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潔
心理學(xué)家說,人格健全的人,童年都是被愛澆灌長大的,而童年的不幸,其實很多是由父母的言語暴力導(dǎo)致的。
什么是語言暴力呢?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范疇??赡芎芏嗳擞X得,這樣的語言暴力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其實,只要是會對別人造成心理上侵犯和損害的語言,都屬于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的范圍很廣,有一些仿佛是玩笑話,常常被人忽略。
有的家長或者鄰居常常會跟1歲~2歲的小朋友開玩笑說:“你媽媽不要你了,快跟我回家吧?!边@時候小孩子很可能會嚇得哇哇大哭,大人們卻不以為然,覺得這種逗樂方式很正常。
當(dāng)孩子哭鬧的時候,有的爺爺奶奶嚇唬孩子:“別哭了啊,再哭就把你賣給那個收廢品的?!边@時候孩子可能會被嚇住不哭了,但從此在心里埋下了深深的恐懼,“我哭是不對的,我再哭就會被賣掉,我不能哭……”
再比如,有的父母可能會在無意之間對做錯了一道簡單數(shù)學(xué)題的孩子這樣說,“你真笨,豬腦子一樣”;也有的父母可能說得更狠一點,“連這么簡單的一道題都不會做,你腦子被驢踢了”;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竟對孩子說,“你這樣做真是太不要臉了,你還有臉活著嗎?我都替你害臊”。
諸如此類的語言還有很多,“你看看你,就不能像隔壁老王家的閨女那樣嗎?啥都不會……”“我怎么養(yǎng)了你這么沒出息的孩子”“你看看你,也不給你媽爭口氣,這次考試又沒考過那個班長,同樣是爹媽養(yǎng)的孩子,這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呀?”
這些言語都是語言暴力。
一般來講,常常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會有情感表達障礙,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將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壓抑自己的情緒。同時,語言暴力會讓孩子內(nèi)化父母對自己的貶低,形成低自尊的人格,容易自我貶低和自我懷疑,長大之后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都傾向于消極,甚至形成心理障礙和精神方面的疾病。
再者,長期在語言暴力環(huán)境中長大的的孩子,會在潛意識中習(xí)得這種表達習(xí)慣,成為語言暴力的繼承者,繼續(xù)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成為不良代際傳承的一個代碼傳遞下去。
要拒絕語言暴力,家長就該這樣做——
當(dāng)家長生氣時,開始對孩子發(fā)火時,學(xué)會摁幾分鐘“暫停鍵”,暫時跟孩子隔離一下,給雙方一個空間去平復(fù)各自的情緒。待到情緒平復(fù)后,家長要蹲下來,放低身段,試著去抱抱孩子,拍拍他的后背,告訴他:“對不起,孩子,爸爸剛才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下一次,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h3> 2.引導(dǎo)孩子表達情緒。
任何情緒都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fù)能量,孩子也會有一些不良情緒。但很多孩子不會把這些情緒表達出來,會以“不說話”來對抗父母。這時候,家長要用“疏-泄”的方式引導(dǎo)孩子表達情緒,而不是“壓制”“堵住”孩子表達情緒。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多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孩子,肯定他的付出和堅持。從小在父母的鼓勵和肯定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會內(nèi)化這些鼓勵和肯定,以后會不停的自我激勵,完成自己心中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