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張燕 王晶晶
傳統(tǒng)禁食禁飲方案(禁食8~12小時,禁飲4~6小時),因時間較長,會影響人體的代謝,導致饑餓、口渴、虛脫等主觀不適,以及低血糖、胰島素抵抗、高代謝低合成等生化改變。傳統(tǒng)方案雖然保證了麻醉的安全性,但缺乏對病人的人文關懷,不利于術后恢復。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提出的新禁食方案(禁食6小時,禁飲2小時)明顯縮短了禁食禁飲的時間,但是臨床對此仍然有疑意[1]。我們對多種外科手術中有關新方案和傳統(tǒng)方案的RCT進行Meta分析,以期為圍手術期臨床工作提供循證醫(yī)學證據。
依據Cochrane 協(xié)作組檢索手冊,檢索自1998年1月~2018年8月關于傳統(tǒng)禁食方案與新禁食方案比較的RCT。選用PubMed、Embase、The CochraneLibrary、CNKI及萬方數據庫。中文檢索詞“擇期手術,禁食禁飲,術前,隨機對照試驗”,英文檢索詞為“selective surgery,fasting and water deprivation,preoperative,RCT”。此外,對納入文獻及相關綜述進行二次檢索,以免遺漏相關文獻。
文獻納入標準:(1)研究類型:RCT,限中、英文,中文限定于公開發(fā)表的文獻及學位論文。(2)研究對象:擇期手術病人,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3) 干預措施:實驗組新方案(禁食6~12小時,禁飲2~3小時),對照組傳統(tǒng)方案(禁食8~12小時,禁飲≥4小時)。(4) 至少報告一個結局指標:口渴、饑餓、虛脫、低血糖、術前胃容量、術前胃液pH、術中胃容量、術后24小時血糖、術后24小時胰島素、術后24小時胰島素抵抗。新方案與傳統(tǒng)方案術前給予的飲食干預均為流食,故兩組的本質區(qū)別在于禁飲時間長短不同。排除標準:非RCT;兒童病人;非全身麻醉;重復發(fā)表,沒有全文。
由2名評價員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而后交叉核對,對難以判斷的文獻在獲取全文后進一步篩查,如遇分歧,通過討論或咨詢第三方裁決。由2名評價者參照Jadad評分量表(滿分5分)對納入研究進行質量評價。
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提供的RevMan 5.3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CI,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差(MD)95%CI為療效分析統(tǒng)計量。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χ2檢驗分析各研究間的統(tǒng)計學異質性,同質性好的研究I2<50%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若各研究結果間存在異質性,即I2≥50%,分析異質性產生的原因,并考察單項研究對總合并效應量的影響,排除影響較大的研究;如臨床上判斷各組間具有一致性需要進行合并時,則選擇隨機效應模型,必要時采用敏感性分析檢驗結果的穩(wěn)定性。
1.主觀感受:(1)饑餓感:8項研究結果間具有異質性(P=0.006,I2=65%),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新方案能減少術前饑餓感[OR=0.17,95%CI(0.10,0.29),P<0.05]。當排除Itou等[10]研究后,各研究間異質性降為35%,敏感性分析顯示,結果穩(wěn)定性較好[OR=0.15,95%CI(0.09,0.24),P<0.05]。見圖1。
圖1 新方案vs.傳統(tǒng)方案術前饑餓感發(fā)生率的比較
表1 納入研究的基線資料和質量評分
(2)口渴感:8項研究結果間具有異質性(P<0.05,I2=80%),進行敏感性分析后,各研究間具有臨床一致性,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新方案能減少術前口渴感[OR=0.15,95%CI(0.07,0.31),P<0.05]。虛弱感:4項研究結果間具有同質性(P=0.83,I2=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新方案能減少術前虛弱感[OR=0.15,95%CI(0.06,0.38),P<0.05]。低血糖發(fā)生率:4項研究結果間具有同質性(P=0.85,I2=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新方案能減少術前低血糖發(fā)生率[OR=0.04,95%CI(0.01,0.13),P<0.05]。
2.胃液:(1)術前胃液殘留量:術前胃液殘留量是指麻醉前反復抽取胃液直至無法抽取出胃液。7項研究結果間具有異質性(P=0.0007,I2=74%),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兩種方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2.45,95%CI(-6.12,1.22), P =0.19]。(2)術前胃液pH:3項研究結果間具有異質性(P=0.05,I2=66%),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兩種方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 0.07,95%CI(-0.07,0.21), P =0.32]。 (3)術中胃容量:術中胃容量是指手術結束后測量的胃液量。4項研究結果間具有異質性(P=0.71,I2=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兩種方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D= -0.90,95%CI(-2.15, 0.36),P=0.16]。
3.圍手術期代謝影響 :(1)術后24小時血糖濃度:13項研究結果間具有異質性(P<0.05,I2=92%),行敏感性分析逐步排除各項研究后,異質性未見明顯下降,考慮為臨床一致性,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術后24小時血糖濃度新方案明顯低于傳統(tǒng)方案[MD=-0.56,95%CI(-0.71,-0.42), P <0.05]。(2)術后24小時胰島素濃度:13項研究結果間具有異質性(P<0.05,I2=95%),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術后24小時胰島素濃度新方案明顯低于傳統(tǒng)方案[MD=-3.60,95%CI(-5.02,-2.18), P <0.05]。(3)術后24小時胰島素抵抗:10項研究結果間具有異質性(P<0.05,I2=91%),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術后24小時胰島素抵抗新方案明顯低于傳統(tǒng)方案[MD=-2.41,95%CI(-3.11,-1.72), P <0.05]。逐步排除各項研究,異質性未見明顯下降,敏感性分析顯示單個研究對結果影響較小,結果穩(wěn)定性好。
傳統(tǒng)方案由于禁食禁飲時間較長,病人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幾率較高。病人的主觀不適和客觀的代謝改變不利于術后恢復,因此,多個國家的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推薦接受擇期/限期手術的病人術前2小時可口服適量清流質,國內外多項臨床研究證明其安全性、可行性及其優(yōu)越性,但尚缺乏循證醫(yī)學證據。
本研究顯示,新禁食禁飲方案較傳統(tǒng)方案病人發(fā)生主觀不適的幾率明顯降低。長時間的禁食禁飲易使病人出現饑餓、口渴等不適,進而產生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反應,過度的禁食禁飲還會導致低血糖、虛脫等一系列并發(fā)癥。新方案縮短了禁食禁飲時間,也就從根本上降低了病人的術前不適感,進而有利于改善術后恢復。
全麻可降低咽喉的保護性反射,術前較短時間的禁食禁飲會增加胃液量,進而增加誤吸的風險。本分析結果表明,新方案與傳統(tǒng)禁食方案相比并不增加術前胃液殘余量、術中胃液量,也不影響胃液pH,因而不會而增加誤吸的風險,且納入的文獻無一列誤吸發(fā)生。
長時間的禁食禁飲會導致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失衡,表現為胰島素分泌減少,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兒茶酚胺分泌增加,進而導致機體糖代謝紊亂,而且,術后機體應激反應增強,導致胰島素抵抗的發(fā)生。本研究納入的文獻中,新方案組在術前2~3小時均給予了適量碳水化合物,結果表明較傳統(tǒng)方案組發(fā)生糖代謝紊亂的程度減輕。薈萃分析的結果也提示新方案組術后24小時血糖濃度、胰島素濃度、胰島素抵抗指數均低于傳統(tǒng)禁食方案組。
由Meta分析屬于觀察性研究,受偏倚、混雜等因素的影響,有兩點值得商榷:(1)納入文獻的研究指標、表述方式不完全一致,導致每個指標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部分文章;(2)納入的研究文獻質量不一,部分研究只是提到隨機分組,采用何種隨機分組的方法不明確,亦無具體闡述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