濯」表示的是閻王不在,小鬼翻天或是老虎不在家猴子稱霸王之意;「鬼も十八番茶も出花」是粗茶咋泡也芳香之意來比喻丑女妙齡也好看;「鬼が出るか蛇が出るか」用鬼、蛇來比喻吉兇莫測;「鬼に金棒」用鬼來比喻如虎添翼之意。
1、相同點
中日兩國與“鬼”相關的詞匯都較多,比較后發(fā)現(xiàn)有以下相同點:
(1)在現(xiàn)代中日詞匯中,雖保留了其基本含義,但使用的較少,多使用其引申義。
(2)中日“鬼”相關的詞匯均帶有褒貶語意色彩。如:中文中,“機靈鬼”“鬼斧神工”等帶有褒義色彩,“吸血鬼”“鬼天氣”“心懷鬼胎”等帶有貶義色彩;日文中,「鬼に金棒」(如虎添翼)、「鬼の首を取ったよう」(如獲至寶)等均帶有褒義色彩,「餓鬼大將」(淘氣鬼、孩子王)「鬼課長」(嚴厲的科長)等均帶有貶義色彩。
2、差異點
(1)中日詞匯中有關“鬼”的詞匯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詞性不同。中文里“鬼”既可以做名詞,也可以做形容詞;而日語里“鬼”字是做名詞和接頭詞使用。
(2)中日詞匯中“鬼”形象不同。中國的鬼喜歡捉弄人,所以有“鬼把戲”“搗蛋鬼”等詞匯,而日本的鬼喜歡吃人,所以有「鬼一口」(出自伊勢物語「鬼はや一口に食ひてけり」) 。
【注 釋】
[1]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
[2] 王鑫.中日兩國鬼文化差異之探尋[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09.78.
[3] 李雙.中日“鬼”文化之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3.
[4] 《現(xiàn)代漢語詞典》P311.
[5] 《新日漢詞典》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P311.
【參考文獻】
[1]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 .
[2] 王鑫.中日兩國鬼文化差異之探尋[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9.
[3] 高平鳴海.鬼[M].日本:新紀元社,1999.
[4] 李雙.中日“鬼”文化之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劉 櫻(1986—)女,湖南桑植人,文學碩士,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日本文化與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