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解華
“寶貝兒!”“小哥哥”“妹妹”“小姐姐”等稱呼經(jīng)常在一些公開課上出現(xiàn),尤其江浙滬地區(qū)似乎也是見怪不怪,然而在一次《中國教師報》領(lǐng)銜的教研活動中,這件事被鄭重其事的提了出來,老師們辯論式的研討,也將“如何稱呼兒童”、“稱口乎的適宜性,,深刻進行了挖掘。
活動起由是一位近50歲的男老師,他在評課的過程中說:“彭老師,我想提出一個觀點和你交流,你覺得稱呼孩子‘小哥哥‘小姐姐合適不合適呢?我們大家也可以來聊一聊?”
一石激起干層浪,面對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們的觀點相左,彼此辯論起來:
A老師:“我覺得課堂上座位正式的場合還是應該稱呼孩子的名字!”
B老師:“幼兒園的課堂并不同于小學、高校,它以活動為主,師幼關(guān)系的融洽直接影響幼兒的反應,所以稱呼親切點能拉近師幼距離!”
C老師:“‘小哥哥‘小姐姐等都是當下很流行,大家都熟悉認同的網(wǎng)絡用語,孩子們也經(jīng)常聽,很熟悉,不會產(chǎn)生干擾!”
D老師:“‘寶貝‘妹妹等此聽起來師幼關(guān)系不平等,讓孩子參與活動的身份認同不高?!?/p>
E老師:“我聽過上海名師應老師很多課,她都是喊‘妹妹‘弟弟,孩子還是一樣喜歡她的課,我認為這個不受影響!只要孩子理解與接受就好!”
D老師:“可是如果當孩子不當行為產(chǎn)生時,喊‘寶貝的效果不好,而應該鄭重直呼其名”……
B老師:“彭老師,你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我說:“曾經(jīng)我經(jīng)常在陌生班級上課時為了拉近距離會喊‘寶貝,為此也得到一位名師的質(zhì)疑‘孩子的名字就是用來稱呼和尊重的。我也認同這個觀點,可是借班上課時不可能都知道名字的,這就必須有代稱,我也反思‘寶貝雖然親切但是角色感確實太少,不太適合課堂。我今天上的是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自我認同感更高了,所以我請教他們,最終他們非常認同我喊‘小哥哥‘小姐姐,這讓他們聽起來很高興。無形當中也是激勵他們的責任意識和角色自信?!?/p>
老師們的討論越來越深入,觀點也從最初的兩極分化,到后期的有條件認同,一個“稱呼”也研討出了師幼互動關(guān)系的藝術(shù)。教師該怎樣稱呼幼兒呢?要因人、因時、因事、因地,在最恰當?shù)臅r機運用最合適的稱呼,做到舒適、貼切、自然。幼兒園有別于中小學,它是一個保教結(jié)合的場所,充滿溫暖、寬松、自由和愛的場所,這讓幼兒園里的稱呼可以是多樣的,但要注意情境。
學名用以“亮身份”。幼兒在表達身份,表征作品和成果、游戲角色分工時應該鼓勵他們盡量用學名。例如:每天幼兒晨間自主簽到、自我介紹、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署名時、閱讀表征時,要鼓勵孩子用學名,“我叫某某某,我姓什么、叫什么,我的名字特別有意義……”老師在公開點名、提醒幼兒危險、不當行為、正式交談,分工過程中也應該用學名。例如:一次戶外游學活動中,年輕的配班老師看見錢子墨小朋友正在離開老師的視線范圍,便喊:“默默、默默回來!”小家伙依然往前跑,頭也不回。配班老師準備追過去?!澳銘摵八麑W名!”“錢子墨!”隨著配班老師鄭重其事的一聲喊,錢子墨腳步戛然而止?!澳汶x開安全范圍了!”小家伙立刻往回跑。學名對于幼兒園小朋友是重要的角色和身份標識,在正式的、緊要的、警示的時機更需要用到。
小名用以激發(fā)社會溝通。幼兒園小朋友是一個社會化學習的過程,小朋友們是在與各種人、事、物的溝通過程中學習和掌握對其一生發(fā)展都意義重大的基礎(chǔ)能力與品質(zhì)。小名不同于大名那么正式,但是非常自然,入耳舒服,“航航”(毛一航)、“豆豆”(陳曉豆)、“菲菲”(吳亦菲),或把名中一字重復,或另起一個,小名從家庭代入幼兒園,讓孩子在與家庭分離過渡進幼兒園過程中有了情感依托。老師與家長溝通時用小名能增加家園溝通中的親切度,提高家園溝通的效率。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老師用小名和幼兒溝通能增加游戲的代入感,減少教師角色對幼兒行為的干擾,增加師幼互動的平等性。例如:“豆豆你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陳曉豆還有什么不一樣的方法嗎?”同一情境中,第二句壓力感更大,第一句更加親切能激發(fā)幼兒大膽表達。
“孩子”“寶貝兒”用以情感安撫。孩子和“寶貝兒”更多是親子關(guān)系中的日常用語,對每個幼兒這樣稱呼,會引發(fā)概念泛化,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和認同度被降低,降低教育成效;另一方面這也容易引起師幼關(guān)系和親子關(guān)系混淆,不利于幼兒社會性發(fā)展。但是,當孩子情緒失控、激發(fā)幼兒情緒表達、安撫幼兒時則很適用,它能替代親子安撫。例如:小班幼兒在親子分離時常常會情緒失控,老師將其抱入懷中:“我們的寶貝兒很傷心,離開媽媽特別難過,但是沒關(guān)系,老師也是媽媽,也很愛我的菲菲寶貝?!敝写蟀啵敽⒆右驗楹屯橹g的矛盾而吵架哭泣時,“孩子,怎么了,一個人在這哭,受委屈了嘛?”這樣的主動稱口乎和表達受到的效果就非常好,孩子常常會在發(fā)泄后更積極的與老師互動,并且更加信任老師。
“小哥哥”“小姐姐”用以激發(fā)責任。幼兒園的孩子從家庭進入社會,角色是一個巨大的轉(zhuǎn)變。家庭和社會都賦予他們更多的期待,他們自身其實也意識到并且認同這種期待,他們渴望長大,自我認同感也在增加,愿意表達展現(xiàn)積極強大的一面。因此,“小哥哥”“小姐姐”是他們都非常喜歡的稱呼,特別是在一些臨時的陌生的場合,“小哥哥”“小姐姐”更加能激發(fā)幼兒主動配合的意識,同時也是非常符合3-6歲幼兒自我認同的一種稱呼表達,稱口乎背后體現(xiàn)的恰恰是對幼兒成長特征的尊重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