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春節(jié)期間,諸多傳統(tǒng)食品中,年糕必定占有一席。年糕花色品種繁多,南北風味各異,但是因為它與”年高”諧音,所以盼望境況一年比一年好、生活一年比一年高的寓意是相同的。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質(zhì)十分匱乏,只是到了年終歲末,一家一戶才能按人口計劃供應(yīng)一二十斤年糕,隆冬臘月天,冒著嚴寒去糧店排了長龍,交上鈔票、糧票和購物卡,興高采烈地買回來,把黏成一疊的年糕一條一條掰開、陰干,再放進一口缸里用清水浸沒,擱在曬臺朝北一角,避免日光直射,之后三天兩頭要換水,要洗干凈年糕,開了春,更要天天換,天天洗,這樣可以保存兩三個月時間,慢慢享用,直到來年暮春。
我們家吃的多半是青菜肉絲炒年糕,或者榨菜肉絲炒年糕,參照了江浙一帶口味,做法也不復雜,條狀年糕都橫切成一片片約3.3 mm厚的薄片,而濃綠的青菜口感清新爽脆,黃綠的榨菜柔軟肥腴,特別鮮美。
根據(jù)各人不同食性和喜好,用這些食材有時也做成湯年糕,煮的方法和下面條差不多。有時又把年糕切成丁,和酒釀圓子一起煮,敲個雞蛋,打散調(diào)勻,撒一撮糖桂花,做成一款令人興奮的甜品。
另外還有糖年糕,有紅的、白的,方方的一大塊,分量挺重,一片片切好備用,在一個大碗里放入面粉、雞蛋、白糖加水,調(diào)得黏稠適當,把片狀糖年糕放進碗里裹一下,然后在平底鍋里倒少許油來煎,一面煎好,翻個身煎另一面。
最后,通體金黃燦燦,一咬香甜軟糯,但是要用小火煎,批量生產(chǎn)速度不快,趕不及桌上吃貨們的“近臺筷功”,總是供不應(yīng)求。
后來,我又學做了兩個品種。一個是排骨年糕,先將條狀年糕“一刀兩斷”,每段再剖成兩瓣薄片,這樣容易煮軟入味,排骨則先在砧板上用刀拍松,然后再用水沖淡的醬油里漬一下,撈起以后抹上生粉,放進油鍋氽熟后,舀出大部分剩油,加入醬油、清水、糖、五香粉、料酒、少許米醋等,和切好備用的年糕一同煮透即可,那味道好像并不比名店“上海鮮得來”的差。
另一個是毛蟹年糕,所謂毛蟹個頭不大,50~100 g,但長得很結(jié)實,殼硬黃多,對切以后,剖面蘸了干面粉,豎著在油鍋里煎熟盛出,再把切成一片片的年糕倒進鍋子里炒,到差不多的時候,也加入醬油、清水、糖、姜、料酒、少許米醋等,蓋上鑊蓋燜燒10 min左右,最后勾芡出鍋。
這兩種年糕皆是重油赤醬的江南風味,前者有排骨的濃香,后者有螃蟹的鮮口,但都有年糕的軟糯,既有菜,又有糧,為過年時節(jié)的餐桌增添一道風光。
傳說遠古時期,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獸,全年在森林捕捉其他獸類為食,但到了冬天,各種走獸沒了蹤影,“年”就下山吃人。有個叫“高氏族”的部落,每到冬季,用糧食做成塊狀之物,放在屋外,“年”過來以后,不見有人,便吃了糧食離去,于是人們相互祝賀,慶幸平安過了“年”關(guān)。這個辦法年復一年傳了下來。
由于塊狀糧食是“高氏族”所做,目的是喂“年”度關(guān)避害,把“年”和“高”兩字相聯(lián),取其諧音,就喚作年糕了。
而蘇州一帶又有另外一個傳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闔閭得了吳國王位,縱情酒樂,并大興土木,建造”闔閭大城”以彰顯自己的功德,認為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
相國伍子胥深為憂慮,他認為高高的城墻固然可以擋住敵兵,但也會限制里邊的人出城,倘若敵人圍而不攻,那就非常危險了,于是他預先叫人把大批糯米粉埋在相門城下,以防不測。
后來闔閭駕崩,夫差接位,他聽信讒言,賜伍子胥自刎,不久越王勾踐舉兵伐吳,將吳國都邑姑蘇城團團圍住,百姓遵照伍子胥的遺囑,在相門城下挖地三尺,取出糯米粉度過饑饉之荒。從此,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成城磚一樣的糕來供奉伍子胥,年代久遠之后,便叫年糕了。
年糕的年味,凝聚著世人的情味。如今的生活,對于幾十年之前來說,當然今非昔比,物質(zhì)豐富,年糕簡直不屑一提,不過已是年逾古稀,所以春節(jié)之際,親朋好友相聚,倒是會懷著情意親切提醒,年糕熱量高,不易消化,老年人不宜多吃,而且要細嚼慢咽。
但是,許久以前闔家過年吃年糕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一大盤咸菜炒年糕端上來,人稱“老寧波”的父親盡量挑咸菜給自己,年糕卻夾得不多,又帶著濃重的寧波口音說:”三天勿吃咸菜湯,兩腿酸汪汪?!?/p>
吃湯年糕時,母親總是給自己的碗里盛滿湯,年糕也不多,還一味夸這湯真是鮮。其實,我們幾個男孩子不會不明白爹娘的心意,因為我們都聽過“兒子上腰,吃飯討?zhàn)垺钡乃自?,那怎么不是一幅幅活龍活現(xiàn)的老牛舐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