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帆
“一日三餐”是人們普遍的共識,“早飯要吃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更是很多人信奉的“黃金原則”。
然而,在秦漢及以前,“一日三餐”卻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它可是名副其實的“貴族套餐“呢!
在原始社會,人們不僅沒有“一日三餐”,甚至沒有“按時吃飯”的習慣,他們“饑則求食,飽則棄余”,過著“食無定時”的生活。
進入農(nóng)耕時代后,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為了適應這種勞作方式,“按時吃飯”的習慣開始出現(xiàn),形成了“兩餐制”的飲食慣制。
在商代,上午 7 時~9 時之間的飯被稱為“大食”,下午 15時~17 時之間的飯被稱為“小食”。
上午的“大食”是最重要的主餐,分量和質(zhì)量都要高于下午的“小食”,這跟我們“早飯要吃好”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只有上午吃飽了,才能有足夠的體力來應對一天的勞動生活。
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在“兩餐制”的基礎(chǔ)上,“三餐制”、“四餐制”甚至“五餐制”相繼出現(xiàn),不過呢,“三四五”并非常人可以享受的。
戰(zhàn)國時期,貴族們在“兩餐”的基礎(chǔ)上加了“夜餐”,實行“三餐制”。
到了漢代,為了區(qū)分等級貴賤,統(tǒng)治者在“一天吃幾頓”這個問題上玩出了新花樣,規(guī)定天子一天可以享受四餐,分別為日出時的“旦食”、正午的“晝食”、下午的“夕食”和日落之后的“暮食”,諸侯一天可以吃三餐,平民則一天只能吃兩餐,遇到實在窮的,一天吃一餐也是正常的。
“一日三餐”雖說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產(chǎn)生,但只是特權(quán)階級的專屬,并沒有真正普及開來,直到隋唐時期,“一日三餐”才開始逐漸走進尋常人家,并且“午餐”取代了秦漢前“朝食”的地位,成為每日的主餐。
宋代,“三餐制”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宋代的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經(jīng)濟的繁榮和物質(zhì)的充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更讓“三餐制”得到了全面普及和發(fā)展。
科學家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由于大腦每天需要大約110~145 g葡萄糖,而一餐飯只能積蓄大約50 g左右葡萄糖,所以人們必須吃足三餐才能滿足大腦的能量需求。
也有人認為,之所以要“一日三餐”是因為食物在胃中一般只停留4 h左右,胃一“空”人就會感覺饑餓,所以從食物的消化時間上看,“一日三餐”是最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