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那愛德(Luther Knight),1879出生于美國愛荷華州,曾就讀并任教于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和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1910年,他來到成都并任教于在四川高等學堂,1911年2月,被聘為該校地質系主任,1913年因病逝于成都北郊。那愛德在川期間拍攝了大量照片,記錄了他在各地所見的風物景象及社會情況,這些影像資料不但是清末民初四川地區(qū)歷史進程的寫照,而且還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攝影史的發(fā)展佐證。
一、漂洋過海的異域教書匠
1910年8月,美國人路得·那愛德沿長江逆流而上來到成都,成為四川高等學堂的一名教員。1913年春因病逝世,倒在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他將一腔熱情奉獻給了中國學生和他的攝影事業(yè)。
那愛德出生于美國愛荷華州一個牧師家庭,畢業(yè)于美國西北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1910年6月,四川高等學堂與美國伊利諾斯州簽署了聘用教學協(xié)議,時任伊利諾斯州德克勃市伊利諾大學助理教授的路得·那愛德在自己的爭取下獲得了中國成都之行的機會。是年10月,那愛德從上海沿揚子江逆流而上終于站在成都的土地上,接著便開始了在四川高等學堂任教的生涯。
作為四川近代第一所文理科兼設的綜合性高等學校,四川高等學堂師資力量雄厚,采用中西結合的授課方式,造就了一大批對四川甚至中國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精英。在新簽訂的合同上,那愛德成為四川高等學堂第一批美籍教員,擔任化學兼算學教師,之后又先后擔任了數(shù)學、地質及礦物學、化學課程教習。富余的薪酬、校內安靜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豐富的課余活動讓那愛德很快就愛上了在成都的生活。隨他一起漂洋過海而來的還有一部父親留給他的老式相機,這個熱情的美國老師經常把學生們的形象留在自己的底片上,在寫給姐姐的信中,那愛德贊揚這些踏實勤奮的中國年輕人——“教師和學生之間保持著一種有禮貌的節(jié)制。”那愛德深有感觸地說:“整體上講,中國學生比美國的學生更容易教導?!?/p>
1910年秋至1913年春,那愛德在校期間留下的大量圖片和文字,使人了解到100多年前四川高等教育的局部狀況和當時師生教學的真實情境。照片還展示出新式學校校園環(huán)境和室內外的種種景觀,其地方特色和時代感十分突出。
二、美國攝影師鏡頭里的老成都
來到成都之后的美國教員那愛德課余還進行著另一項事業(yè)——攝影。幾年間他走遍了成都大大小小的街巷和周邊鄉(xiāng)鎮(zhèn),給后人留下了數(shù)千張珍貴的老成都記憶。
舊時的成都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內涵,廟宇道觀和神祠遍及城鄉(xiāng),那愛德所拍的青羊宮最后一次花會盛景、大漢軍政府成立時的萬人大會、拖著長長的辮子的朝廷官員、儀表儼然的軍官、勸業(yè)會上鄉(xiāng)紳代表以及老皇城、明遠樓、致公堂、二仙庵、青龍場等珍貴的歷史影片,成為不可多得的老成都印記。不僅如此,那愛德對百年前的老成都街道集市也有寫實的記錄,他所拍攝的店肆櫛比的商業(yè)街、城南宅院、民宅旅館為人們今天研究老成都建筑及商貿發(fā)展等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除了市井街道,那愛德也在課余穿梭在成都近郊的古樓老院和鄉(xiāng)間小道上。他拍下成都近郊水稻插秧的情景,長著天足的背柴婦女在途中歇腳的情景,茅草屋頂和白色墻壁的村間屋舍,始建于唐代僅余四分塔身卻仍然聳立的彭州龍興寺塔,風景如畫的堰區(qū)索橋、巍峨的二王廟、牽黃牛的農民、農閑放牧的老人、菜園茅屋、清水肥鴨……關于成都這一時期的歷史鏡頭,填補了成都的城市可視歷史文化的空白,成為歷史、文化、旅游、民俗、建筑、環(huán)境、地理、攝影、藝術等領域的共同遺產。今舊景再現(xiàn),令人如入其境。成都市博物館館長王毅對這批文化遺產的評價為:“這是成都近二十年來最大的地面文物的發(fā)現(xiàn)?!?/p>
三、游歷在田園牧歌與革命劇變之間
1911年,那愛德受清政府邀請利用假期時間兩次對川西地區(qū)進行調研考察,所到之處是一片寧靜祥和的田園牧歌般的景象。他游歷在這一片鮮少有人涉足的田野和山峰,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然而回到成都,世界正經歷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他目睹了此起彼伏的革命運動,也見證了一個古老帝國的覆滅。
100年前的川西地區(qū)還是一片封閉的原始狀態(tài)。在這里,那愛德拍下了表情嚴肅的活佛、衣衫襤褸的趕路藏人、掛了一身貨物的康巴父子、山路上背著茶葉的背夫。1911年夏天,那愛德來到阿壩茂縣內作為四川西北部的軍事重鎮(zhèn)和商貿集散地的疊溪,他被這個深山里的古鎮(zhèn)深深吸引住,迫不及待拍下了兩張古鎮(zhèn)的全景照片。22年后,曾經繁華熱鬧的疊溪古鎮(zhèn)被一場大地震深深地掩埋進湖底,那愛德無意中留下的底片成為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反映疊溪舊貌最完整、最有價值的照片。除此之外,那愛德一路考察地質礦產,帶回了煤、銅、鉻銀等礦石,采集到野雞、野山羊、巖鴿等動物標本,有的標本此后還被送到了大英博物館。這一路留下的大量攝影作品真實再現(xiàn)了20世紀初康區(qū)的自然狀況和風土人情。
再次回校,成都的世界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保路運動的聲勢越發(fā)浩大,游街呼喊此起彼伏,這樣的局勢完全出乎那愛德的預料。1911年11月27日,成都和平獨立,宣告四川地方自治,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并舉行了新政府的就職典禮。那愛德站在皇城的高點,俯拍下人山人海的壯觀場面。那愛德就這樣與一個古老帝國的覆滅不期而遇。1912年他再度回到了學堂,一切似乎重新開始,他再次成為一個受學生尊敬和喜愛的外籍教師。然而數(shù)月后,那愛德在帶領學生前往成都附近的彭水縣考察途中染上了斑疹傷寒,在四川大學檔案館保存的《學務文稿》中,我們得知那愛德于1913年4月19日不幸逝世。生命戛然而止,那愛德的遺體被安葬在成都郊外的一個山坡上。
四、那愛德在他的中國影像中永生
2002年9月28日,《百年滄?!こ啥季拮儭反笮陀罢乖诔啥际袊H會展中心拉開帷幕。那愛德拍攝的100幅老成都舊照首次公開展出。這些圖片和文字資料后來也被整理出版,包括中英文對照畫冊《回眸歷史》(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年)、中文書信集《華西印象——一個美國人1910—1913在西部中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以及攝影集《消失的天府1910—913》(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路得·那愛德,在他的中國影像中得到了永生。
(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成都歷史與成都文獻中心規(guī)劃項目“近代成都華西壩歷史上的外國人研究”(項目編號:CLWX-18YB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陳艷(1994-),女,四川達州人,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巴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