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昌 雷靂
截至2019年6月,我國上網(wǎng)的青少年約有1.44億,占總網(wǎng)民的17%?!叭耸忠粰C”在青少年中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手機逐漸取代電腦成為青少年上網(wǎng)的首選媒介。然而,手機使用不當會使青少年產(chǎn)生手機依賴或手機成癮。手機成癮的青少年常常表現(xiàn)出不良的心理應激、睡眠障礙、較差的學業(yè)表現(xiàn)等癥狀,影響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探討青少年手機成癮的機制對預防手機成癮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近日,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孔繁昌副教授團隊和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雷靂教授合作,采用大樣本問卷調查法,以1141名青少年為被試,構建了社交焦慮與手機成癮的影響關系模型。該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社交焦慮水平越高,其手機依賴水平也越高。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社交焦慮的青少年對人際關系更加敏感,可能在面對面的交流中表現(xiàn)出更多的退縮反應。而基于手機的網(wǎng)絡社交有一定的匿名性,有助于其進行自我表露;同時,以文本信息為主的交流方式以及失同步性更加方便其修飾自我形象,從而減少對外在評價的恐懼,獲得對人際溝通更高的控制感,最終使得手機成為面對面人際交往的替代品。
二是社交焦慮水平較高的青少年更容易對消極事件或者消極情緒進行自我反芻。即反復關注與自身相關的信息,思考當下的情緒狀態(tài)及其可能的形成原因和后果,并往往通過手機的過度使用來緩解焦慮,從而產(chǎn)生手機依賴。社交焦慮的青少年往往具有負性偏向,在社交中會將注意力資源集中在外部線索(如負面評價)和對假想觀眾的預測上,并運用這些線索來進行自我表征,從而產(chǎn)生反芻思維。因此,他們可能通過使用手機反復查看與自己相關的信息來尋求支撐以減少焦慮。
三是自我概念清晰性會影響青少年的社交焦慮與手機成癮之間的關系。當社交焦慮的青少年具有較高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時,將會出現(xiàn)較少的自我反芻,從而減少手機成癮。有研究者指出,網(wǎng)絡社交對個體產(chǎn)生的影響受自身特征的調節(jié)。作為自我的重要內容,自我概念清晰性用于描述個體對自我概念界定的清晰程度、一致程度和穩(wěn)定程度。青少年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較高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有助于其形成準確的自我認識和中肯且穩(wěn)定的自我評價,從而降低對消極自我表征的焦慮。另外,高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青少年擁有較好的心理調適能力,能管理好自身情緒,靈活地應對負性外部信息,從而減少反芻思維的形成。
總之,本研究結果表明,在防治青少年手機成癮時,可以通過直接降低青少年的社交焦慮以及反芻思維的干預(如正念訓練)來減少青少年的手機依賴。同時,也可以通過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清晰性來減少手機依賴。
資料來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0740919306784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