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楊見明
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腫瘤最常見的一種,根據其包膜外不完整及包膜外生長等特性造成易復發(fā),除多形性腺瘤外,血管瘤、腺淋巴瘤、腮腺惡性腫瘤均存在一定程度復發(fā)率?,F將我科2015~2018 年收治14 例腮腺復發(fā)性腫瘤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再次手術的治療經驗,為臨床提供參考。
收集2015~2018 年我科腮腺復發(fā)性腫瘤再次手術14 例患者,其中男性7 例,女性7 例,年齡27~66 歲,中位年齡47.4 歲,間隔6 月~30 年復發(fā),既往均因腮腺區(qū)域包塊于當地醫(yī)院行手術切除,術后病理不詳,具體術式考慮剜除或區(qū)域性切除為主。術后不同時間發(fā)現原術區(qū)再次出現逐漸增大的無痛性包塊,查體腮腺區(qū)域可觸及包塊,部分患者呈多結節(jié)狀,部分患者邊界不清,2 例患者頜下可觸及腫大淋巴結,活動度正常。結合病史B 超及腮腺CT 均考慮復發(fā)。12 例為第2 次手術,2 例為第3 次手術。
14 例患者均再次手術治療,行術前穿刺或術中冰凍,根據結果及腫瘤范圍,10 例患者行腮腺淺葉及腫瘤切除,4 例患者行全葉切除,其中2 例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根據病理類型術后3 例行放射治療;術中常規(guī)行面神經解剖,4 例患者從面神經總干解剖至分支,9 例患者從分支解剖至總干,1 例患者因多次手術,術區(qū)瘢痕明顯,無界限,術中使用面神經監(jiān)護儀,仍無法明確面神經位置,姑息性切除包塊。
術后病理方面:7 例患者為多形性腺瘤,其中1例部分組織表現為黏液表皮樣癌,3 例為血管瘤或血管炎性病變,1 例腺淋巴瘤,1 例良性囊腫,1 例木村病,1 例腺泡細胞癌(見表1)。并發(fā)癥方面:暫時性面癱7 例,3~6 個月恢復;持續(xù)性面癱2 例,隨訪1 年后H-B 分級仍有III 級;涎瘺2 例,再次加壓包扎并口服阿托品1 周后痊愈;Frey 綜合征1 例,持續(xù)半年后失訪。所有患者均行電話或復診隨訪6月~2 年,腫瘤未見復發(fā)(見表2)。
表1 不同病理類型及手術方式
表2 臨床特點及術后并發(fā)癥
腮腺腫瘤特別是多形性腺瘤,具有一定的侵襲性和復發(fā)性,它是腮腺區(qū)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具有包膜不完整和包膜外生長的特點,其易復發(fā)可能與手術中包膜破裂、部分細胞脫落種植、瘤體殘余有關[1]。目前文獻報道中,復發(fā)性腮腺腫瘤切除,一般以多形性腺瘤及部分多形性腺瘤惡變?yōu)檠芯繉ο?,其術后復發(fā)率,文獻報道不一,從10.5%~63.0%[2],同時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綜合研究表明,多形性腺瘤從生物學基礎上可能具有染色體變異缺陷,瘤體中含部分上皮樣成分和大量黏液軟骨樣成分,使得其增值活性增加,并且多發(fā)性結節(jié)復發(fā)率高于單發(fā)性結節(jié)。江曉勇等[3]提出不同類型腮腺腫瘤其遠期復發(fā)與多方面危險因素有關。本組病例中,最長復發(fā)時間為30 年,受手術條件及對疾病本身認識的限制,復發(fā)率也會增高。14 例患者既往均為外院手術,前一次病理結果不能明確提供。再次手術后其中7例術后病理均為多形性腺瘤,但是腮腺其他腫瘤,包括良性囊腫、血管瘤,淋巴肉芽性病變均存在復發(fā)幾率,特別是血管瘤,由于無明顯邊界,且血管壁較薄,多穿插于深淺葉腺體,如手術切除不徹底,更易復發(fā)。術前B 超考慮血管源性可能較大,行血管造影檢查,明確供血分支,術中結扎血管,徹底切除腺體及增生血管。
目前腮腺腫瘤的局部剜除術多已被臨床摒棄。近年來臨床醫(yī)生越來越注重腮腺功能及外觀的考慮,采用區(qū)域性切除方式,認為對于腫瘤直徑不大的良性病變,腮腺區(qū)域性切除與淺葉切除復發(fā)率大致相仿,但可以減少面神經損傷和味覺出汗綜合征的發(fā)生幾率[4]。但針對腮腺復發(fā)性腫瘤,目前主流觀點仍多采用淺葉切除術,在盡可能保留神經功能的基礎上,盡量切除徹底,并根據腫物侵犯程度及冰凍結果決定是否擴大切除或全腮腺切除。鄧剛、劉洪等[5,6]在回顧性分析中也提出腫瘤發(fā)生部位及手術方式與患者術后復發(fā)密切相關,擴大切除對于防止再次復發(fā),有著較大的臨床意義。
本組病例根據患者提供病史及術區(qū)切口大小,考慮既往多數行局部剜除術或區(qū)域性切除,再次手術除2 例惡性病變行全腮腺切除外,1 例腮腺血管瘤術中大量靜脈面位于深淺葉中,無界限,考慮上頜動脈來源供血,結扎后切除全葉腺體,另1 例多形性腺瘤復發(fā)患者,病灶位于殘留淺葉及深葉中,多灶性,同時也行全腮腺切除。其余病變均行淺葉切除術式。
無論既往何種手術方式,面神經損傷是腮腺腫瘤最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術區(qū)局部瘢痕形成,與面神經粘連,造成一定程度的解剖困難,損傷幾率增加。樊韻平等[7]報道在治療復發(fā)性腮腺腫瘤手術中,面神經損傷者占15%~30%。本組病例中根據瘢痕粘連程度及術者手術習慣,4 例從總干解剖至分支,9例從分支解剖至總干,1 例腺泡細胞癌中年女性患者,既往多次手術同時有放療病史,復發(fā)包塊約1.5cm×1.5cm,術區(qū)組織界限不清,周圍未及腫大淋巴結,即使術中使用面神經監(jiān)護儀,仍難以明確神經分支位置,術前已充分溝通,要求保留面神經,可視范圍內切除腫瘤及殘留腺體,術后輔以放療,隨訪1 年未見術區(qū)腫大包塊,無面癱癥狀。單小峰等[8]曾報道術中面神經肌電監(jiān)護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面神經損傷,解剖面神經及分支,設定刺激閾值,術中獲得良好的肌電圖波形。特別針對復發(fā)性腫瘤術區(qū)瘢痕粘連,在監(jiān)護儀指導下,能更好的保護神經,隨著手術條件的改善,監(jiān)護儀的使用將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臨床。當然術者的手術經驗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再次手術發(fā)生面神經損傷與腫瘤性質、范圍、瘢痕組織是否鄰近神經均有較大的關系。本組14例患者,術后9 例出現不同程度的面癱癥狀,比例較高,其中Ⅱ級5 例,Ⅲ級3 例,Ⅳ級1 例;暫時性面癱7 例,輔以針灸理療,并口服小劑量激素、甲鈷胺、維生素B1、B12治療,通過電話隨訪及復診,5 例3 月內恢復,2 例6 月左右恢復;持續(xù)性面癱2 例,術后1 年H-B 分級仍有Ⅲ級。本組3 例腮腺血管病變者,因界限不清,術后均出現面癱癥狀,術中神經未明顯損傷,均恢復正常,考慮受牽拉、機械刺激、神經水腫等原因可能性較大。
14 例患者術后2 例淺葉切除者出現涎漏癥狀,經加壓包扎1 周癥狀消失,考慮術中部分腺體組織殘留。有學者指出對于淺葉腫瘤不結扎導管,可減輕涎漏并發(fā)癥[9],本組病例中,所有患者均結扎腮腺導管,無對照組,故不能證實。1 例患者出現Frey 綜合征,考慮損傷耳顳神經,副交感神經與交感神經錯位連接,半年后患者失訪,未予追蹤。
對于復發(fā)性腫瘤是否行放射治療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放射治療可以降低腺瘤的復發(fā)率,也有學者認為放射治療會促使細胞惡變。本組病例中良性病變均未做進一步治療,惡性病變及木村病輔助放療治療。
綜上,根據腫瘤部位、冰凍結果,良性病變且位于淺葉者建議行公認經典術式淺葉切除術;位于深葉者建議腮腺全切術;惡性病變建議擴大切除并行淋巴結清掃術,術后輔助放射治療;病變侵犯面神經,術中可切除神經,并行神經移植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術中可結合面神經監(jiān)護儀使用,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