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帆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革新發(fā)展,公共圖書館也開始萌生出許多全新的經營服務理念,包括基于網絡全方位收集整合各類文獻資源,在掙脫以往借閱服務上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因素前提下,大幅度提升有關社會資源的利用率,進一步改善民眾的日常生活和生產質量。由此,本文將在客觀闡述“圖書館+”基礎性內容、公共圖書館貫徹圖書館+理念的必要性和方法基礎上,探討日后基于圖書館+理念來創(chuàng)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合理建議。
關鍵詞:圖書館+;服務模式;必要性;方法;創(chuàng)新建議
公共圖書館的存在意義,就是在向社會大眾提供文獻檢索、圖書借閱等服務的同時,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進程。而隨著時代進步,如今民眾的閱讀需求發(fā)生了系統性的變化,公共圖書館想要更好地適應,不單單要實時性更新館藏資源、存儲類型,同時更要改變既有的閱讀服務方式。于是,圖書館+理念得以衍生,主張憑借更加高端、實用的技術來豐富讀者的閱讀方式和習慣,令公共圖書館至此迸發(fā)出更強的生機活力,從而為我國精神文化完善性建設,提供保障。
1 圖書館+的基礎性內容
所謂的圖書館+,實際上是在互聯網+背景下衍生出的全新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因此,其主張配合多元化的技術平臺來整合文獻、拓寬服務范疇。諸如和書店、咖啡館、學校等加大合作,注冊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等,從而做到實時性革新閱讀服務模式,吸納更多的受眾群體。歸根結底,經過圖書館+理念普及之后,一系列領域的資源將得到全方位整合,從而大幅度提升有關文獻資源的利用率。此外,圖書館+理念更是擺脫了傳統公共圖書館發(fā)展中的局限性,令其萌發(fā)出更多的內在動力,既可以拓寬服務范疇,緩解并消除公共圖書館-讀者供需上的矛盾,又能夠經過資源和空間整合,及時吸納更多讀者關注并參與進來。
2 公共圖書館貫徹圖書館+理念的必要性和方法
2.1 必要性
公共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模式開始和如今社會讀者需求產生強烈的沖突,主要原因就是經過互聯網技術蓬勃發(fā)展后,民眾對于閱讀的空間、時間、方式等,都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規(guī)范標準。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環(huán)境之下,民眾只要滑動手中的移動智能設備,就可以在公交車上、咖啡廳中等不同場合完成閱讀,對于傳統的入館、找書、登記、上門還書等諸多繁瑣流程,自然很難再接受。
歸結來講,推廣圖書館+理念,有助于增強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質,確保館內的文獻資源和閱讀服務方式實時性革新,在形成更加便捷高效的閱讀服務模式后,靈活地迎合讀者各階段的需求變化,呈現出更多的市場競爭優(yōu)勢,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公共圖書館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2.2 貫徹方法
1)圖書館+社區(qū)。社區(qū)屬于社會體系的基礎性單元,可縱觀我國大部分社區(qū)的文化設施建設實況,始終難以迎合有關居民的實際需求,特別是在精神文明建設步伐加快、民眾閱讀需要更加緊迫的背景下,急需公共圖書館妥善利用其優(yōu)勢并和社區(qū)相互結合,隨后將社區(qū)居民作為基礎性的受眾群體,開發(fā)出更加新穎且有針對性的服務模式。如在社區(qū)之內增設圖書館+的服務點,保證定期為社區(qū)居民供應他們急需的書籍報刊資源,從而全面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圖書館+App。經過智能手機大范圍地推廣使用之后,一系列APP開始層出不窮,而圖書館+App的理念,正是主張及時進行館內的數據資源遷移,之后借助App的形式在移動智能端上全面、清晰地呈現出來。如此一來,讀者就可以借助手中的電子產品,在掙脫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約束基礎上,靈活地對接館內的數據庫,從而快捷便利性地檢索、下載、閱讀需要的文獻資源。
3)圖書館+咖啡館。公共圖書館在空間上有所限制,也因為這樣,有時候不能全面滿足所有讀者的體驗要求,更不利于后期深入性地改建,從而延緩了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進度。在此期間,可以考慮和咖啡館合作,力求額外增加圖書館的空間。諸如在合作的咖啡館內放置書架并擺放有關文獻書籍,在同步增加公共圖書館的閱讀空間和受眾量基礎上,賦予咖啡館更濃厚的文化氣息,更有利于咖啡館的長效經營。
4)圖書館+書院。書院屬于我國傳統的文化載體,在我國文明發(fā)展道路上做出了不小的支持服務貢獻。須知書院本身擁有多元化的藏書,更屬于實施教育的必要場所,究竟怎樣將圖書館的文獻藏書和查閱功能更加自然地和書院特征融合,成為新形勢下公共圖書館管理模式革新的重大問題。盡管說如今書院在服務功能上有些弱化,不過書院始終是進行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保障,選擇開發(fā)圖書館+書院服務模式,更能夠增強圖書館的傳統文化發(fā)展實效,同時令書院憑借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優(yōu)勢來深入性地傳播傳統文化,實現兩者的雙贏目標。
3 日后基于圖書館+理念來創(chuàng)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建議
3.1 發(fā)揮部門的主導作用,贏得更多的社會參與
想要更加有效地革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需要圖書館本身自主爭取和推動,從而獲得有關部門更多的資金、政策支撐。如在和其余機構合作期間,應該著重發(fā)揮各類經濟、社會組織,以及有關從業(yè)人員的服務作用,贏得學校、企業(yè)的大力參與和支持。需要注意的是,文化服務于傳播本身伴有較強的公益性特征,盈利數量必然不會太多,所以說,在進行公共圖書館服務方式革新期間,還應該積極發(fā)揮志愿者、文藝骨干、文化經營者的引導作用,進一步開拓出以圖書館為主導,各方力量大力參與的理想局勢。
3.2 加大對職員的培訓改造力度,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服務模式的更新與市場競爭優(yōu)勢的爭取,都需要以一樣條件為基礎,就是職員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所以說,在普及圖書館+經營理念過程中,除了要求職員處理好日常事務外,還要提倡他們積極走出館外并和不同行業(yè)人員交流,爭取更多的項目合作。基于此,就需要這些館員擁有完善的職業(yè)素養(yǎng),包括能夠和人深入性地互動交流,進行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生動客觀性地介紹,歸根結底,就是要具備超強的營銷推廣與經營管理技能。久而久之,令公共圖書館得以可持續(xù)性地競爭與發(fā)展。
3.3 遵循市場規(guī)律,消除一刀切的服務弊端
基于圖書館+理念來進行公共圖書館經營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要全面遵循市場規(guī)律,在了解各個圖書館深處的市場環(huán)境特征之后,主張因地制宜地改革,規(guī)避盲目求新而忽略掉傳統的經營服務業(yè)務或是形象工程。如一些大規(guī)模的公共圖書館,在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期間,可以考慮先選擇兩個試點,在獲取成熟的管理經驗之后,再逐步地擴散到周邊的圖書館。長此以往,呈現出公共圖書館更強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持續(xù)有效地發(fā)揮出其信息知識傳播的公共文化職能,令企業(yè)、社區(qū)、學校等社會角落不斷進步,進一步為廣大公民供應愈加便捷性的文化服務。
4 結語
綜上所述,一直以來,我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都過于傳統,和廣大讀者多元化的體驗要求相互沖突,而自從推廣圖書館+理念過后,便給公共圖書館注入全新的活力,令其在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上開拓出更加寬闊的思路。諸如借助資源和空間的整合,同步提升公共圖書館和有關合作平臺的發(fā)展效率,從而實現他們的共贏目標。歸根結底,隨著民眾生活模式不斷變化,閱讀習慣也不會一成不變,唯獨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理念來完成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任務,才可以推動公共圖書館長期深入性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華東杰.“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22(09):141-146.
[2]邊國堯.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重構[J].圖書館學刊,2016,19(01):177-179.
[3]王東波.基于“互聯網+”的圖書館未來發(fā)展新趨勢[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3):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