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jù)榮格原型理論,解析《蘇珊娜·穆迪日記》中加拿大早期拓荒時期“重生”原始意象的初態(tài)以及最后的形成,為進一步推斷和驗證詩集中加拿大民族原型的彰顯奠基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榮格原型理論;“重生”原始意象
作者簡介:劉婷 (1993.1-),女,湖北陽新人,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5--01
在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為數(shù)不多的詩集當中,《蘇珊娜·穆迪日記》具有獨特的文學審美價值。加拿大早期拓荒者初踏北方荒野時的惴惴不安和焦慮彷徨通過阿特伍德筆下的蘇珊娜·穆迪夫人的眼睛一一展示,迷惘過后的駐守北地的堅定也通過穆迪夫人的聲音在詩集末尾,在二十世紀多倫多的公共汽車上響起得到了印證。這一“重生”意象貫穿了整個詩集,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通過榮格原型理論,來解析這一原始意象。
一.“重生”意象的前身
榮格認為“重生”是一種原型,在任何一種文化都存在過,它是“一種發(fā)生在內(nèi)心的經(jīng)驗而不是外部世界的象征性表達過程?!盵1]原始意象的激活是原型表征的重要條件?!短K珊娜·穆迪日記》的前一部分則詮釋出了“重生”意象達成之前的雛形。
詩人以穆迪夫人的視角切入,借出生于英格蘭富裕中產(chǎn)階級的大小姐的眼睛,見證拓荒者們剛踏入北方叢林時一種陌生感和被拒感。
巖石不理睬我
我成了外語中的
一個詞[2](2)
巖石對她不理不睬,初識的鄰居更是對她恨意滿滿,冰冷惡劣氣候和火災(zāi)加重了她的恐懼與生存壓力。丈夫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融入環(huán)境,以圖改變,確如愛德華·阿爾比《微妙的平衡》中,艾格尼絲與托拜厄斯一樣,現(xiàn)實的嚴峻讓夫妻兩人逐漸變得陌生,卻依舊維持著微妙的平衡。蘇珊娜·穆迪曾在《叢林中的艱苦歲月》第一版作者序中表示,“在多數(shù)情況下,移民是環(huán)境所迫,而非自愿選擇?!盵2]阿特伍德將這一民族矛盾心理通過穆迪夫人的境遇盡顯于詩歌中。于環(huán)境、經(jīng)濟、政治或者個人心理上的原因,早期拓荒者們被迫移民來到加拿大這片荒野上。環(huán)境的陌生與不適應(yīng)、周圍人的不和善加深了這一種文化流亡感。沒有開拓新伊甸園的憧憬與欣喜,取而代之的是滿身的絕望與對歐洲故國的依戀。而正值青春年少的兒子們,剛剛踏上拓荒的航程,卻一個一個接連死去,孩子的“被河水泡壞的身體”[2](22)使得她那一個有著裂痕的心逐漸破裂。
他的頭是一個深海水位探測器:
他從眼睛單薄地玻璃泡里
向外張望,這個粗心的探險者
闖進了一片比天王星更陌生的世界[2](22)
荒野的野蠻、恐怖與敵意始終困擾著穆迪夫人,最后以夢境的形式在穆迪夫人離開荒野以后紛紛重現(xiàn),夢境過后,始終無法忘懷那段叢林生涯,穆迪夫人懷揣著不安的心情生活,她開始了對這種被動地適應(yīng)叢林的生活方式進行反思,為“重生”原始意象的形成了基礎(chǔ)。
二.“重生”意象的形成
榮格曾說,原始意象是民族集體記憶的殘留,是經(jīng)時間積淀和經(jīng)驗積累基礎(chǔ)上形成的人類共有的心理結(jié)構(gòu)蘊藏。積攢在拓荒者們心中的那種喪失感隨著穆迪夫人的反思中逐漸“死去”,開始了“重生”的積淀。
從悲痛當中醒來的穆迪夫人開始了深刻的反思,回歸歐洲故土已不可能,舊的秩序在新的世界里不可能被重建,而她所要做的便是與這塊北地荒野建立一種深層聯(lián)系。于是,她把兒子的尸體埋藏在這片土地上:
我把他種在這個國家
像一面旗幟[2](23)
在這片土地上,她將重新審視自己,將希望的種子種在這個國家,并將在這片土地一直生存下去。
經(jīng)年歲月,時光流逝,穆迪夫人蒼老的軀殼最終走向了死亡。在詩的結(jié)尾,好似穆迪夫人的聲音在二十世紀多倫多的公共汽車上響起:
這里依然是曠野的中心
你們的城市依然空曠[2](59)
此時的時間模糊化,而聲音就是“加拿大詩人A.W. 帕迪在評論《蘇珊娜·穆迪日記》的一首評記雙重聲音的詩中寫到的‘另一聲音”[3],這是一種來自心靈的聲音。這一聲音穿過廣袤浩渺的北方原始叢林,離開穆迪夫人老去的軀體,回歸到阿特伍德的心田。此刻的聲音,沒有是深陷于歐洲文明家園還是荒涼北國的彷徨,有的是將死去孩子的尸體埋于無際荒野的決心,有的是守候新鮮生命、構(gòu)筑新文化的倔強與堅定,穆迪夫人這一聲音在這瞬間傳達給了“阿特伍德”,她通過“阿特伍德”實現(xiàn)了“重生”。穆迪夫人“重生”原始意象就此形成。
結(jié)論:
在榮格原型理論中,原始意象是原型的表征。原始意象一旦激活,原型也隨即顯現(xiàn)?!短K珊娜·穆迪日記》中阿特伍德深探民族基底,剖析“重生”原始意象的前身,進而一步步解析其形成的過程,為后期解析穆迪夫人成就加拿大人原型提供了序曲。
參考文獻:
[1]Carl Gustav Jung.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78.
[2]Margaret Atwood, Charles Patchel. The Journals of Susanna Moodi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xi-59.
[3]轉(zhuǎn)引自常梅. 蘇珊娜·穆迪日記中的雙重性評析[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