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手機攝影具有記錄快速、創(chuàng)作方便、傳遞快捷、隱蔽拍攝操作性強、分享便捷的特點,將手機攝影與新聞采編相融合搭建手機攝影新聞采編課程平臺進行課程教學,使教、學、做合一,不僅能夠取得很好的課程教學效果,而且能夠通過教學實踐進一步加強互聯(lián)網思維,為進一步深化本課程改革奠定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 手機攝影? ?新聞采編? ?互動教學? ?攝影教學
攝影在新聞采編工作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手機攝影在新聞采編中具有客觀、真實、靜態(tài)與動態(tài)記錄和佐證的目標,是新聞采編工作服務人民大眾、服務社會必不可少的工具。
1.手機攝影的特點
攝影技術從1839年出現(xiàn)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手機攝影是以手機為載體的一種影像拍攝方式。自1997年夏普公司生產銷售全球第一款可攝影手機J-SH04以來,手機不再局限于作為一種通信工具,攝影也不再是只能通過相機完成的影像記錄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伴隨科學技術的深入發(fā)展,手機憑借體小輕便和成像快的特點,逐步為新聞采編工作者普遍應用,也因機身小巧便攜的特征,被越來越多群眾甚至攝影受害者所接受,逐漸成為當前拍照攝影中一種重要的器材。
1.1手機攝影是新聞采編攝影教學利器。
新聞采編工作者根據(jù)采編工作任務需要隨時用手機拍攝,準確地記錄、把握人或事務的鮮活場景與空間,可以幫助新聞采編工作者更加精準地反映或說明事情的真實情景。在新聞采編攝影教學中手機更是學生方便的攝影利器,使用者可以隨時掏出手機進行記錄與創(chuàng)作,是當前最方便的影像記錄設備之一。手機攝影題材豐富,內容隨意,拍攝的題材幾乎無所不包。
1.2手機攝影讓傳播速度更加迅速。
手機因為體積小、便于隱蔽和成像迅速的特殊性及設備投入成本低的特點,近來已為新聞采編工作者普遍選用。
拍攝是智能手機的重要功能之一,當前各大手機生產商在手機攝影功能和攝像頭技術上大做文章,競相角逐。智能手機的即時通信功能為手機攝影影像實時傳播提供了便利。很多人習慣用手機隨時掌握信息并記錄傳播,因此可以將手機攝影應用于新聞采編攝影教學互動中。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迅速拍下現(xiàn)場畫面并通過各網絡平臺第一時間進行教學互動和傳播。這是一種教師教學和學生掌握實踐檢驗的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與其他攝影器材相比,智能手機日益便捷的傳輸通信方式與功能賦予其在圖像傳播上更迅捷的優(yōu)勢。以往攝影圖片的傳輸,需要用數(shù)據(jù)線或者讀卡器將相機中的影像導入電腦中,再通過電腦將影像上傳至網絡或再導入手機進而上傳至網絡社交平臺。手機除了通過藍牙進行點對點的無線傳輸之外,還可以用4G甚至5G網絡傳輸,因此用手機攝影后,我們能夠省去前述的煩瑣操作,使教師的攝影示范和學生的攝影實踐作業(yè)更快分享和傳播。我們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行影像創(chuàng)作,以天馬行空的編排和文字備注,實時提交攝影作品。
1.3手機攝影讓抓拍與暗訪更加順利。
手機機身小巧輕薄且成像迅速,因此是隱蔽拍攝的最佳工具。隱蔽拍攝常被用于自然紀實、社會真相揭露等題材中,目的是攝取原始、原生的素材,展現(xiàn)最真實的場景記錄。這種攝影方式不易暴露攝影器材,易于隱秘地攝取紀實影像,對于特殊場景的拍攝記錄,如果采用專業(yè)相機容易被拍攝對象發(fā)現(xiàn),拍攝所得往往并不真實日常,使用手機隱蔽拍攝的鏡頭,往往是沒有外界刺激的自然狀態(tài),有助于表現(xiàn)特定的人和事,尤其在以揭露社會問題為主題的記錄上,手機隱蔽拍攝能夠捕捉最真實的現(xiàn)象,能充分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
1.4手機攝影讓作業(yè)提交方便快捷。
隨著通信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和學生對手機使用的日益頻繁,手機攝影不僅讓學生作業(yè)提交更加快捷,而且教師批改更加方便,并且通過網絡分享方式,有利于學生拍攝學習交流并提高學生欣賞攝影作品的積極性,方便教師進行作業(yè)點評、技術指導和精神交流。學生在獲取教師或者同學的認同、點贊或建議時,不僅能激發(fā)對攝影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加深對攝影美學的研究,豐富社會多元的審美觀,一定程度上能讓社會更美好。
2.手機攝影在新聞采編教學中的應用
新聞采編課程是關于對自然和社會的特殊、重要現(xiàn)象如何搜集材料、如何進行整理編輯及如何向大眾傳播的教學活動。教學中涉及大量照片的拍攝和講解,為強化教學效果,授課教師必須注意保持與學生的互動,將手機攝影引入該課程教學中,以手機攝影為教學載體,把教學講習作為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有利于推動教師與學生交互活動,達到教與學交互影響、教與學相統(tǒng)一的教學目的。
學生剛接觸學習新聞采編課程時,時常面臨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自己是否需要購買單反或者無反相機上課?這里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有些專業(yè)的課程學習時間短(僅為一個學期);二是市場上專業(yè)相機價格昂貴,攝影器材更新淘汰快。這樣是否會造成資源浪費?是否會增加學生家庭經濟負擔?手機作為現(xiàn)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人手一臺智能手機基本普及,結合手機攝影的特點,用好學生現(xiàn)有的手機裝備,大大降低了這門課程的準入門檻,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
手機攝影在新聞采編教學互動中的主要優(yōu)勢體現(xiàn)為:
2.1當前學生個人手機的拍攝功能已較全面。現(xiàn)在主流智能手機的照相軟件中有測光模式、光圈、白平衡(WB)、感光度(ISO)、自動對焦(AF)等專業(yè)級拍攝功能,可以滿足新聞采編課程中攝影內容的基本要求。智能手機攝影功能并非都是自動的,當前最新的國產智能手機的各項專業(yè)攝影功能與參數(shù)均為效仿單反和全畫幅相機的結果,還原度高,需要使用者根據(jù)拍攝對象和拍攝想法手動調節(jié)參數(shù),嘗試不同的拍攝效果。
2.2學生可即時掌握攝影畫面,便于練習基本的拍攝技能,為新聞攝影和采編、審核打下堅實基礎。攝影基本技能包括“認識攝影畫面包含畫面的主次結構、畫面的藝術語言(虛實、留白、對比等)、畫面的光影、畫面的構圖方法等”①(117-118)。要拍出主體突出、內容豐富、思想深入的新聞紀實照片,學生需要借助一定的畫面藝術語言和基本的拍攝技巧。
2.3手機便于攜帶。運用手機攝影的攝影者常常自內而外地處于輕松的狀態(tài),縱觀當下,大街上、人群中、公交車上,每個人都在看自己的手機,他們隨時可以用手機記錄生活中的每個瞬間。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應鼓勵他們從學習和生活出發(fā),深入思考,進行獨立創(chuàng)作,在寢室、校園及外出游玩觀光時的拍攝等,都是很好的攝影紀實素材。這時候手機要比單反相機便利很多,且現(xiàn)在手機像素高,完全無須擔心畫質問題。
2.4手機攝影有后期處理功能。在手機攝影中,如果巧用手機App軟件,即便是較普通的照片,也能通過重新裁剪構圖、增減曝光、編輯處理等,呈現(xiàn)出更好的影像,這是手機攝影的優(yōu)勢所在①(117-118)。要完成一幅完整的攝影作品,不僅需要前期的拍攝,還需要后期處理。很多未曾接觸過攝影的學生往往認為好的攝影作品只需要依靠功能完備的攝影器材和超強的攝影技能,后期處理反而會讓攝影作品失真或失去拍攝的初衷。當然,也有學生認為攝影的作品好壞取決于后期處理的水平高低,與前期拍攝沒有關系。無論是哪種看法,都有失偏頗。事實上,前期充分的拍攝準備工作及后期對原片的處理對于完成攝影作品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綜合拍攝器材、攝影技能和后期處理能力,才能使作品近于完美,好的影像才是我們最終的追求。課程教學講求教學實效和成果,手機恰好能夠實現(xiàn)前后期結合處理,將手機攝影引入新聞采編教學中,利用手機攝影并對圖像進行藝術加工和二次創(chuàng)作,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當然,紀實、新聞攝影講求照片真實度,還原性要高,后期處理應以二次構圖、光效調整為主,不宜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加工。
3.互動實例分析
3.1實例情況。
筆者選擇了本人授課的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yè)2017級和2018級、2019級的學生,從三個年級學生的“新聞攝影”課教學實驗和攝影實踐、教學效果和完成作業(yè)來看,隨著手機攝影設備和功能日益強大,效果越來越好。
筆者以“景深”“攝影用光”“攝影構圖”“動體攝影”“攝影日記”為課程主題,引入手機攝影進行課堂教學互動,采用手機攝影互動教學模式。以下為學生學習過程的詳細進展情況: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講授、多媒體課件演示和師生課堂互動等。首先,筆者借助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地為學生展示有關“景深”效果的作品,與學生共同深入分析探討影響景深的要素,歸納其與景深的關系,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相關概念、影響要素及其與景深的關系等內容。其次,筆者給學生布置了拍攝任務,帶領學生運用個人手機進行了20分鐘的實踐拍攝并且現(xiàn)場用QQ在線提交,使教師可以快速了解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最后,組織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運用微信發(fā)朋友圈,分享個人作品,通過朋友圈截圖點贊、評論及教師點評等檢驗作業(yè),并對實踐中出現(xiàn)的拍攝問題進行知識點補充。此外,學生還可以用微信隨時與筆者及其他教師交流探討和交互學習。
3.2效果分析。
經過三個年級新聞采編專業(yè)教學實踐,“新聞攝影”課程留下了大量學生通過手機攝影與互動完成的圖片、視頻、文本等材料。通過整理收集上述材料和學生的學期末作品并進行課后評教,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給了將手機攝影引入新聞采編教程中的互動教學模式較高的評價。
參與實驗的學生普遍認為,利用手機進行攝影教學對個人在該門課程的學習有很大幫助,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理論,構建知識體系,還能調動他們的實踐積極性。通過大量隨手便捷的手機攝影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攝影能力;通過及時便利的交流活動,教師能適當補充拓展知識講授,幫助學生及時解決疑問,進一步創(chuàng)作。在與教師和同學分享自己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建議和靈感,拍攝出更創(chuàng)新優(yōu)秀的作品,體會到交互式手機攝影教學模式的樂趣。
4.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yè)教學中手機攝影互動應用的思考
4.1改革教學重心。
由于數(shù)碼時代攝影器材飛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攝影教學模式,既不符合時代趨勢,又不適應高職高專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5G智能手機攝影成像質量已達到新聞采編的目的要求,現(xiàn)在我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選用智能手機攝影作為新聞采編課程的教學互動手段改革課程已條件成熟,且能提高教學效率,筆者認為手機攝影在新聞采編教學互動中應用勢在必行。新聞采編課堂教學互動應該利用黑科技,利用手機攝影作為新聞采編專業(yè)教學的強大補充,發(fā)揮手機攝影優(yōu)勢讓手機攝影服務教學,用于教師教學互動,利于學生記錄學習與積累收獲。學生從身邊開始記錄自己,鍛煉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利用手機攝影為他人服務,為社會服務。
4.2建立互聯(lián)網思維的手機攝影教學實踐。
網絡時代,新聞采編課程中手機攝影教學的互動教學思維必須進行調整,以便更好地適應互聯(lián)網下工作生活的需要。具體而言,在教學全過程中,一方面不斷變化時間和場景調整教學內容,提出新課題,討論和研究新事物,用新事物感染學生和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用手機拍攝和記錄這些新事物,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逐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認知能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除了在教材上下功夫外,還要保證教學內容、方法、設計等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4.3革新教學方法,拓展互動形式。
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和互動交流形式包括:在教學中注重課堂上的講解、師生互動、教學互動和課后的手機攝影與新聞采編,除根據(jù)課程性質要求理論能夠用實踐技能教學之外,還要走出課室,面向社會實施現(xiàn)場實踐教學。在教學實踐中,一方面,利用學生攝影作品展示平臺讓更多人觀賞并提高對作品的認知度,增強作者的存在感,提高作者對手機攝影技巧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鼓勵學生以微信進行作品互動,在互動中取長補短,在作品比較中受到啟迪,相互促進提高,為服務大眾、服務社會奠定基礎。
注重學生優(yōu)秀作品的推優(yōu),與新聞媒體行業(yè)保持密切聯(lián)系。教師還可以運用App、社交軟件、個人網頁等。
5.結語
新聞采編教學作為一門專業(yè)性、職業(yè)化的學科,在教學中加強對手機攝影的應用,可以實現(xiàn)教學和技術的深層次融合,有效解決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下新聞攝影作品講解時數(shù)量不足、交互不足且形式單一等問題,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師生交互呈現(xiàn)泛在化、立體化、個性化的特點,使教學變得更加靈活,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在教師的組織、監(jiān)督和指導下,學生與他人交互建構攝影知識,不僅能提高對新聞攝影作品的審美和實踐能力,還能培養(yǎng)美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意思維、合作精神及分享意識②(77-80)。引入手機攝影的新聞采編課程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有益補充,能有效提高新聞采編課程教學效率。
注釋:
①陳澤泉.“手機攝影”在攝影教學中的應用——以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為例[J].藝海,2017(08).
②周世菊,趙慧勤.基于微信的移動攝影教學互動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20).
參考文獻:
[1]吳汝鈺.網絡教學互動技術的研究與實現(xiàn)[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2.
[2]雷云妮,謝慶剛,張玉珍.職業(yè)學?;A課程教學改革初探——互動式教學法[J].大陸橋視野,2016(22):197.
[3]陳澤泉.“手機攝影”在攝影教學中的應用——以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為例[J].藝海,2017(08):117-118.
[4]馮冰.互聯(lián)網時代下攝影教學路徑及實踐經驗探析[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7):235.
[5]周世菊,趙慧勤.基于微信的移動攝影教學互動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20):77-80.
[6]鄭奕鳳.關于高職院校攝影教育改革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3(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