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如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物的概念出現擴張趨勢,傳統(tǒng)物必有體的標準難以周全解釋新的權利客體。當前正值我國民法典編纂的重要契機,通過對物的立法歷史進行梳理,對比各國立法中的物的內涵,認為廣義民法物有著可支配性、特定性和價值性三個內涵特征,限定范圍比傳統(tǒng)民法物的范圍大,采納廣義民法物的定義更具有包容性,能夠適應當前法律實踐的需求。
關鍵詞:廣義民法物 有體物 財產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061-02
作為權利客體,物是權利主體實現權利的具象化存在,人們通過對物為或者不為的行為來彰顯對物的權利??梢哉f物是理解物權和構建物權的基礎,這也是物的概念在物權法乃至民法中都非常重要的原因。廣義民法物的概念類似于財產,包括有體物和無體物。狹義民法物僅指有體物。面對民法中物的擴張趨勢,需要思考采取兩者中哪種定義的內涵更符合當下社會發(fā)展和法律實踐的需要。
一、狹義民法物面臨的困境
過去人們基于經驗和科學水平,對物的判斷只能依賴于人體感受提出物是有體物的判斷標準。隨著人們對自然界探索水平的提高,各領域出現了新型物的應用,例如在生產生活中利用風能、太陽能發(fā)電;在醫(yī)學領域通過人體器官移植等技術治療疾病。這些新型物有的突破物的有體性為人所用,有的打破了傳統(tǒng)民法中主體與客體的邊界,傳統(tǒng)有體物的內涵難以周全解釋擴張后的物,這為司法實踐和理論帶來困難。
對物下定義看似簡單,但卻影響整個物權法體系,明確的權利客體范圍有利于維護物權法甚至是民法的穩(wěn)定性,使物權法體系的構造更加規(guī)范化、體系化、細致化。廣義民法物作為有體物和無體物的上位概念,相較于傳統(tǒng)的“物必有體”說更具有包容性,具有整合傳統(tǒng)的財產權體系和無體物的基礎。
二、民法物的歷史沿革
最早的羅馬法中的物的范圍非常廣,物是指除自然人外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東西,不管是對人有用的,無用的,甚至有害的,均屬于廣義的物,在羅馬法中,物是一個相對于人的概念,物作為上位概念,下設有體物和無體物的概念。此時立法者已經關注到了物的經濟價值屬性,并且意識到作為權利客體的物要具有為人支配的屬性。準確來講,羅馬法中的物是人能夠支配、使用,并能構成人們財產組成部分的事物[1],可以用貨幣衡量其價值[2]。但奴隸時代背景下的羅馬法中物與人的界限不如后來那樣清晰,奴隸的法律地位與土地等財物等同,奴隸主可依照“馭獸”的規(guī)則處分其所有的奴隸。雖然羅馬法基于時代的局限而出現人、物不分的情形,但仍要肯定羅馬法將物抽象形成人的相對概念的做法。
傳統(tǒng)德國民法理論從支配的角度出發(fā)采取“物必有體”說,認為對客觀存在的有體物可以作出事實上的支配行為,如將自己所有的石頭雕刻成一件工藝品就可稱為人對自己所有的物作出支配行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單純從物理屬性的角度來歸納物顯然無法滿足時代的要求?,F代德國法學界從權利客體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有體物的范圍可以擴大,例如知識產權。德國法學界對客體概念的引入,使得物的有體性的實際意義有所降低,《德國民事訴訟法》將有體物、無體物和權利納入了物的范圍之中[3]。法國在《法國民法典》中財產的概念對應羅馬法中物的概念,將重點放在了物的財產屬性上,法國法中的物囊括了有體物和無體物。《法國民法典》中規(guī)定財產為動產或者不動產。《法國民法典》除了確認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有體物動產為法國民法中的動產外,還將可追索款項、股權和利息等其他權利,也就是無體物也確認為動產。日本民法則是繼承了“物必有體說”,甚至有日本學者仍然堅持嚴格的“物必有體”觀點,認為可以承認電等無體物的支配權,但是不能承認對這類物有物權。
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中規(guī)定,物指動產和不動產,在即將出臺的《物權編》中對物的規(guī)定也依舊采取了這個觀點。我國《物權法》中的物與財產的概念基本相同,采取了廣義的物的定義。具體到動產與不動產的范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規(guī)定,不動產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附著物,動產則取其反義規(guī)定為不動產以外的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把電力、熱力、氣體等自然力也納入到了動產的范圍之中,可見在我國法律中實際上是采用了廣義民法物的定義。
三、廣義民法物的內涵
廣義民法物的內涵包括可支配性、特定性和價值性[4]。物的可支配性是指,主體可以對其所有的物直接施行處分行為,這也是物權中的物與債權中的物的最大的區(qū)別。物的特定性是指,主體所擁有的物總是特定化的,主體只能支配特定的物。物的價值性是指法律上的物具備有價值利益,這里的價值利益不僅指客經濟價值,也包括人格利益。
1.廣義民法物具有可支配性
傳統(tǒng)大陸法系物必有體的說法十分盛行。物的有體性指物有客觀存在的外在物理特征,能夠為人所控制,人可以對自己所享有權利的物施行處分行為。基于過去的科技水平,人們只能控制有外在物理特征的物。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進步,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有體物之外,人們還可以通過科技手段利用沒有實體的無體物,包括自然界中的無體物和法律擬制的無體物。財產的支配是民事主體合法或者非法地直接控制一定財產的事實[5]。
2.廣義民法物具有特定性
物作為權利的客體受到權利主體的支配產生了可支配性的特征,基于可支配性的特征要求物具有特定性。人作為權利主體,改造自然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一個人只能夠對特定對的物采取作為或者不作為的行為。物的特定性能明晰物權歸屬情況,同時滿足物權公示性需求[6]。物權的排他性需要對物權進行公示,從而使義務主體不因過失而侵犯物權人的權利。公示通常通過登記來形成權利外觀,這要求權利客體必須是特定的物。當然對于特定性的理解不能直接將特定性直接等同于單一性,對特定性的理解要符合社會觀念和經濟觀念,能夠明確知道是哪一個或哪一些物即可。如在浮動抵押的場合中債權人實現浮動抵押權時,可根據浮動抵押合同的約定,對債務人現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動產優(yōu)先受償。此時的抵押物就是債務人與債權人所約定的動產,雖然這些動產并非單一特定的物,但它們具有經濟上的一體性的特點,因此也能認為這些動產具有特定性的特點。
3.廣義民法物具有價值性
物的價值性是指作為物具備一定的功能,能夠被權利主體使用、交換。這里的價值性包括了對物的經濟價值和人格利益價值的評價。物的經濟價值就是指物可以通過一般等價物評價。物的財產價值表現為能為主體所支配,主體通過對物的處分行為或取得物的使用價值或取得物的交換價值。比如人可以將自己所有的牲畜出賣給他人獲得金錢,也可以宰殺自己所有的牲畜食用,等等。物的經濟價值建立在物的可支配性上,通過主體的支配行為來體現其價值,否則其價值就難以兌現。除了物的經濟價值之外,還應當注意到有的物還具備一定的人格利益。
人是社會性動物,在人類的活動中,人需要遵守一定的社會規(guī)則,這其中包括法律和倫理道德。兩者是相互補充的關系,法律以倫理價值為基礎,在符合倫理道德評價的情況下,法律才能夠獲得多數人的認可[7]。因此,當評價物的時候要考慮倫理因素,例如遺體、從人體分離的器官、假肢等,評價這類客體時要綜合物的經濟價值和人格利益。遺體雖不再有人的生命體征,但仍有人的肖像、名譽等人格利益,無法完全獨立成為人以外的客體,將遺體評價為物顯然不符合常人的價值判斷。而從人體分離的器官已經同人體分離,不再是人體機能運轉的組織結構,因此可以將之評價為物。假肢和心臟起搏器則需要區(qū)分不同情況,若其已經通過手術等活動同人體相連接并且成為人體機能運轉的部分,則應當將之視為人的一部分,反之則應視其為物。
至于動物的性質,動物有生命和一定智力水平,將動物視為其他一般的物的做法顯然不符合多數人的價值判斷。不同種類的動物產生不同價值,如家畜、養(yǎng)殖動物有交換價值,寵物能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實驗動物能滿足科研需要。隨著生態(tài)保護意識的增強和非人生命的特殊生命倫理價值逐漸受到重視,學界提出動物人格論的觀點[8]。這一觀點混淆了法定權利和道德權利,二者并不完全重合。法律對權利的保護遠小于道德的邊界,若是將道德的一切責任都轉化為法律的責任就相當于毀滅道德[9]。若是賦予動物主體資格,勢必造成法律體系中主體的混亂,況且動物不具有法律所認可的獨立的意思表示[10],只得接受人類的管理、支配,這種被動性使它們只能成為權利客體。筆者認為動物可定性為特殊物,對動物管理適用有關物的規(guī)定,但是權利主體對動物行使權利的時候要尊重動物的生命、生活習性和健康,不得以殘忍的手段虐待動物。
四、結語
傳統(tǒng)的有體物的定義難以周全解釋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型物,適當擴寬民法物的解釋有一定的必要性。廣義民法物具有可支配性、特定性和價值性三種內涵,限定范圍比傳統(tǒng)民法物的范圍大,更具包容性。
參考文獻:
[1]周枏.羅馬法原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298.
[2]巴里·尼古拉斯.羅馬法概論[M].黃風,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07.
[3]梅夏英.財產權構造的基礎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95.
[4]盧志剛.廣義民法物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5]孟勤國.物的定義與《物權編》[J].法學評論,2019,37(3):1-9.
[6]常鵬翱.民法中的物[J].法學研究,2008(2):27-39.
[7]馬長山.法治社會中法與道德關系及其實踐把握[J].法學研究,1999(1):2-16.
[8]楊立新,王竹.論物權法規(guī)定的物權客體中統(tǒng)一物的概念[J].法學家,2008(5):71-77.
[9]馬多佛.現代的國家[M]//肖金泉.世界法律思想寶庫.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10]常紀文.動物有權利還是僅有福利?“主、客二分法”與“主、客一體化法”的爭論與溝通[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8(6):61-73.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