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珊
【摘要】? 目的:觀察剖宮產術后產婦進食時間對胃腸道功能恢復的影響,為產后營養(yǎng)指導提供合理依據(jù)。方法:選擇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在浙江蕭山醫(yī)院行剖宮產的產婦,符合入組標準426例,根據(jù)隨機分組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13例。對照組術后6小時開始進食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肛門排氣后進食普通飲食;干預組術后2小時開始進食,先進食少量清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比較兩組產婦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結果:干預組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肛門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干預組胃腸道不適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結論:剖宮產術后早期進食可以加快產婦的胃腸蠕動,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
【關鍵詞】? 剖宮產 進食時間 胃腸道功能
剖宮產術是產科常用手術,因手術及麻醉的影響,加上術前術后禁食時間長,營養(yǎng)供給不足,導致產婦術后恢復慢,常伴發(fā)不同程度的泌乳不足、免疫力下降、胃腸道不適等一系列不良影響[1]。為觀察剖宮產術后進食時間對產婦胃腸道功能恢復的影響,筆者選取在浙江蕭山醫(yī)院行剖宮產術并符合入組標準的426例產婦進行進食觀察,現(xiàn)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在浙江蕭山醫(yī)院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426例。入組標準:年齡20-35周歲;孕周37-42周;單胎;營養(yǎng)狀況良好;椎管內麻醉下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手術均在1小時內完成且經過順利。排除標準:有妊娠期合并癥、并發(fā)癥;有消化道疾病;有腹部手術史;術前有腹脹、惡心等消化道不適癥狀。
1.2方法 將? ?426例符合入組標準的產婦根據(jù)隨機分組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各213例。對照組術后6小時開始進食清淡的流質食物,逐步過渡到半流質,肛門排氣后進食普通飲食;干預組術后2小時開始進食溫水,確定無惡心嘔吐、腹脹后,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兩組飲食開始均為清淡的流質食物,忌牛奶、豆?jié){等產氣食物。兩組均術后6小時協(xié)助孕婦進行床上翻身活動,24小時后鼓勵產婦下床活動。分別對產婦和家屬進行術后營養(yǎng)知識宣教。
1.3觀察指標? ?(1)產婦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后2小時開始聽診腸鳴音,半小時一次,若腸鳴音≥3次/分鐘,則視為腸鳴音恢復,記錄腸鳴音恢復時間和首次肛門排氣時間;(2)術后48小時內胃腸道不適發(fā)生的例數(shù):如惡心、嘔吐、腹脹、腸梗阻等。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之間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統(tǒng)計結果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產婦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對比:干預組較對照組均縮短,見表1。
表 1 兩組產婦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比較
2.2兩組產婦術后48小時內胃腸道不適發(fā)生的例數(shù):干預組惡心、嘔吐5例(2.35%),腹脹8例(3.76%),發(fā)生腸梗阻2例(0.94%);對照組惡心、嘔吐19例(8.92%),腹脹26例(12.21%),發(fā)生腸梗阻9例(4.23%)。干預組術后胃腸道不適發(fā)生率為7.04%(15/21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5.35%(54/2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早期進食不會增加術后胃腸道不適的發(fā)生。
產婦剖宮產術后,因禁食時間長、麻醉及手術刺激等因素,造成胃腸道蠕動受到抑制,術后早期進食很有必要[2]?,F(xiàn)階段,術后早期進食的最佳時間仍存爭議,高敬[3]等研究認為最早為術后即刻。但目前臨床上,普遍宣教剖宮產術后6小時開始進食流質飲食,肛門排氣后開始進食普通飲食,目的是減少術后胃腸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姚銀蓮等研究認為空腹時小腸運動減弱,食糜進入十二指腸后,由十二指腸-結腸反射引起蠕動,加強腸道運動,促使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肛門排氣時間縮短。早期咀嚼可以興奮迷走神經,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從而有效的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本研究通過觀察兩組產婦剖宮產術后不同時間段進食后的腸鳴音恢復時間及肛門首次排氣時間,支持早期進食可以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同時不會增加胃腸道不適的發(fā)生。
剖宮產術后早期進食可以及時補充營養(yǎng),糾正水、電解質與負氮平衡,防止細胞代謝紊亂,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另外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婦的免疫力 。秦霞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指導患者早進食、早翻身、早下地,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顯著降低術后腹脹的發(fā)生。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筆者認為剖宮產術后早期進食可以加快產婦的胃腸蠕動,促進其胃腸道功能恢復,減少胃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時滿足產婦的營養(yǎng)需求,有助于產婦術后康復。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高齡孕婦比例上升,高齡孕婦行剖宮產的比例比非高齡產婦高20%以上。我國剖宮產數(shù)量勢必上升,正確的產后營養(yǎng)指導,加速剖宮產術后康復,獲益人群巨大。但本研究由于樣本量較少,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期待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繼續(xù)觀察。
[1] 林小群,韋鳳蓮,梁旭霞,薛煥清,蘭惠英,韋春花. 臨床護理路徑在剖宮產孕婦再孕分娩過程中的應用和效果評價[J]. 河北醫(yī)學,2017,02:337-340.
[2] 王華英,孫曉靜,姚依坤. 改進護理模式對剖宮產術后恢復的影響[J]. 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8,11:53-56.
[3] 高敬,李英. 對剖宮產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聯(lián)合健康教育方式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0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