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芬
摘? ?要: 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是康多塞提出的教育方案,拿破侖稱帝后,將其付諸實踐,在法國實行大學區(qū)制,并且在政權更迭中一直穩(wěn)固存在。蔡元培在國內(nèi)教育腐敗的情況下,提出仿照法國建立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1927年—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引進這一制度,在中央設立大學院,地方試行大學區(qū)。雖試行不到兩年時間就以失敗告終,但卻是中國教育行政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以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理論基礎為基點,介紹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在中國的試行經(jīng)過,深入分析失敗原因。
關鍵詞: 大學院? ?大學區(qū)? ?法國? ?教育
1912年,北洋政府開始統(tǒng)治全國,教育部這一國家教育行政最高領導機構腐敗之風盛行,且教育行政事務一直無端受到當局的干預,當時,教育部逐漸淪為軍閥爭搶權力的官僚機構。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宣布成立。同年5月,蔡元培先生被任命為教育行政委員會常務委員,真正掌管教育實權,逐步開始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變革。
一、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理論基礎
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來源于法國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康多塞的教育方案。他希望運用民主政治和公共教育,促進人權特別是社會平等及充分發(fā)揮人類精神。基于他的希望,在法國大革命前期,康多塞提出了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適合當下法國教育發(fā)展的國民教育體系。
在這套教育體系中,康多塞提出:要建立大學院,以此作為全國教育行政最高機關,大學院的主要任務除了傳播一切有用的科技發(fā)明外,還肩負著促進高深學科研究的重大使命;而且大學院掌握著全國教育行政權力,小學到大學都在其管轄范圍內(nèi),比如各個學校的教師任命、定期視察學校、每門課課本的選擇,包括師資的培養(yǎng);大學院應享有較大的學術自由[1]。康多塞的教育方案具有前瞻性,但由于當時法國社會動蕩沒有付諸實踐,對法國之后的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1789年,法國迎來了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沖擊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逐步掃清了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障礙。1799年,法國開始霧月政變,隨后,拿破侖取得政權,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804年,拿破侖宣布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他非常重視教育,開始建立與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休制相對應的教育管理體制,法國的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1808年,他將康多塞的思想付諸實踐,建立帝國大學。在帝國大學的統(tǒng)領下,將全國分為29個大學區(qū),并于1974年將大學區(qū)改名為教育部。
二、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試行與廢止
北洋政府時期,教育部腐敗現(xiàn)象十分嚴重,已經(jīng)成為各個派別的軍閥勢力爭搶勢力和權力的官僚機構,當時的教育風雨飄搖、瀕臨破產(chǎn)。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隨即著手進行全國教育行政體制改革,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體系。蔡元培利用新生的中央政權,力圖將教育獨立思想付諸實踐,于是,提出仿照法國的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在中國建立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改教育部為大學院,并在江蘇、浙江、北京等地試行大學區(qū)制,但最終因為各種原因廢止,恢復原來的教育部和各省的教育廳。從1927年6月到1929年10月,歷時兩年多。下面簡單闡述其試行與廢止的經(jīng)過。
1927年4月27日,蔡元培成為教育行政委員,并且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組成了教育行政委員會,蔡元培逐步掌握了全國教育的實權。1927年6月7日,蔡元培作為教育行政委員會代表,向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第102次會議提交“請變更教育行政制度呈”,提出“亦仿法國制度,以大學區(qū)為教育行政之單位,區(qū)內(nèi)之教育行政事項,由大學校長處理之”[2]。6月12日,國民政府發(fā)文提出在粵、浙、蘇三省試行大學區(qū),廣東省因特殊原因暫緩試行[3]。13日,蔡、李又作為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向國民黨中政會第105次會議提交了“關于設立中華民國大學院的提案”,并附呈了大學院的組織大綱[4]。27日,中政會第109次會議通過大學院組織法草案,并頒布了《大學區(qū)組織條例》。1927年7月4日,國民政府正式頒布了《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法》[5]。同年10月,中華民國大學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被任命為大學院院長[5]。
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設置和推廣實施,是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行政制度一次重要的改革。但在試行不久后就出現(xiàn)了很多爭議,后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最終,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失敗了。1928年2月和8月,經(jīng)亨頤、朱霽青、白云梯等人分別在國民黨四中全會和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廢除大學院,并且重新設置教育部,郭春濤、劉受中等也提出了撤銷大學院的提案[6]。同時,在試行的一年多時間里,《大學院組織法》歷經(jīng)了四次修改,在法案的不斷修訂過程中,大學院的實權一直在縮小。在各種各樣的反對聲中,蔡元培逐步清楚地認識到很多教育設想不能繼續(xù)維持下去,隨即在五中全會閉幕后提出辭呈[7]。同年10月上旬,國民政府批準蔡元培的辭呈,辭去了大學院院長職務,并任命蔣夢麟為大學院院長,不久后,國民政府改大學院為“中央教育部”,蔣夢麟為教育部部長。
三、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失敗原因分析
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試行是我國近代教育行政制度的一次重要變革,但以失敗告終,下文將對其失敗原因作出分析。
(一)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自身的弱點
首先是大學院的名字問題。清末最高教育行政機構稱為學部,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時期稱為教育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改名為大學院,使人們感到非常生疏,不知為何物。因此,很多群眾看到“大學院”的名字就感覺沒有教育部清晰,持懷疑態(tài)度。而且大學院的門牌上掛的是“中華民國大學院”,沒有“國民政府”四字,帶有獨立的意思,大學院明明是國民政府的一部分,卻以中華民國為抬頭,與教育部完全屬于政府顯然不同,獨立于政府外的企圖明顯,迅速成為攻擊的目標。
再者,教育機關與行政機關不能混為一談。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一試行,便有人指出,教育機關與行政機關畢竟有很大不同,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他們根據(jù)“學術與教育是兩件事,大學非教育,教育行政機關不是專管學術”等理由,提議大學院制應即廢止”[8]。雖然教育學術與教育行政密切聯(lián)系,但教育機關與行政機關卻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如混為一談,極易導致教育學術官僚化。
(二)教育是不能脫離政治而存在的
在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中,政治制度對教育有制約作用,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宗旨和目的、領導權、受教育權、教育內(nèi)容和教育管理體制,教育是無法脫離政治而獨立存在的。在中國當時社會條件下,蔡元培、李石曾的教育行政理念沒有考慮到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已經(jīng)脫離了國民政府,脫離了國民黨,并且與國民黨提出的黨化教育宗旨出現(xiàn)了背離,在最高教育部門中,國民黨“以黨治國”的教育原則不能得到徹底實施。
但在最初試行過程中,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進展是順利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是寧漢分裂的時期,黨國要人忙于派爭,而且蔣介石為了“拉攏人心”,同意了蔡元培的提議。寧漢合流后,特別是北伐戰(zhàn)爭結果后,國民黨才提出“以黨治國”,實施黨化教育,使教育成為黨享黨治黨有的事業(yè)。單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推行的宗旨是與“黨治”背道而馳的,不能夠貫徹國民黨的政治方針。在當時的社會,教育完全獨立是不可能辦到的,當然,在現(xiàn)在的社會,教育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政治而存在,教育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的制約。
(三)盲目照搬與我國國情格格不入的教育行政制度
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是蔡元培仿照法國的教育行政制度提出的一套教育改革制度,蔡元培一直非常崇尚法國式的教育自治和學術自由,在法國留學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大學區(qū)制的種種優(yōu)點,不僅可以使教育行政獨立、專家辦理教育得以實現(xiàn),而且銜接了大、中、小學三種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教育,促進了各類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在當時北洋政府教育逐漸成為官僚機構的形勢下,提出了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
但當時的法國經(jīng)過了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鏟除了封建官僚制度,逐漸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學術自由的理念,體現(xiàn)了法國的資產(chǎn)階級知識觀念。與之截然不同的是,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的中國仍然沒有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性質,當時社會經(jīng)濟落后,政治民主性極低,封建專制現(xiàn)象較為嚴重,尚不具備社會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當時的報刊輿論在評論這一改革時指出:此制“在法國施行,也許有很好的成績,若整個把它搬到中國來,是否適合中國的教育情形和環(huán)境的需要,實是很大問題”[9]。
(四)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試行后產(chǎn)生了很多問題
大學區(qū)推行不久,江蘇省中等學校聯(lián)合會就向國民政府上書,指出了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五大弊端:經(jīng)費分配不均;政潮起伏;評議會之組織側重大學而忽視中學;行政效率低下;大學風潮迭起[3]。實際上,大學院、大學區(qū)制的實施,因教育經(jīng)費分配不均,促使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矛盾迅速加劇。
更嚴重的是,由于過于強調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繁榮,給了很多想要通過讀大學升官發(fā)財?shù)娜藱C會,這和蔡元培改革北大時提出的理念相悖,原意是想改變北大學生“讀書為做官”的不良習氣。而且,統(tǒng)一教育行政制度的大學區(qū)也與蔡元培提出的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理念發(fā)生偏離,從根本上非常不利于高校真正實現(xiàn)教育獨立與自由。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在推行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比如大學管理不及時、管理手段不當?shù)?,進一步激化了矛盾??傊渫菩泻笤趯嵺`過程中產(chǎn)生的各種問題加速了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破產(chǎn)。
雖然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改革失敗了,但它確實是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教育行政改革,為我國的教育行政模式提供了另一種選擇,給了我們不少教育改革啟示:教育改革要與社會發(fā)展的主流相適應;要深刻認識到廣大中下層群眾的教育認識水平;爭取得到多數(shù)教育工作者的廣泛認同;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改革教育行政制度、制定教育改革目標、頒布教育改革措施前,一定要考慮中國的國情,考慮社會與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
參考文獻:
[1]吳東之.中國外交史(中華民國時期,1911-1949)[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4]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27年1-6月)[M].南京: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7.
[6]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現(xiàn)代教育大事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7]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譜(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8]周天度.蔡元培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邢是同.整頓學風政府應注意的幾個事實問題[N].大公報,193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