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斌
(甘肅省民政廳信息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任務,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zhàn)。黨的十九大明確把精準脫貧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zhàn)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從脫貧攻堅任務看,到2021 年,還有3000 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其中因病、因殘致貧比例居高不下,完成脫貧目標,任務十分艱巨。特別是甘肅臨夏州等深度貧困地區(qū),不僅貧困發(fā)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而且基礎條件薄弱、致貧原因復雜、發(fā)展嚴重滯后、公共服務不足,脫貧難度更大。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發(fā)布了 《甘肅省2020 年脫貧攻堅工作要點》,在此文件中明確提出“實行防止返貧致貧監(jiān)測預警幫扶機制”的要求。有效防止致貧返貧風險,確保將所有符合條件的人員全部納入救助范圍,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據此結合甘肅省實際情況,啟動該城鄉(xiāng)困難群眾動態(tài)管理監(jiān)測預警項目,通過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處理協同進行項目設計,總攬貧困人口數據及致貧因素分析,以達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防止致貧返貧風險,確保將所有符合條件的人員全部納入救助范圍,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根據項目初步需求溝通和項目建設定位要求,甘肅省困難群眾動態(tài)管理監(jiān)測預警系統建設內容包括:
1)針對城鄉(xiāng)低保、特困人員、低收入人群、失業(yè)人員、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存在返貧風險的已脫貧人口、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人口、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的、家庭中有子女考取大學、患病住院、患有慢性病及重大疾病、殘疾等情況進行預警。
2)通過社會救助綜合信息系統向市、縣、區(qū)民政局、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推送預警結果。
3)基層工作人員根據預警信息內容開展入戶調查,對符合條件的人員按照程序及時納入相應的救助范圍,對不符合條件的解除預警。
與本次項目建設相關的干系人包含:民政廳社會救助處,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街道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動態(tài)管理監(jiān)測預警對象。
主要是城鄉(xiāng)低保、特困人員、低收入人群、失業(yè)人員、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存在返貧風險的已脫貧人口、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人口、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的家庭。
1)獲取準確的困難群眾預警結果。
2)清楚了解全省各地區(qū)困難群眾的分布情況。
3)根據困難程度分級預警,優(yōu)先幫扶最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
建立困難群眾監(jiān)測預警基礎信息庫(簡稱“左庫”),對其進行動態(tài)管理監(jiān)測預警?!白髱臁敝械膶ο蟀?/p>
2.4.1 民政對象:
1)城鄉(xiāng)低保(包含城市低保、農村低保)、
2)特困人員(包含城市特困、農村特困)、
3)低收入人群
2.4.2 扶貧對象:
1)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簡稱“未脫貧人口”)
2)存在返貧風險的已脫貧人口(簡稱“有返貧風險人口”)
3)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人口(簡稱“有致貧風險人口”)
4)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的家庭(簡稱“其他致貧人口”)
2.4.3 失業(yè)人員
針對基礎庫(“左庫”)中的對象,需要監(jiān)測以下指標:
1)當年高考錄取且為我省生源的學生信息數據
2)患有疾病住院情況數據
3)患有慢性病、重大疾病的城鄉(xiāng)困難群眾
4)全省已辦證殘疾人信息數據
5)失業(yè)人員說明:該數據每月提供一次。第一次的失業(yè)人員數據進入基礎庫,第二次的失業(yè)人員先作為指標進行監(jiān)測,之后也要放入基礎庫。
監(jiān)測指標形成監(jiān)測指標信息庫(簡稱“右?guī)臁保?/p>
建設困難群眾動態(tài)管理監(jiān)測預警系統工作由民政部門牽頭,負責統計推送城鄉(xiāng)低保對象、特困供養(yǎng)人員、低收入人群信息;收集匯總各有關部門推送的信息數據;通過系統功能,進行信息比對輸出預警結果。這樣涉及數據同步技術,以目前實際情況看KETTLE 同步技術面向數據倉庫建模,適合C/S 客戶端模式,開發(fā)和生產環(huán)境需要獨立部署,任務的編寫,調試,修改都在本地,需要發(fā)布到生產環(huán)境,線上生產環(huán)境沒有界面,需要通過日志來調試debug,效率低,費時費力,主從結構非高可用,擴展性差,架構容措性低,不適用大數據場景,CDC 機制,基于時間戰(zhàn)、觸發(fā)器等,對數據庫表結構有要求,存在一定侵入性,依賴日志足位故障問題,往往只能是后處理的方式,缺少過程預警,圍繞數據倉庫的數據需求進行建模計算,清洗功能相對復雜,需手動編程,手動配置schema mapping,且數據傳遞非時時;而ETL 界面化同步技術對業(yè)務支持作用更輕便、靈化,易操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操控方便業(yè)務數據比對核實,使雙庫形成的數據拆、解更方便。
2.6.1 比對規(guī)則
“左庫”中根據類別,對困難群眾設定不同的分值,作為基礎分。如圖1 所示:
圖1 “左庫”分值
“右?guī)臁敝笜艘哺鶕诸愒O定不同分值。如圖2所示。
圖2 “右?guī)臁狈种?/p>
2.6.2 關于殘疾人數據中指標項的說明
殘疾類型和殘疾級別,通過殘疾證號后兩位來判斷。
倒數第二位代表殘疾類別,最后一位代表殘疾等級。
殘疾類別代碼:
視力殘疾:(1)聽力殘疾:(2)言語殘疾:(3)肢體殘疾:(4)智力殘疾:(5)精神殘疾:(6)多重殘疾:(7)殘疾等級代碼:
一級:1,二級:2,三級:3,四級:4
多重殘疾在做比對時,按最高級別給分,不用考慮殘疾等級。
2.6.3 關于疾病住院數據
根據監(jiān)測對象的身份信息與醫(yī)保局的住院數據進行比對,獲取住院數據。
一個人當月可能發(fā)生多次住院情況,獲取數據時,要把每次患病病種、自付費用、住院時間、出院時間、結算時間等信息都要獲取過來。針對轉人工審核的,僅把當月結算完錄入系統的數據取回來就行。比如1 月份轉人工,4 月份結算完推送給我們,我們就按4 月的數據算。
利用“右?guī)臁敝械闹笜诵畔ⅲㄒ陨矸葑C號作為唯一值)與“左庫”中進行比對,同一對象的基礎分和指標分值累加作為其最終得分。
根據得分情況分為4 個級別,由低到高分別為藍色預警(得分為“5-6 分”的人員)、黃色預警(得分為“6.5-9 分”的人員)、橙色預警(得分為“9.5-11.5分”的人員)、紅色預警(得分為“12 分以上”的人員)。
特別說明:
1)民政、扶貧對象,基礎分每戶只算一次。指標分統計該戶中的每個人,如果出現符合多種指標,就進行疊加。
舉例:低保對象A,家庭成員5 人,其中B 患病住院5.5 分,C 殘疾5.5 分,D 慢性病6.5 分。
因為是低保,那么家庭基礎分為2 分。
該戶預警分值為2+5.5+5.5+6.5=19.5 分。預警級別:紅色預警
2)失業(yè)人員,基礎分按人進行統計。指標分如果出現符合多種指標,就進行疊加。
舉例:失業(yè)人員A,基礎分為0.5 分。假如當月患病住院5.5 分,殘疾5.5 分。
該人預警分值為0.5+5.5+5.5=11.5 分。預警級別:橙色預警
3)假設某戶既是民政對象又是扶貧對象,那么基礎分求和。
舉例:【農村低保一類對象】A 又是【有返貧風險人口】,基礎分求和,為2+0.5=2.5 分。
其家庭成員5 人,其中B 患病住院5.5 分,C 殘疾5.5 分,D 慢性病6.5 分。
該戶預警分值為2.5+5.5+5.5+6.5=20 分。預警級別:紅色預警
4)在農村低保中,有補差分類的,按照城市低保的評分走。
2.6.4 結果反饋
每月初,對上月數據進行數據比對,預警結果會推送至有關市、縣、區(qū)等各級民政部門。
根據預警結果由基層工作人員進行入戶調查。其中,藍色預警要求10 日歷日內完成入戶調查,黃色預警要求7 日歷日內完成入戶調查,橙色預警要求5 日歷日內完成入戶調查,紅色預警要求3 日歷日內完成入戶調查。
入戶調查完成后,對符合條件的人員按程序及時納入相應救助范圍,對不符合條件的解除預警。
指標庫數據與基礎庫數據通過數據庫完成比對,根據預警規(guī)則賦予相應的分值,再根據分值所屬的區(qū)間確定預警級別,最后在系統中顯示預警結果。用戶可以在系統中查看預警結果列表和詳情。
所有被預警的對象根據預警級別的不同,均需要在入戶時限內進行入戶調查。在入戶管理頁面,能夠【新增入戶調查記錄】,入戶時需要對預警指標的情況進行核實,對預警結果不合實際的情況進行修正。
針對入戶調查的結果,民政部門通過【調查處理結果】記錄對預警的困難人群的落實救助情況。
民政部門在【數據分析】模塊可以查看多維度的困難群眾預警結果數據。包括甘肅省各區(qū)域預警結果地圖、入戶調查落實情況一覽表、各類困難對象預警結果占比餅圖、各類預警指標占比圖、以及近半年來困難群眾預警數量的走勢圖以及各類預警結果統計表。
通過使用ETL 同步技術實現低?,F實數據分庫為參照進行比對,偵測出困難群眾動態(tài)變化情況,及時進行預警、及時落實救助措施,實現民政救助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的落實,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是“實行防止返貧致貧監(jiān)測預警幫扶機制”的要求。有效防止致貧返貧風險,確保將所有符合條件的人員全部納入救助范圍,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