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晴
摘? ? 要: 高職學生是青年人的重要組成群體,對于實現“中國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了解并提升高職學生時政關注度至關重要。本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分析高職學生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和偏好現狀,幫助學校和社會更好地了解當代大學生的關注方向、人生觀、價值觀,針對不同影響因素和原因提出相關的引導建議,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時事觀,提高政治素養(yǎng)。
關鍵詞: 高職學生? ? 計劃行為理論? ? 時政關注度? ? 影響因素
隨著社會高速發(fā)展,當代高職學生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現在以“00后”為主力的在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思維模式和價值標準具有新的特點,了解時政話題、關心國家大事是時代責任的體現,學生對時政關注度如何、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生的關注度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人的意愿受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行為控制三方面影響,通過這一視角探索影響高職學生時事關注度的因素,目前在高校教育領域鮮有涉及。了解高職學生關注時事的深層原因有哪些?并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了解高職學生時政關注度如何,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文獻綜述
(一)計劃行為理論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體在進行某項行為時不僅受到個人意志信念的影響,還會受到該個人能力、時間、資源等控制條件的影響。其中,感知行為控制是指個人進行某項行為時的感知難易度,表明個人進行某項行為時擁有的經驗及預計存在的困難;當個體擁有更多資源、能力或外界影響時,感知行為控制可以直接影響個體的行為;另外,個體本身因素(包括性別、經驗、年齡、文化背景)將會影響個體對某項行為的態(tài)度和感知,進而影響行為動機。
該理論廣泛運用到各個學科領域,Kemer and Kalinski(2002)通過對大學生參加旅游活動行為的調查,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影響大學生參加旅游活動的因素,研究結果證實積極的行為態(tài)度和知覺行為控制對學生參加旅游活動的行為意向具有正向影響關系;馬來西亞學者Raudah Danila,Akilah Abdullah(2014)對發(fā)達國家政府運用電子設備提高工作效率的情況進行研究,運用計劃行為理論對用戶進行調查,研究影響其滿意度的主要因素,進而為政府提供改進意見。
(二)高職學生的特點
戈化聰提出,高職學生在思想及行為方式上存在以下三個特點:主體價值觀減弱,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增強;存在享樂主義,渴望汲取思想動力;多媒體和手持移動設備的互聯網時代,高職大學生更易于接受新鮮事物。
(三)時事關注度研究
當前學者一般在時政關注度下設置三到四個維度,一般有時政關注內容、時政關注的頻率、時政關注立場三個指標,蔣承、黃曉蕾對北京市高校大學生通過時政關注程度、時政關注途徑和關注內容進行研究,廖嶸對重慶市在校大學生進行研究時從時政關注目的、時政關注角度和關注內容三方面進行探索;吳夏和鄭啟龍對山西省中北大學全日制在校大學生進行調研,從時政關注意識、關注內容和關注立場進行研究;王旭東和南洋則添加了時政參與指標,將時政關注度的衡量從心理層面擴充到行為層面。
二、理論框架
在本研究中,希望通過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框架,探索高職學生時政關注度的影響因素。計劃行為理論是Ajzen在1985年基于理性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一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受到意愿的直接影響,同時意愿又受到主觀規(guī)范、行為態(tài)度和感知行為控制三方面決定。本文旨在通過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感知行為控制三方面探索高職學生時事關注度的具體因素,從個人、家庭、機構、群體社區(qū)等不同層面對實踐提出建議,讓更多學生注重時事。
三、研究結果
(一)受訪高職學生基本情況及時政關注意愿
在受訪的213位高職學生中,男女比例約為3:7,74.65%的學生來自東部沿海地區(qū),出生于1995年—2000年,占66.2%,對于擅長學科,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文科,64.79%的受訪學生未擔任學生干部,受訪學生中黨員的比例為7.01%,超過八成的受訪學生想入黨。52.11%的學生家長的學歷在高中及以下。
在本研究中,每天會詳細關注時政的受訪學生占11.27%,偶爾關注的占45.07%,有熱點新聞時關注的占40.85%,從不關注的占2.82%;從瀏覽時政新聞的時間看,有52.11%的受訪學生表示每天關注時政新聞的時間小于半小時,而關注時間在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的不到三分之一,瀏覽時政新聞在兩小時以上的僅8.45%。
根據相關性分析,學生的基本信息與時政關注度相關性不顯著,故排除以上變量對結果的影響。
(二)影響高職學生對時政關注的因素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假設學生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感知行為控制三方面因素影響其時政關注的行為。從這三方面進行問卷調研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行為態(tài)度,是指學生對關注時政帶來的后果的評價和認識。受訪學生對關注時政的態(tài)度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通過文獻查閱和學生訪談,將行為態(tài)度影響因素概括為三點:感知有用性、感知易學性、感知趣味性。本文將是否關注時政信息設置為是否關注時政的因變量。
相關性分析可以描述各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關系,本研究中基于雙變量的相關分析方法通過spss18.0對各個變量之間的兩兩關系進行分析,在相關性分析中選擇Pearson分析探究兩者之間的關系,雙尾檢驗結果如表2:
是否關注時政類新聞和關注時政是否有用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177,說明兩者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是否關注時政類新聞和關注時政新聞時掌握度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086,說明兩者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關注時政類新聞時間和時政新聞趣味性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235,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說明兩者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主觀規(guī)范方面,學生在是否關注時政這一決定時,感覺到來自外界的壓力,主要指他人或團體對自己關注時事這一行為的預期,結合學生順從他人期望的意愿程度,直接對是否關注時政的行為產生影響。筆者從訪談中提出猜測,主觀規(guī)范主要來自兩方面:父母及朋輩。
是否關注時政信息和室友、同學、好朋友是否關注時政新聞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440,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說明兩者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是否關注時政信息和家長是否關注時政新聞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081,接近于0,并且P值為0.504>0.05,說明是否關注時政信息和家長是否關注時政新聞之間沒有相關關系。
感知行為控制方面,主要考查學生感知到關注時政的阻礙和促進其關注的因素,通過訪談和文獻資料,筆者將影響因素總結為社會支持、感知困難及感知自我效能。社會支持主要包括師長及朋輩是否鼓勵,感知困難包括看新聞存在是否阻礙學習、沒有獲取方式等困難,感知自我效能指學生對了解、掌握時政新聞是否自信。
是否關注時政類新聞和周圍同學對于時事熱點態(tài)度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352,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說明兩者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是否關注時政類新聞和關注時政時是否存在困難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090,接近于0,并且P值為0.455>0.05,因而說明兩者并沒有相關關系。是否關注時政類新聞和老師是否會鼓勵關心時事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234,并且呈現出0.05水平的顯著性,說明兩者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根據相關性分析的結果,對上述顯著相關的幾個因子進行回歸分析,進一步分析影響的顯著性因素和自變量、因變量,結果如表5:
根據回歸結果,在四個相關性因子中,最顯著影響時政關注度的是室友、同學、好朋友是否關注時政新聞,sig.為0.001,表明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是否關注時事受到周圍朋輩的顯著影響,對時政趣味性認知、老師的提醒和朋輩的態(tài)度,與是否關注時政具有相關性,但是不存在因果關系。
(三)結論與建議
高職學生時政關注度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體現,對實現我國“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本文研究結果,高職學生普遍對時政關注度不高,主要通過手機終端或網頁進行關注。研究發(fā)現,在高職學生中,專業(yè)性質、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父母學歷及家庭所在地均與學生的時政關注度相關性不顯著,但是與主觀規(guī)范中朋輩是否關注相關性高,具有因果關系;與教師是否鼓勵、周圍朋友對時政的態(tài)度及時政新聞的趣味性相關性顯著。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高職教育正不斷擴張,作為新一代建設的主力軍,應該充分挖掘學生自身、朋輩教育、教師等多種角色的教育作用,從而形成正確的時政關注態(tài)度,進而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結合本文研究結果,筆者提出從以下方面著手,提升高職學生的時政關注度。
第一,朋輩是否關注時政的行為對高職學生有顯著的相關性和影響,應構建“教師-學生干部-廣大學生”的模式,提高大學生的時政關注度。比如重點與學生干部進行溝通,培養(yǎng)他們的時政關注意識,從而在與同學的互動和溝通中,鼓動廣大學生加入關注時政的行列。
第二,學校可以適當增設思政類課程,積極發(fā)揮課程思政的作用。根據調查結果,教師是否積極鼓勵引導學生關注時政,對學生關注時政這一行為相關性很高,因此高校應增設高質量的政治相關講座,充分發(fā)揮教師在學生時政意識中的引導作用,幫助廣大學生樹立關心社會的意識。
第三,應該重視時政內容傳播時的趣味性和易學性。一些學生表示,在關注時政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現有的知識儲備不能有效理解時政,而時政消息是否具有趣味性跟學生的時政關注度相關性非常高。因此,建議傳播時政新聞時,運用學生容易理解、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如卡通漫畫、智力小游戲、歌曲等,提高學生對時政的關注度。
參考文獻:
[1]李玲,劉銳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方位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6):16-19.
[2]李風.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對高校思政課的啟示[J].大學教育,2019(04):110-120.
[3]蔣承,黃曉蕾.人際交往與大學生時政關注度——一項基于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5(10):65-71.
[4]張厚粲,徐建平.現代心理與教育統(tǒng)計學(第3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謝立黎.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老年人網絡使用影響因素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14(4):50-59.
[6]李婷.大學生時事政治關注狀況的調查研究[J].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30(04):28-32.
[7]沈佳怡,金海霞,劉文雁.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對時事新聞的關注度及偏好研究——以江蘇大學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1):6-7.
[8]鄒阿羅.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高職生時間管理行為影響因素探討[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9,37(08):12-14.
[9]錢文娟.高職學生英語學習使用信息技術行為的實證探究[J].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學報,2019,30(01):74-78.
[10]孫曉燕,李希彬,王文玫,孫浩.面向科研人員的科學數據共享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基于計劃行為理論[J].圖書館學研究,2019(05):38-45.
[11]席林娜,竇永香.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微博用戶轉發(fā)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數據分析與知識發(fā)現,2019,3(02):13-20.
[12]呂希,湯海萍.淺析“95后”高職學生特點——以浙江某高職為例[J].科技視界,2015:216-217.
[13]Hauke J., Kossowski T..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Pearsons and Spearma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n the Same Sets of Data[J]. Quaestiones Geographicae, 2011,30(2):87-93.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職院校黨建研究會2019科研項目重點立項編號:2019A03