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劉德云
嗜鉻細胞瘤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心悸、氣短、胸部壓抑[1]。手術切除是治療嗜鉻細胞瘤的主要手段,充分的術前準備,可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2]。隨著嗜鉻細胞腫瘤體積增大,手術治療難度也隨之增加,如惡變、術中出血、器官損傷等[3]。腹腔鏡切除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不易損傷內臟器官,是治療嗜鉻細胞瘤首選手術方式[4]。我們對腹腔鏡手術治療巨大嗜鉻細胞瘤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2012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巨大嗜鉻細胞瘤病人70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5例。術后病理檢查均證實均為嗜鉻細胞瘤,腫瘤直徑≥5 cm;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5.23±4.23)歲;病程6~35個月,平均病程(20.23±4.87)個月;左側15例,右側20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齡41~67歲,平均年齡(54.78±4.38)歲;病程5~37個月,平均病程(20.59±5.02)個月;左側16例,右側19例;納入標準[5]:(1)臨床診斷為嗜鉻細胞瘤并需要手術治療;(2)意識清晰,可正常交流;(3)均知曉自愿參與;(4)無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凝血功能嚴重障礙;合并有惡性腫瘤;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手術方法:對照組:全身麻醉,側臥位,墊高腰部后將腰部充分暴露,經11肋間依次進入手術視野,剪開腎周筋膜后游離腎上腺,分離和斷扎腎上腺動脈,切除腫瘤,無出血后縫合切口。觀察組:側臥位,腰部充分暴露,常規(guī)消毒,于腋中線髂脊上1cm做長度為1cm的切口,分離至腹膜后腔。將水囊置入腹膜后腔,取出水囊,于腋中線12肋緣下穿刺,置入10 mm、5 mm套管針,置入腹腔鏡,切開腎周筋膜,首先分離腎上腺與腎上極之間的結締組織,其次分離腎上腺與腹膜之間的間隙,將腎上腺區(qū)域充分暴露,尋找并分離腫瘤,切除的腫瘤送病理檢查。在腹腔鏡下徹底止血,縫合切口。
2.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病人治療效果,記錄兩組病人術中出血量、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拔管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疼痛評分等情況,比較手術前后血漿皮質醇、術前以及術后半年病人生活質量評分變化[6],記錄治療期間心動過速、低血壓、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3.療效評定標準[7]:顯效:頭痛、心悸、氣短、胸部壓抑等臨床癥狀完全緩解;有效:頭痛、心悸、氣短、胸部壓抑等癥狀基本緩解;無效:與治療前比較臨床癥狀無改善。生活質量評分[8]:采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量表評價生活質量,具體包括物質生活、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等3個條目。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兩組病人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病人治療效果比較(例,%)
2.兩組病人手術情況比較見表2。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拔管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3.兩組病人手術前后血漿皮質醇比較:術前,兩組病人血漿皮質醇表達水平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病人血漿皮質醇表達水平均有下降,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前、術后血漿皮質醇表達水平無差異(P>0.05)。
表2 兩組病人手術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病人手術前后血漿皮質醇比較(n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4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比較(分,
4.兩組病人生活質量比較見表4。結果表明,術前兩組病人物質生活、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病人物質生活、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有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兩組病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見表5。結果表明,治療期間,兩組病人均有出現(xiàn)心動過速、低血壓、感染等并發(fā)癥,觀察組總發(fā)生率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兩組病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嗜鉻細胞瘤主要由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合成、分泌過量兒茶酚胺所致,對心、腦血管系統(tǒng)影響嚴重,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較高,威脅病人生命安全[9]。腎上腺屬機體重要的內分泌腺體,對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發(fā)揮重要作用,若腎上腺發(fā)生病變,將影響整個內分泌系統(tǒng),破壞機體內環(huán)境平衡[10]。
Gagner等[11]最先采用腹腔鏡治療腎腺上腫瘤,腹腔鏡技術成為治療嗜鉻細胞瘤的主要方法。許健斌等[12]認為,相比開放手術治療嗜鉻細胞瘤,腹腔鏡切除手術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但臨床治療中,對于嗜鉻細胞瘤的切除仍舊存在顧慮,主要是因為嗜鉻細胞瘤血運豐富,而腹腔鏡手術操作難度比較大,可能會刺激嗜鉻細胞瘤引起血運劇烈波動[13]。有研究證實,腹腔鏡技術能夠成功切除直徑>6 cm的嗜鉻細胞瘤,且術中對血壓的波動幅度與開放手術相比,無明顯差異[14]。本研究結果顯示,開放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均能夠有效緩解臨床癥狀,療效相當,但腹腔鏡手術中出血量少,疼痛小,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快,住院時間縮短。其原因在于腹腔鏡手術對機體組織產生的損傷小,解剖清晰,減少了對腫瘤的直接擠壓,并且腹腔鏡手術不進入腹腔,可避免對病人胃腸道刺激,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
在腹腔鏡手術應用到治療嗜鉻細胞瘤之前,開放性手術是治療嗜鉻細胞瘤的唯一方式,雖可有效清除病灶組織,但病灶暴露不清晰和手術操作難度大[15]。腹腔鏡手術過程中能夠充分暴露手術視野,準確分辨病灶,同時能夠降低手術操作難度,降低對周圍臨床組織器官的損傷,促進快速康復,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6]。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治療后,兩組病人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提高,但腹腔鏡手術治療病人生活質量評分高于開放手術治療,提示腹腔鏡手術對機體組織產生損傷小。此外,治療期間,兩組病人均有心動過速、低血壓、感染等并發(fā)癥,但腹腔鏡手術治療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開放手術。有研究表明,手術操作對病人腎上腺產生的刺激較大,導致機體應激反應大,術中皮質醇過量分泌,而術后皮質醇則又快速降低,健側代償作用緩慢,對機體組織產生的影響大,影響手術治療效果[17]。本研究結果表明,術后,病人皮質醇均有降低,但腹腔鏡手術治療病人皮質醇表達水平高于開放手術,且腹腔鏡治療病人術前、術后皮質醇水平表達無明顯差異,表明腹腔鏡手術對皮質醇表達水平影響小。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對機體組織產生的損傷小,出血少,可減輕病人疼痛感受,促進病人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對血漿皮質醇水平影響小,可縮短病人住院時間,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