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超超
相比于傳統(tǒng)教育,新課改背景下的素質(zhì)教育更加強調(diào)以人為本,認為學生是知識的主人,是主動地進行學習和自主發(fā)展的人,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器。因此,素質(zhì)教育不僅關(guān)注學生當前掌握的能力,鼓勵其張揚個性特長,同時更加重視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然而,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也應該尊重學生“不會”的權(quán)利,把學習和發(fā)展的主動權(quán)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經(jīng)歷和嘗試,讓學生真正擁有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的權(quán)利。
一、告別“好”教師
記得剛開始教道德與法治學科時,班上總會出現(xiàn)一些“求救聲”,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這種呼聲更是層出不窮。
“老師,這個我粘不好?!?/p>
“老師,這個怎么弄???”
“老師,您能幫我弄下嗎?”
“我不會折,老師,求您幫我下吧!”
“老師,我不會畫?!?/p>
“老師,這個怎么寫?”
……
對于這些呼聲,教師們大都抵擋不住,會再次講解、說明,不辭辛苦地一個一個“幫助”他們。這種“有求必應”讓教師贏得了學生們的多次“稱贊”。然而,筆者漸漸地發(fā)現(xiàn),學生們一旦遇到自己很難完成,或者看似很難的事情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向教師“求救”,而不是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這種情況在實踐操作性較強的學科中更加明顯。而真正讓筆者改變當一個“好”教師想法的,是學期初的一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
這節(jié)課的任務是動手制作螞蟻窩,并對螞蟻進行觀察。在講解完制作步驟后,筆者發(fā)現(xiàn)一個男生一直坐在那里一動不動,于是便問其原因。這個小男生說了句很簡單但語氣很堅定的話“我不會”。和以往一樣,筆者耐心地向他重復了具體操作步驟:“你先把這個撕下來,然后粘到泡沫板上就可以了?!闭l知這個小男生卻哭了起來:“我不敢撕?!惫P者又問:“你為什么不敢撕?”小男生說:“我怕撕壞了,我不敢撕?!闭f完,小男生哭得更大聲。這時,筆者心中不免產(chǎn)生了疑惑:就是簡單地把貼畫撕下來,怎么會撕壞呢?筆者正欲繼續(xù)勸說時,就聽到坐在旁邊的一位男生對他說:“別怕,自己多試試就好了。越不會,就越要自己試。”順著這個男生的勸說,其他學生也開始勸說起來。
“別哭了,慢慢撕下來就行了。”
“撕壞了沒關(guān)系的,再粘一下就行了。”
“相信自己,多試幾次就好了”
“別哭了,我們不會才要學的?!?/p>
……
二、要成功,更要學會失敗
當筆者聽到學生們的勸說后,原本有點氣惱的心情慢慢平復了。筆者開始思考:他為什么不敢自己動手做?是不是在家里也這樣,害怕弄不好就放棄去做?這是不是也和教師、家長“幫”的太多有關(guān)?仔細想想,一方面是因為學生還不會,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學生不敢去做。不會做而去做可能導致失敗,不敢做也是害怕失敗。這種不會或者不敢,都是學生害怕失敗而請求教師幫助的原因。此外,這個學生不敢去做或許和教師幫得太多有關(guān)。在課堂上,學生們一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向教師“求救”。這時,教師如果幫得太多,過多地“介入”學生的自主成長,就會相應地減少學生自己去經(jīng)歷的過程。同時,如果學生一遇到困難,教師們便打著“以生為本”“關(guān)注每個學生”的大旗去實施“援助”、去介入,那么學生就會更愿意選擇在其幫助下快速、省力地完成任務,從而輕松地獲得成功。然而,一旦少了外在的“幫助”,學生就會有“我做不好”“我不會做”的心理暗示,最后演變?yōu)椴桓覈L試、不想做。
除了教師因素外,學生害怕失敗也和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家庭教育等存在密切相關(guān)。在家里,家長恨不得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完成,幫孩子太多。同時,家長也會列舉很多成功事例來引導孩子:“你看,某某考試又得了第一”“某某鋼琴過了某級”……孩子從家庭接受更多的是成功教育,這樣的教育在使他們建立強烈的成功意愿的同時,也使他們產(chǎn)生了恐懼感,使他們害怕面對失敗,害怕面對失敗時家長的指責,進而導致他們不敢自己嘗試,而是選擇向他人尋求幫助,以期在幫助下獲得成功。
學生需要經(jīng)歷事物的時間總量是一定的,在這一時間量中,如果教師、家長過多地“介入”學生的經(jīng)歷,就會減少學生親自嘗試經(jīng)歷的時間。這種“我做不好”“我不會做”的過程其實是學生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學生只有經(jīng)歷了這一過程,才能汲取經(jīng)驗、獲得方法,進而一步一步成長,一步一步走向“我會做”“我能做”。因此,教師、家長要尊重學生“犯錯”的權(quán)利,給學生留出試誤的空間,靜待學生成長。
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學會放手,鼓勵學生自己克服困難,自己經(jīng)歷“我做不好”“我不會做”的失敗體驗。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些失敗的體驗正是學生成長之路所必須要經(jīng)歷的。因此,要真正做一位學生喜愛的好教師,就應該學會放手,少一些“有求必應”,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的機會,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勇于接受失敗。雖然教師、家長都希望學生能夠優(yōu)秀、出色,但是學生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教師或家長為他們“做好”的東西,而是教給他們“做好”的方法,以及在“做好”的過程中面對失敗但仍相信自己能夠成功的勇氣。
因此,新課改背景下,教育者應更加全面地關(guān)注學生個體,在關(guān)注他們“會”什么并張揚他們的個性特長的同時,也應該尊重他們“不會”的權(quán)利,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自己體驗的機會、鍛煉的條件、前行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經(jīng)歷“不會”、嘗試“失敗”,這應該是另一種教育真諦吧!
所以,做一名“有求不一定應”的教師,會“放手”的教師吧!給學生自己嘗試的自由,讓他們在嘗試中“磕磕絆絆”地成長,在失敗中探究,相信他們一定會逐漸掌握新知,獲得成功。
“孩子們,當你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請慢慢來!”
“孩子們,成長的道路很長,也請你們慢慢來!”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