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茵夢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廣泛,公民的個人信息也越來越多地被使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互聯(lián)網帶動了信息化,互聯(lián)網平臺以及相關的數(shù)據(jù)庫的興起,使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亮起了紅燈。本文立足于公民個人信息不斷擴大的內涵之上,結合現(xiàn)有刑事立法,分析其存在的相關待改進之處,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建議,以期為更好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完善刑法保護力度有所裨益。
關鍵詞: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
引言:
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由來已久,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被予以重視,刑法領域也相繼出臺了系列的修正法案予以完善。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公民的個人信息被侵犯的問題層出不窮,新興的侵犯行為與主體尚在先行立法范圍之外,從而導致受害者無法尋求正當?shù)木葷緩?。如何界定公民個人信息的內涵,如何完善相關刑法規(guī)定,是目前關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公民個人信息相關理論
1.公民個人信息概述
公民個人信息從性質上而言是一種信息,這種信息包含的內容是多樣的,可以是姓名、性別、年齡、家庭住址、教育背景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個人信息的內涵也逐漸被予以擴充,甚至公民在網絡社交平臺上使用的社交賬號等等都逐漸被納入公民個人信息的范疇。無論公民個人信息的內涵和外延多么豐富,有一點是從來不變的:它必須受到保護。
2.公民個人信息特征
(1)私密性。公民個人信息的公開與否,除了維護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信息持有者本人的個人信息都是處于被保護的狀態(tài),外人沒有正當、合法且必要的理由,不得隨意探聽、竊取他人信息。
(2)可識別。公民之所以認為其個人信息具有私密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信息綜合起來,是可以精準聯(lián)系到本人的。對于公民信息的保護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點原因。公民個人信息的可識別性,給信息持有人帶來了更為強烈的保護意愿。
(3)有價值性??勺R別性帶來了價值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的進步,未來的社會商業(yè)競爭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競爭。公民個人信息作為社會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不斷被賦予商業(yè)價值,這一現(xiàn)象也進一步對加快和完善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公民個人信息相關立法情況研究
1.立法起步
自本世紀初以來,我國陸續(xù)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上提出了相關的要求,但在立法早期,在個人信息的層面,最初尚沒有具體的個人信息保護要求與實施細則,直到2003年,行政法部門逐漸涉及到了個人信息問題,此后,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條開始出現(xiàn)。
2.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初入刑法
2005年,《刑法修正案(五)》首次提出了個人信息保護,但入刑法之初,其修改的內容保護的法益較為狹窄,其保護力度僅受限于涉及信用卡等金融類的信息,對于公民其他的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尚未觸及。
3.法律修正
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規(guī)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界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主體,加重了犯罪刑罰。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lián)合出臺了《關于辦理侵權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一步解釋了公民個人信息的范圍。
可以看到的是,國家對于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越來越重視,其保護的力度也越來越大,保護的范圍越來越廣,這些立法上的進步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立法的進步固然值得認可,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有的法律已經不足以對公民的個人信息提供足夠的保護,其背后的問題也日益顯現(xiàn)。
三、公民個人信息相關刑事立法相關問題分析
1.個人信息的界定不明確,犯罪主體不全面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公民的個人信息內涵也逐漸被予以擴大,而立法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尚不足以涵蓋當下的新興事物。舉例而言,當下人民生活越來越依賴物流,而公民在購物時填寫的個人住址、電話等信息的重要性也逐漸提升。關于此類信息的侵犯也有引發(fā)了刑事犯罪問題,例如最近幾年來不斷出現(xiàn)的快遞員犯罪、外賣人員犯罪,便是因為此種類似的信息保護力度不夠所致。需要注意的是,刑法將犯罪主體列舉為包括國家機關、教育機構、醫(yī)療機構、電信行業(yè)和金融行業(yè)的相關從業(yè)人員,但從現(xiàn)實的生活發(fā)展來看,越來越多的種類人群能夠輕易獲得公民個人信息,如快遞員、物業(yè)人員、二手買賣人員、外賣人員等,這些主題同樣存在非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問題,需要刑法加以解釋和明確。
2.犯罪行為模式規(guī)定有待完善
目前刑法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侵犯列舉了三種行為模式:即出售、非法提供、非法獲取。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超出此種行為模式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占大多數(shù),例如每年在電商引發(fā)的“購物節(jié)”活動上,公民不間斷收到的促銷短信與推送,是否也應被界定為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侵犯?因為公民在提供信息之初是為了收到貨物,在上一次交易結束之后,該項信息便隨著交易的結束,商家也無權再行使用。然而未經公民同意,便發(fā)送推銷短息,給當事人造成了信息騷擾。這種類似的行為刑法尚未涵蓋。
3.犯罪情節(jié)認定不完善
目前最低標準是“情節(jié)嚴重”,但對于生活中“不嚴重”的行為仍然缺乏相應的救濟方式。先行的法律從量上界定了侵犯情節(jié)的嚴重程度,然而這一概念的界定是不準確的。不同的信息,它的重要性不能一概而論,單以數(shù)量作為衡量情節(jié)的標準,其實沒有對公民的核心信息與次要信息予以分類判斷,這種規(guī)定方式在司法實踐中,也很難明確查明具體的、精確的數(shù)目。從而難以達到真正的保護效果。
4.救濟方式與量刑不合理
目前,對于侵犯公民信息的救濟方式為檢察院提起公訴,犯罪情節(jié)至少需要達到嚴重,但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認為“情節(jié)嚴重”,但檢察機關認為未達標準,無疑為受害人維權增加了難度?!扒楣?jié)嚴重”是一個刑法上的概念判斷,它有時會與受害者主管判斷相悖,但刑法在這方面尚無法律規(guī)定來填補該處空白,這也在實踐中造成了一定的損失與傷害,類似的空白的地帶與救濟方式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四、公民個人信息相關刑法保護問題相關策略研究
1.明確公民個人信息概念界定
法律有天然的滯后性劣勢,尤其是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持續(xù)會有不斷涌現(xiàn)的新興事物。同樣,公民個人信息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如何完善刑法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對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需要加強對于刑法概念的解釋,立足于公民個人信息的實質,使具有其本質特征的信息納入刑法的保護范圍之中。這樣的保護才是人們切實需要的。
2.規(guī)范個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
而今來看,對于公民的個人信息法益侵犯,更多的是出現(xiàn)在采集和使用階段。究其原因,在于收集信息的來源與渠道不斷增加,而相應配套的監(jiān)管與監(jiān)督機制卻沒有跟上。以及有的信息原本不重要,卻在社會發(fā)展中地位逐漸被抬高,但是相關的保護措施和硬件設施沒有跟上,導致了公民的信息的泄露。此外,已經被刑法納入監(jiān)管對象的部門,依然存在著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情況,這也體現(xiàn)了法律落地難的問題。
3.完善主體界定與主管入罪標準。
越來越多的主體能夠參與到公民個人信息的使用中,那么隨之相關配套的解釋也需要與時俱進,努力克服法律條文本身的局限性與滯后性。將有可能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主題都需要充分考慮到,才能實現(xiàn)廣而全的保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中,犯罪主體的主管入罪標準也需要明確界定和區(qū)分,將過失與故意,主管惡意小與主管惡意大明確區(qū)分,且入罪需要結合造成的后果綜合衡量。對待不同的行業(yè),也需要采取不用的適用標準具體規(guī)定。這樣才有利于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更具有針對性。
4.制定合理的刑罰體系
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刑法體系尚比較單一,對于罰金的計取標準也沒有具體明確的實施細節(jié),并且也被限制于在獲得經濟利益之后,在司法實踐之中很難有準確的把握。然而,在生活中可以看到,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越來越多地呈現(xiàn)出非經濟利益導向化趨勢,越來越多的案件中,行為人所實施的侵犯行為也不在于獲得經濟利益。為此,可以在實踐中,將罰金的計取標準予以可操作地量化轉換,結合侵權行為人的主管惡意,數(shù)目多少,后果的嚴重程度等多種情況加以判斷,為司法實踐提供較好的理論和實踐支撐。
5.完善相關救濟制度
可以看到,當救濟的主體限定于公訴部門時,公民的保護便力度大幅度縮減。筆者看來,在“情節(jié)嚴重”這個標準以下,依然具有值得刑法保護的必要。不過相比較于公訴的方式提供救濟,在此處可以引進虐待罪的相關救濟模式。例如,將情節(jié)比較輕微,在社會沒有重大危害的結果,納入自訴案件的范疇,一方面可以節(jié)約公訴機關司法資源,另一方面賦予公民一定的選擇權。使公民在個人信息被侵犯的程度尚不夠嚴重,卻也造成了一定損失的情況之下,能夠獲得有效的司法救濟。這樣的制度才是比較完整的。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個人信息的傳輸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同時也為侵犯個人合法權益以可乘之機。技術的發(fā)展也造成了監(jiān)管難、取證難的系列問題。在調查相關的侵權案件時,需要提高相關的配套硬件設施,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取證的渠道,使結果更加接近公平與合理。同樣,比較完善的硬件設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侵權行為。
結束語
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是一項社會發(fā)展問題,它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產生的。可以看到它逐漸被政府予以重視,逐漸被立法機關納入保護的范圍。但要克服法律本身的固有缺陷,盡可能實現(xiàn)保護的及時性與有效性,是一項需要不斷努力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慧.論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J].法制博覽,2019(33):135-136.
[2]楊洋,周學沛,滕昊昕,姜文惠.公民個人信息權憲法化的必要性和價值分析——以“大數(shù)據(jù)”時代為背景[J].法制與社會,2019(31):15-16.
[3]劉彥修,楊文春.預防刑法視閾下法益保護前置的反思——兼論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法益[J].宜賓學院學報,2019,19(10):92-100.
[4]李川.個人信息犯罪的規(guī)制困境與對策完善——從大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下濫用信息問題切入[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9(05):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