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 李華慶 高云 肖曉亮 梁慶團 曹菁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兒復拇指畸形的臨床治療方案。方法 52例小兒復拇指畸形患兒作為對象, 依據(jù)Wassel分型擬定相應手術治療方案, 術后評估患兒手功能評分, 并觀察拇指外形、生長情況。結果 52例患兒中, 恢復優(yōu)等33例、良18例、較差1例, 優(yōu)良率為98.08%?;純耗粗妇鶡o延遲生長, 外形恢復較好, 對患兒進行3個月~1年隨訪, 其中有2例患指相對健側拇指肥大, 1例存在關節(jié)運動受限, 其余患兒接受康復鍛煉后, 拇指運動能力逐步恢復, 可滿足正常生活需求。結論 采用Wassel分型后擬定恰當?shù)氖中g方案, 復拇指畸形患兒可獲得較好治療效果, 具有較好的臨床借鑒意義。
【關鍵詞】 復拇指畸形;Wassel分型;手術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36
小兒復拇指畸形較其他手部畸形發(fā)生率較高, 導致復拇指畸形的原因尚無明確定義, 臨床多推測與環(huán)境、藥物、放射物質、遺傳、病毒等因素有關, 其中又以遺傳因素研究較多[1]。拇指是手部重要功能指, 拇指發(fā)生畸形對患兒的手部外觀、功能均造成較大影響, 且在臨床治療中發(fā)現(xiàn), 小兒復拇指畸形的發(fā)病類型較多, 臨床往往需對患兒進行分型治療。本研究收集52例小兒復拇指畸形患兒展開臨床治療研究, 予以患兒Wassel分型后進行手術治療, 現(xiàn)就患兒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于本院就診的52例復拇指畸形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29例, 女23例;年齡6~88個月, 平均年齡(21.0±22.4)個月;均單手畸形, 其中右手30例, 左手22例?;純壕驮\后接受影像學檢驗、體格檢查, 依據(jù)Wassel分型[2], 包括Ⅰ型(末節(jié)分叉型)2例、Ⅱ型(末節(jié)成對型)9例、Ⅲ型(近節(jié)分叉型)3例、Ⅳ型(近節(jié)成對型)29例、Ⅴ型(掌骨分叉型)4例、Ⅵ型(掌骨成對型)1例、Ⅶ型(三節(jié)拇指畸形型)4例。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患兒監(jiān)護人均在明確研究內容下自愿參與本項研究;患兒均符合Wassel分型標準, 且年齡<16歲。②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手部畸形者;存在手術禁忌、麻醉禁忌者。
1. 3 方法 依據(jù)患兒的Wassel分型擬定相應手術治療方案, 多指切除做好皮瓣設計, 韌帶、肌腱、關節(jié)囊修復重建治療, Ⅰ型采用優(yōu)勢指保留, 對多指進行完全切除后縫合;Ⅱ、Ⅲ型則需做好尺側副韌帶、外展肌腱的保護, 行多指切除后, 對分叉贅骨進行修復, 并進行韌帶、肌腱重建。相對復雜的Ⅴ~Ⅶ型畸形指在治療過程中, 通常需接受截骨治療。手術方案擬為患兒切除相對發(fā)育最差手指, 若情況較為復雜, 則開展截骨矯形術。
1. 3. 1 手術主要步驟
1. 3. 1. 1 設計皮瓣及切口 根據(jù)分型設計皮瓣, Ⅰ~Ⅳ型采用梭狀切口, 或根據(jù)患兒情況以乒乓球拍狀切口, 確保橈側相對尺側更長, 而Ⅴ~Ⅶ型則在橈側型Z型切口, 預防發(fā)生線性瘢痕, 常采用橈側多指切除, 保障完整虎口, 若患兒存在尺側發(fā)育落后, 則在切除術后, 需對虎口進行縮緊處理。
1. 3. 1. 2 搭建骨骼支架 若患兒存在指骨、掌骨分叉, 通常于分叉處將多指截斷, 成對者則通常由關節(jié)位置進行切除, 切除過程中, 注意保留關節(jié)四周軟組織、韌帶, 以獲得較好的預后效果, 確保關節(jié)修復力;若屬于成對多拇指, 則應評估復位后的關節(jié)面水平, 判斷是否成角以明確是否采用截骨處理, 截骨完成后采用克氏針做固定處理。
1. 3. 1. 3 功能重建 縫合多指屈伸肌腱, 確保其與對應部位的吻合性, 以保障拇指的屈伸功能, 并做好關節(jié)周圍韌帶、關節(jié)囊修復及橈側副韌帶重建, 術中注意維護拇短展肌止點, 使其在掌指關節(jié)略遠處固定, 提升掌指關節(jié)穩(wěn)定性, 使拇指獲得較好外展功能。對于Ⅶ型畸形, 為防止發(fā)生拇指側彎, 應于關節(jié)一側將三角骨摘除。
1. 3. 2 手術注意事項
1. 3. 2. 1 術前處理 術前以X線檢查結果、患兒用指習慣、患指外形為依據(jù), 正確選擇主干拇指。同時, 注重觀察患兒主干拇指的發(fā)育情況, 以制定出切合實際的手術治療方案, 其中包括截骨方法、關節(jié)囊重建方法等。
1. 3. 2. 2 術中處理 復拇指畸形的治療在于重建主干拇指功能與外形。關節(jié)動力系統(tǒng)、關節(jié)穩(wěn)定性等因素決定了主干拇指的功能。而外形則是與主干拇指的發(fā)育具有密切相關性, 或需要通過贅生指組織對主干指的外形進行改善。故臨床醫(yī)護人員需嚴格遵循重建拇指外形與功能的原則進行手術治療。
1. 3. 2. 3 術后處理 術后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易導致患兒伴哭鬧情緒。針對輕度疼痛患兒, 可通過播放動畫片、玩玩具等方式轉移患兒的注意力;針對重度疼痛患兒, 可遵醫(yī)囑應用鎮(zhèn)痛泵緩解疼痛。此外, 患兒行復拇指畸形術治療后, 在成長與發(fā)育過程中仍有可能繼發(fā)畸形, 需要臨床醫(yī)護人員在復拇指畸形術治療定期進行隨訪, 直至患兒發(fā)育期停止。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統(tǒng)計患兒術后手功能評分, 并觀察拇指外形、生長情況, 判斷有無患指肥大、關節(jié)運動受限、拇指側彎等情況, 接受術后康復訓練能否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等。各項功能判定標準如下:①關節(jié)穩(wěn)定性:穩(wěn)定計1分, 不穩(wěn)定0分;②關節(jié)活動度:<50°為0分, 50~70°為1分, >70°為2分;③手指軸線:>20°為0分, 10~19°為1分, <10°為2分。若總分≤2分為恢復較差, 3分為恢復良, >4分為恢復優(yōu)等[3]。優(yōu)良率=(優(yōu)等+良)/總例數(shù)×100%。
2 結果
52例患兒中, 恢復優(yōu)等33例、良18例、較差1例, 優(yōu)良率為98.08%?;純耗粗妇鶡o延遲生長, 外形恢復較好, 對患兒進行3個月~1年隨訪, 其中有2例患指相對健側拇指肥大, 1例存在關節(jié)運動受限, 其余患兒接受康復鍛煉后, 拇指運動能力逐步恢復, 可滿足正常生活需求。
3 討論
復拇指畸形是小兒手部畸形中較為多見的類型, 該病的畸形類型較多, 影響患兒手部功能正常運用, 需采用手術方法糾正畸形, 幫助患兒恢復手部功能。在患兒行手術治療過程中, 并非將多余手指進行簡單切除, 而是需對患兒的畸形進行類別、程度的評估, 并做好拇指功能分析, 依據(jù)患兒情況確定手術方案[4]。同時, 在考慮治療方案的過程中, 一方面需考慮到患兒的手部功能, 盡量確保手部的正常功能, 其次要考慮外觀美觀。
在術前分型評估中, 采取Wassel分型, 該分型較為細致, 囊括了拇指畸形的各類特征, 在臨床中具有較好的普遍適用性, 通過統(tǒng)一化的分型, 能夠為手術治療、療效評定提供方向[5]。在實際應用過程中, 需完善患兒的影像學檢驗, 結合患兒日常手部行為習慣及主觀傾向選擇主干拇指?;純和ǔD挲g較小, 處于骨骼發(fā)育期, 在將畸形指切除后, 開展功能鍛煉時效果相對較好, 在擬定手術方案過程中, 可以外形表現(xiàn)較優(yōu)手指作為主干。
手術時機的選擇對于患兒手術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國內大部分學者指出, 漂浮指可早期進行手術治療, 避免給患兒帶來心理陰影[6-8]。而復雜畸形指解剖結構復雜且辨認難度大, 若1歲進行治療, 難以保證療效, 因此小兒復拇指畸形的矯治年齡以2~6歲為最佳。應評估拇指骨化中心時間, 若手術時患兒年齡較小, 則可能因骨骼不清引發(fā)損傷, 若患兒年齡較大, 可能導致畸形指發(fā)育進展, 不利于術后重塑, 對于情況復雜的多指畸形需加強術前評估, 選取恰當?shù)氖中g時機, 加強手術方案的針對性, 以保障手術治療效果。在治療過程中, 需重視對復拇指組織的利用, 以獲得主干骨力線重建效果。而在多指切除過程中, 若切除不理想, 需接受截骨矯形肌腱移位治療, 通過合并軟組織避免骨不連, 預防關節(jié)不穩(wěn), 采取肌腱移位保障功能重建效果。同時重視術后康復鍛煉, 通過鍛煉能夠獲得較好的功能, 有利于外觀恢復, 防止因功能鍛煉不足導致再次手術治療[9-11]。本研究中, 本院選取患兒年齡最小6個月, 這是由于小兒骨骼在發(fā)育時, 主指、副指可形成擠壓并相互造成影響, 導致兩指位置偏移。早期進行矯治可保證主拇指生長于正常位置, 避免畸形對外觀與功能造成影響引起患兒心理障礙。此外, 考慮到骨融合手術可對小兒骨骺板造成損傷并影響手指的正常生長, 不適宜為<10歲患兒進行治療。
相對復雜的Ⅴ~Ⅶ型畸形指在治療過程中, 通常需接受截骨治療。一般方案為將發(fā)育較差的橈側指切除后, 采用神經(jīng)移植處理, 將發(fā)育良好的血管神經(jīng)移植到橈側, 同時縫合拇指短屈肌時, 使其遠端連接到近節(jié)指骨, 止點選擇在尺側指骨基底部位, 縫合時把握高度、止點張力, 有利于改善患兒尺偏[12-14]。通過這一處理, 能夠預防切除導致的虎口攣縮, 保障拇指獲得較好外展, 對于防止關節(jié)畸形有較好作用。同時, 截骨角度以復位后成角水平選取, 采取克氏針固定, 可使患兒獲得較好的復位效果。在手術結束后, 需采取石膏結合固定性敷料進行固定, 而克氏針固定同樣需借用石膏固定, 以此預防術后偏斜畸形。
本項研究中, 52例患兒中, 恢復優(yōu)等33例、良18例、較差1例, 優(yōu)良率為98.08%?;純耗粗妇鶡o延遲生長, 外形恢復較好, 對患兒進行3個月~1年隨訪, 其中有2例患指相對健側拇指肥大, 1例存在關節(jié)運動受限, 其余患兒接受康復鍛煉后, 拇指運動能力逐步恢復, 可滿足正常生活需求。表明采取Wassel分型后展開手術治療是小兒復拇指畸形的有效治療方案, 通過該項治療可使患兒獲得較好恢復效果, 且該項分型標準統(tǒng)一, 簡便實用, 具有較強推廣基礎。需要注意的是, 小兒天性好動、喜歡玩耍, 行復拇指畸形矯治術治療后, 需要家屬做好相應的護理, 以保證手術療效, 促進指間關節(jié)的恢復。如:定期換藥與拆線, 注重清潔切口, 隨時保持敷料的干燥、清潔, 降低感染發(fā)生率[9]。同時, 注重觀察切口愈合情況, 可使用相應的藥膏預防瘢痕增生。術后4周回院復查, 視患兒骨生長情況拆除石膏。術后6周拆除克氏釘后, 要求家屬指導患兒進行功能鍛煉, 并且在鍛煉過程中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防止鍛煉不當引發(fā)橈側副韌帶損傷。
綜上所述, 采用Wassel分型后擬定恰當?shù)氖中g方案, 復拇指畸形患兒可獲得較好治療效果, 具有較好的臨床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唐海鵬, 孫廣峰, 祁建平, 等. 先天性V型復拇指畸形的手術治療體會.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6, 29(9):1127-1129.
[2] 劉耿, 李浩鵬, 何藹民, 等. 軟組織矯形術治療先天性復拇指畸形療效觀察.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6, 25(4):393-395.
[3] 趙磊, 齊超鵬, 江龍河. 復拇指畸形分類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6, 16(13):50.
[4] 趙君海, 傅東升, 陳璇, 等. 重復拇指畸形患者矯正術后繼發(fā)偏斜畸形的原因及治療措施. 安徽醫(yī)學, 2017, 38(4):447-449.
[5] 竇邦現(xiàn), 李紅衛(wèi), 程富禮, 等. 指動脈軸型皮瓣擴容矯形治療WasselⅢ~Ⅴ型復拇指畸形的臨床療效(附14例報告). 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8, 44(3):166-169.
[6] 徐敏, 傅育紅, 張霞燕, 等 . 小兒龍蝦鉗樣復拇指畸形矯治術的護理配合. 護理學報, 2010, 17(6):55-56.
[7] 李光早, 程新德, 趙天蘭, 等 . 小兒復拇指畸形整復方法的探討.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00, 4(10):1588.
[8] 李志安, 李振武, 李剛, 等 . 以McBride手術原理為主要方法矯治Ⅳ型復拇指術后后遺畸形.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0, 18(20):1746-1749.
[9] Botte MJ, Keenan MA, Gellman H,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umb Deformity in Children With Hemiplegic-type Cerebral Palsy. 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edics, 29(5):504-510.
[10] 金成友, 奚望. 小兒先天性復拇指畸形170例WASSEL分型及手術治療.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 2015, 7(6):65-67.
[11] 萬圣祥, 肖穎峰. 復拇指畸形矯正手術中的解剖學問題探討// 中國解剖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 2011:25.
[12] 袁偉杰. 小兒復拇指畸形的治療體會.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5(17):141-142.
[13] 錢俊, 芮永軍, 張全榮, 等. WasselⅠ、Ⅱ型復拇指畸形的手術治療. 中華手外科雜志, 2015, 31(4):251.
[14] 史良, 樸宏鷹, 張立新, 等. 39例復拇指畸形手術治療分析. 心理醫(yī)生, 2015, 21(9):72-73.
[收稿日期:2019-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