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教培養(yǎng)人才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高校攝影教學不僅有課堂教學,還有社會實踐、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等多種方式,本文討論的中心是:如何將大學生素質教育與攝影教學相結合,形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良好教學互動關系。通過對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理解,結合攝影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探討將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專業(yè)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教育與高校攝影教學融合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攝影教學;素質教育;融合
一個人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表現(xiàn)通常稱為“素質”。如果質量是產品的生命,人的素質高低是做人的根本,是否能夠成功的基石. 素質教育內涵非常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指出:“中小學要盡快實現(xiàn)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使青少年兒童生動活潑的發(fā)展?!盵1]對中小學生的要求不是終極目標,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綜合性人才是有效的大學教育,最終達成為社會輸出高質量人才的目的。教育界對素質教育的思考由來已久,針對中小學義務教育和高校教育給出了不同的實施意見。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內容涵蓋面廣,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學科知識門類多,王文禮在《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一書總結出“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法律素質教育、科學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技能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 [2]七個方面內容,本人將法律素質、科學素質、文化素質、技能素質統(tǒng)一為“人文素質”進行探討。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是全世界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對應到大學教育階段,整個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在思政課程教師主導教學,輔導員配合引導的背景下,其它學科的教師應該本著“教書育人”的宗旨積極參與。
一、攝影教學內容與素質教育的融合
首先,大學攝影課程包涵的教學內容豐富,有攝影專業(yè)基本知識的課程,進行攝影器材、攝影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也有新聞攝影、商業(yè)攝影、藝術攝影等攝影專業(yè)領域學科應用課程。大學通識課程中,攝影教學中最為基礎的教學內容有:攝影史論、攝影器材、攝影技術、攝影創(chuàng)作基礎、攝影作品鑒賞。針對以上知識和技能,常采用課堂教學方式。依托不同授課內容,可以在攝影史論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了解攝影發(fā)展中的藝術與技術背景,增加對于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藝術人文等相關知識的積累,實現(xiàn)文化素質培養(yǎng)教育目標;還可以根據(jù)攝影作品鑒賞課堂教學,將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融入其中。通過分析不同藝術作品中體現(xiàn)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以及商業(yè)價值,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其中。至于攝影器材、攝影技術、攝影創(chuàng)作基礎等教學內容,不管是攝影專業(yè)教育還是通識教育,在課堂教學中,都能夠提升受教育者的攝影技能素質。
大學攝影教學中新聞攝影、商業(yè)攝影等課程是進行專業(yè)技術人才培養(yǎng),不僅重視過硬的專業(yè)基本知識和技能,還應強化將來社會所需專業(yè)技術崗位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法律素質培養(yǎng),使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法律素質是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接軌的重要條件。
對于將要從事新聞攝影的受教育者,結合專業(yè)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還應著重強調必須具備有六項較高的基本素質,分別是政治素質、職業(yè)道德、敬業(yè)精神、新聞敏感、豐富的學識、高超的藝術修養(yǎng)。其中“政治素質、職業(yè)道德、敬業(yè)精神”就是思想道德素質?!罢?、思想、道德素質,首先,從根本上講,就是一個人的政治態(tài)度、思想道德水準和社會責任感,就是把自己的事業(yè)與祖國的前途、人類的文明、社會的進步融為一體的品格。在建立市場經濟過程中,擁有“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政治品格,顯得尤為重要。新世紀的人才首先要有實事求是、敢于堅持真理的精神。其次,要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從更高層次上要求,則應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是人生發(fā)展的原動力,是高素質人才的基本點?!盵3]基于以上可貴的個人素質,新聞攝影從業(yè)者才能夠保證社會新聞的四個特點“形象性、真實性、社會性、情感性” 得以發(fā)揚光大。
二、攝影教學方式與素質教育的融合
大學攝影教學的方式除了課堂教學,還有社會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在眾多攝影前輩大師們努力探索中,明確了攝影藝術具有紀實性、瞬間性、二次創(chuàng)作性等藝術特點。“攝影藝術的紀實性是指攝影創(chuàng)作必須以現(xiàn)實社會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為拍攝對象”。與社會接觸是紀實性攝影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在此過程中,首先學生可以探索人際交往方式,從心理素質教育的角度講,能否與他人和諧相處影響到今后能否更好的融入社會和個人發(fā)展能否順利進行;其次,社會實踐教學是掌握真實信息的渠道,通過不同渠道傳達的相同事件,可能造成信息真實性不同。如果沒有中國抗擊疫情的成功經驗作為參照就會減弱西方民眾對本國疫情認知的正確性。在大學攝影社會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適當增加新聞攝影、紀實攝影創(chuàng)作任務,對提高大學生社會認知能力有積極作用,讓大學生在與社會的廣泛接觸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再次,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不管是新聞攝影、藝術攝影、商業(yè)攝影的作品創(chuàng)作,都有機會接觸社會環(huán)境中正、負兩面的信息,獨立思考、全面分析,積累正確處理這些信息的經驗是應對挫折和適應環(huán)境的心理素質教育必修內容;最后,在社會實踐教學中,大學生不斷將已有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需要相融合。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實施意見,1994年7月3日發(fā)布
[2]《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王文禮
[3]《素質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周冠生
[4]《攝影的藝術》,人民郵電出版社;第1版(2014年2月12日),Bruce Barnbaum,樊智毅(譯者)
[5]《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程》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年9月
作者簡介:鄭利;女;1971年;畢業(yè)于西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教育。2002年開始高校教學;2005年1月取得專業(yè)技術職務高級攝影師,2006年7月取得高校教師資格,2016年獲得雙師型教師認證,現(xiàn)為湖北大學知行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知行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