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茂 劉干琴 史浩 姚美娟 陸其龍 顧濤
丙泊酚是無痛腸鏡麻醉中的重要藥物,丙泊酚的輸注速度和使用藥量直接影響著患者呼吸和循環(huán)的抑制程度,影響患者的定向力和認知力[1],在高齡老年人中尤其為甚。靶控輸注丙泊酚可以控制給藥速度,血藥濃度相對易控,避免過高的血峰藥濃度,但不能確切了解麻醉深度,使所需麻醉深度和手術刺激強度不能相對應。有研究表示[2],腦電雙頻指數(shù)可根據(jù)手術刺激為患者調節(jié)麻醉藥血漿濃度,提高麻醉深度的穩(wěn)定性和合理性。本研究探討腦電雙頻指數(shù)(Bispectral Index,BIS)指導靶控輸注丙泊酚在高齡老年人無痛腸鏡中的最佳數(shù)值范圍。
1.1 一般資料
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選擇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要求進行無痛腸鏡檢查的71~80歲的ASAI~II級的老年人各100例,隨機分成A組和B組,排除神志異常者,無心肺疾病和全身情況差合并其它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以腦電雙頻指數(shù)(A組BIS 60~70,B組BIS 50~60)指導無痛腸鏡操作過程中靶控丙泊酚的血漿靶濃度。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取得體重,采用左側臥位,常規(guī)面罩吸氧,開放靜脈,監(jiān)測血壓,氧飽和度和心電圖。采用腦電雙頻監(jiān)測儀,各組設定BIS預計值和起點血漿靶濃度,A組為65,2μg /L ,B組為55,3 μg /L。進行靶控輸注丙泊酚,以每分鐘遞增0.05 μg /L直至達到目標預計BIS值后,開始插鏡,根據(jù)手術刺激調整丙泊酚的血漿靶濃度,A組BIS維持在60~70 ,B組BIS維持在50~60,直至腸鏡到達回盲部后停止丙泊酚輸入。麻醉過程中,患者血壓低于基礎血壓30%,給予麻黃堿10 mg,心率低于60次/分,給予阿托品0.5 mg,氧飽和度低于90%,給與面罩吸氧及加壓呼吸。腸鏡操作者為兩名熟練高年資內科醫(yī)生,操作手法一致。
1.3 檢測指標
分組記錄麻醉誘導時間,麻醉前中后血壓,心率,氧飽和度變化,檢查時間,清醒時間,丙泊酚用藥量,術中清醒,術中體動,術后定向力,術后認知功能,術后不良反應。其中檢查前和術后30分鐘利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examination,MMSE)對患者進行認知功能檢查(測試患者的計算,記憶,語言,基本運動功能等方面的情況,用問卷的方式進行),MMSE正常應當大于24,當MMSE顯著小于24,可認為患者有認知障礙。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
表2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比較(
注 兩組在術中生命體征相比,*P<0.05
表3 檢查時間,清醒時間,丙泊酚用藥量,術中清醒,術中體動,術前術后認知功能比較
1.4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 ,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 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分析。P<0 .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麻醉前中后期兩組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分析
麻醉前中后期各組患者的血壓心率和氧飽和度均有下降,與同組相比,A組僅有兩例氧飽和度低于90%,4例心率低于60次/分鐘,需處理,其余患者下降幅度小,無需處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有21例氧飽和度低于90%,27例心率低于60次/分鐘,下降幅度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檢查時間,清醒時間,丙泊酚用藥量,術中清醒,術中體動,術前術后認知功能分析
兩組檢查時間,術中清醒,術中體動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在清醒時間,丙泊酚用藥量均顯著小于B組,且A組術后認知力顯著高于B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隨著步入老齡社會,老年人的無痛診療要求越來越多,無痛腸鏡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丙泊酚是主要的麻醉藥物,但丙泊酚有呼吸和循環(huán)抑制的副作用,且和輸注藥的速度和藥量直接相關[3]。為安全起見,有麻醉醫(yī)生不建議70歲以上老年人開展無痛技術[4-6]。但隨著科技進步,各種監(jiān)測儀器的使用,高齡老年人的無痛技術不再是禁忌。高齡老年人實施無痛腸鏡,應盡可能維持呼吸循環(huán)穩(wěn)定,減少不良反應,合適的麻醉深度和用藥量是關鍵。高齡老人器官功能減退,對麻藥敏感,少量藥物就能產生較強的麻醉效果,因此麻醉中更不易掌握麻醉深度和麻醉用藥量,更易發(fā)生呼吸和循環(huán)抑制。如何控制輸藥速度和麻醉深度,減輕丙泊酚對老年人的不良反應,對麻醉醫(yī)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靶控輸注和腦電雙頻指數(shù)在麻醉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已有不少研究報導在無痛腸鏡中使用靶控輸注丙泊酚或單純使用BIS監(jiān)測,減少了不良反應,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可以減少20%~30%的用藥量[7-9]。但單純使用其中一種方法并不能有效的為精確用藥和控制麻醉深度提供了良好的指標,兩者結合使用互取長處,在血藥濃度和麻醉深度之間找到了平衡點,也就能使麻醉的副作用減到最輕。BIS數(shù)值在0~100之間,低于70,患者就失去意識。一般認為腦電雙頻指數(shù)淺度催眠BIS在60~70之間,常規(guī)麻醉BIS在40~60之間[10-11],已有學者研究認為高齡老年人無痛腸鏡麻醉深度在淺度催眠即可[12]。本研究設定高齡無痛腸鏡麻醉深度BIS為60~70和50~60兩個范圍,即淺度催眠和常規(guī)麻醉深度。由上數(shù)據(jù)可得出,高齡老年人在常規(guī)麻醉深度下進行無痛腸鏡已明顯偏深,血壓,氧飽和度心率波動明顯,并有一定比例的功能認知障礙,而在淺度催眠狀態(tài)下高齡無痛腸鏡患者血流動力較穩(wěn)定,呼吸未受明顯抑制,體動發(fā)生較少,清醒后認知功能無明顯影響,即滿足了麻醉要求,減少了丙泊酚的使用量,又使患者的安全得到了保證,擴大了老年人無痛腸鏡的年齡范圍。
綜上所述,腦電雙頻指數(shù)指導靶控輸注丙泊酚在高齡老年人無痛腸鏡檢查中能比較完美的把血藥濃度和麻醉深度結合在一起,減少了丙泊酚的藥量,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更加明確了高齡老年人無痛腸鏡的麻醉深度在淺度催眠BIS60~70最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